书城哲学大学论·意志升华论
48452400000027

第27章 镜中我我中境(3)

第三节站起来,看远方

一个人的眼睛能看到什么?谁都不能说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人与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注定了人与人的眼界是不同的,而这不同的眼界注定了人不同的命运。

曾经有那么多伟人,他们眼界不同,从而有了不同的成就。像马克思,他的眼界大到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历史,他看到了社会的规律,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像伽利略,他放眼整个宇宙,整个空间,他看到了星际运行特点,将物理学推向一个巅峰的道路上。还有啊,像孔子的眼界广至百姓,他看到了大同社会;韩信的眼界超然市井打斗,他立下赫赫战功;诸葛亮的眼界扩展至天下时局,他影响了汉末的天下大势……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微。三国的袁术固然有极深的心机,却只看到了弹丸之利,贸然自尊为帝,使得众叛亲离,天下豪杰群起而攻之。袁术的失败正是因为他的眼界只局限于中原,只浮于表面。他没有放眼天下,着眼隐患,终究只得惨死。再看拿破仑吧,他作为法国王族的炮军司令,却在认清时代潮流后,毅然炮轰封建残余,因而踏上了其前无古人的权力巅峰。拿破仑是成功的,他霸业的取得所依赖的正是他洞悉一切的目光。是他广阔的眼界让他成为欧洲的神话。

“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乌雀争其声。”这就是说,眼界的大小决定了人成就的高低。

所谓眼界,是指人的见识广度;所谓境界,是指人的思想、情操所达到的程度或层次。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做得好。眼界越宽广,境界越高,这就是眼界决定境界。

雄鹰高翔万里时,犀利的目光紧紧盯住地上奔跑的兔子;金龟子游荡草原时,短浅的目光搜索着圆圆的粪球;青蛙静坐井底时,仰望的目光只有井上那巴掌大的天空。这便是动物的眼界啊,视野所及,心之所止。动物如此,人却不然。试想,如果没有远大的政治眼界,怎会有晁错削割“尾大不掉”的诸侯国的举措?如果没有放眼宇宙的眼界,怎会有霍金在轮椅上探究到黑洞的奥秘?如果没有独特的音乐视角,怎会有帕格尼尼成为演奏界“魔鬼天才”的神话?如果没有远大的政治眼界,怎会有毛泽东率领百万雄师完成三大战役的历史创举?正是非凡的眼界,成就着历史上一个个举足轻重、芳香永存的人物。

在历史的岁月中,曾听到了北宋才子的呐喊。东坡居士仕途受挫,奸人陷害,一路贬谪,竟至海南。他没有自怨自艾、了此残生,而是以超然物外的旷达心胸,以良知文人的远见卓识,造福地方百姓,革新除弊。扛起北宋文学的大旗,开创豪放词的大境界。当历史的眼眸凝聚到国外,我看到了数百个闪光灯映照的那个严肃却又坚定的面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杀害的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他缓缓地弯下双膝,跪在冰冷的石阶之上。一切的苦海深仇在他的沉膝下告别了那段苦难的历史。这是政治家良知,也是放眼世界和平的心胸使然。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将人们的视野打开,在经历了战争的阴霾之后,人们眼界中应该承载下和平安定的一片翠绿橄榄林。

故站起来,看远方!

第四节创新人生

曾经听过一个幽默故事:在一架从中国飞往美国的班机上,乌鸦和狗毗邻而坐。乌鸦对老虎空姐说:“给爷一杯水。”老虎空姐给了乌鸦一杯水,狗也学乌鸦:“给爷一杯水。”老虎空姐也给了狗一杯水。喝玩水后,乌鸦又说:“给爷我捶捶背。”狗见状,马上也说:“给爷我也捶捶背。”老虎空姐非常恼火,从飞机的窗口把乌鸦和狗扔了出去。这时,乌鸦笑呵呵地对狗说:“狗,你傻眼了吧,爷我到夏威夷,爷我会飞!”

故事虽然可笑,但也透露出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时候会形而上地做一个类比,甚至是看到他人与自己的形似,而忽略了神似。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优点,同样有区别于他人的缺点。单纯地模仿他人,不但会抹杀自己的个性,而且会丢失自己的一切。人生需要每个人通过对自身的深思熟虑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定位,而不是拘泥于某一个陈旧的俗套或者他人的模式,这样,人就会陷入他人的光环而无法自拔,更不用谈什么创新。

社会不断地发展,人类不断地进步,这都得益于人类不断地创新。从新石器时代投掷石头到后来的长矛弩箭,再到后来的火药大炮,直到今日的航天飞机,都是人类不断创新的结果。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讲的道理人尽皆知,不用赘言。问题在于,怎样才能解决吃水的问题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故事新编。有三座庙:第一座庙,三个和尚交换意见,每个人要挑水,一担挑起来,路太远就累了,挑一点水就行了,不愿意挑第二次。三个和尚商量,咱们协作吧,一人挑一段,我挑第一段,交给你接力挑,再交给第三个人挑,我坐那儿等,休息,空桶回来我又挑,这样就不累了。一会儿,三个和尚就把水缸里的水挑满了。第二座庙,老和尚引进了竞争机制,定下了新的庙规。他把三个徒弟叫来,你们都去挑水去,谁今天挑水最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今天挑水最少,晚上就吃白饭。于是三个和尚你追我赶,一会儿把水缸里的水给挑满了。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一商量,像前面两个庙那样挑也累。山上有竹子,咱们把竹子砍下来,竹子当中再打通它,连在一起,装一个辘轳在河边。第一个和尚坐到河边去摇,桶就上去了;第二个和尚把漏斗往竹桶里一倒;第三个和尚坐在边上休息。三个人轮换,一会儿水就满了,这叫技术改革。

你看,三个和尚要喝水,尚懂得要协作,要采取办法,要搞体制创新,要搞技术创新,难道我们看问题的观念不应有所转变吗?

在我们身边,总有人抱怨现实条件不好让他们升官无望,发财无缘,有的找工作都找不到北。但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看似平凡的人,却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善于创新,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一个外国人的故事,20世纪40年代,纽约市中心的一家银行贷款部来了一位妇女。她要求贷款,贷款部经理说:“可以,按规定,只要您提供相应的担保,借多少都可以。”妇女说:“我只借一美元,可以吗?”贷款部经理说:“当然可以!不过需要担保。”妇女从皮包里拿出了一大堆票据说:“这些是担保,您数一数,一共是50万美元。”贷款部经理看着50万美元的票据说:“你真的只借一美元吗?”妇女说是的,但我希望,允许提前还贷,有问题吗?贷款经理说:“没问题,这是一美元,年息6%,为期一年,可以提前归还,归还时,我们将这些票据还给你,这就是合同。”

经理虽有疑惑,但妇女的贷款没有违反任何规定,他只能按照规程办手续。妇女在合同上签字后,接过1美元,说了声“谢谢!”转身要走。经理喊住了她,问:“我实在不明白,你担保的票据值那么多钱,为什么只借一美元呢?即使你借个三四十万美元,我也很乐意。”妇女说:“噢,是这样的,我必须找个保险的地方存放这些票据,而租个保险箱得花不少费用。放在您这里既安全,又能随时取出,一年只要6美分,实在是划算得很。”这番话,让银行里的人都惊呆了。

这个故事说明如果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往往与成功无缘。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才能有所作为。

第五节舍得人生

“舍得”是中国人生存智慧般的经典,《孟子·告子上》说的最透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是人生的大智慧,孟子明确地告诉世人,人生中有很多两难,凡事不可能兼得,所以,取舍之间,也是人性的流露和智慧的凸显。人生需要舍得,舍得丰富人生。

贾平凹先生有一篇《舍得》文章,认为:世界是阴与阳的构成,人在世上活着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如先生言:会活的人,或者是成功的人,其实是懂得这两个字的: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得是一种知,更是一种智。东方智慧的深邃与神秘,充满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和似乎又不合情理的逻辑,于含蓄中透出源源不绝之力。智者于天地自然、四季光阴中悟人生哲学,习存世之道,以成非凡之人。人生之路,常于取舍之间,决定在于人心。而我们常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之说,从现代意义上理解,我们相信,以自然之道,善谋者常成,知舍者必有所得。人生就像一次迷途,无数取舍其间,方能登高望远,拨云见日。碌碌者无为,聪慧者大成。智慧是用身心感悟身外之境,以开胸明物,是智者的前行利器。智者驭智慧,于浮华间从容取舍,气定神闲中纵横捭阖。道法自然得智慧根本,胸纳天地,心容人常,方蕴得智载经纶,慧传千古,潇洒自若臻于人生至境。取智慧道,人生如是。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细细品味“舍得”二字,其寓意应为能开能合,能前能后,相辅相成,相融相摄,充满着先人造字的智慧,凝聚着通古达今的意蕴。现在,人们对舍得的理解和运用已远远超出了本意的范围。在现实社会,我们经常看到:当权衡一件事情利弊时,许多人会考虑怎样舍得;当经营某项实际产业时,不少人更会考虑是否取舍;当国家或人民遭遇天灾不可抗力时,有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有舍得与舍不得的两种选择,这自然而然地决定了这个人的慈善与邪恶的道义境界。自古以来,多少的帝王将相,商贾巨富,由于难以取舍,最终江山尽失,家破人亡;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千秋大业民族的存亡而舍生取义,其结果自然受到世代英名称颂相传。如今许多高官厚禄者,由于在权力的面前难以取舍,最终身陷囹圄身败名裂。辨其现象,析其真谛:舍得是亏也是盈,舍得是出也是入,舍得是因也是果。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见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与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大声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走到了你这儿来。”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地说:“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

由此观之,“舍得”一词的广泛应用,表明了人们间的一种处事态度,反映了主客观的多重辩证关系,在插入了“不”(否定)或“有”(肯定)之后,更见其智慧深邃,意蕴深长。舍不得,意为不想放弃已经有的或将会有的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合乎情理,无可厚非。因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怎能轻言放弃?不过也有极端者,古代中国有“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之士,外国有“出文钱如同割掉身上肉”之人,这已为人们所不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多,舍得的人越来越多,舍不得的人似乎越来越少,这是一个社会民族有希望进步的象征。

舍得与舍不得,这是一种心灵上善与美彰显,是一种人生公与私的较量,但凡成大事者,他们都有一种施舍布施行善积德的浩大心胸,佛法中有一句禅语:施舍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舍得是人生得失的一种抉择,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心灵的最好洗礼,也是一种幸福和快乐,更是一种美德,一种至善至美崇高的境界。

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喜与悲、生与死、成与败、好与坏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组合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达到和谐,达到统一。

人生短短几度春秋,短暂却又有太多的不确定。有失有得,此一时彼一时,舍得有时也不是短期所能预见的。“自古忠孝难两全”,古之人,出则尽忠报国,入则侍奉至亲,此谓舍得之道;今人也应当学会舍得,舍得是一种哲学,舍得是一种智慧,舍得是一种精神,舍得是一种修为,舍得是一种胸怀,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人生之道,舍得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