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角度解读意志
意志的本质就是:意志是人对于自身行为的客观需求、欲望的实现程度或者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而意志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两个相反的方面:一个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另一个是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互为前提、共同发展。价值关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主体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过程,行为关系则反映了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过程。行为关系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反映了主体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对客体施加反作用力,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价值增值是行为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根本差异之所在。任何价值关系既需要进行消费,也需要进行生产,才得以存在和发展下去,如果没有价值生产,价值关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没有价值消费,价值关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人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价值生产,使实践活动具有价值增值的特征,行为关系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能够产生价值增值的价值关系,它是一种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和主体的生存与发展联系起来的价值关系。也就是说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的价值增值极大地满足了自身的客观需求与欲望现实,这就是意志,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第三种基本形式。
先了解一下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这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意识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认知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或“什么事实”的问题。人只有首先了解事物的外在特性(外部联系)和内在规律(内在本质),即首先了解事物“是什么东西”,才能对它进行其他方面的深入了解。
二是评价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有何用”或“有什么价值”的问题。人只有了解了事物“是什么东西”以及“对‘我’有何价值”,才能知道如何对它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三是意志(决策)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就是针对事物的品质特性以及每一品质特性对于人的价值,人将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行为,以便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事物的价值特性,从而达到人对于该事务或者该行为的需求或者欲望,实现其价值需求。
如上所述,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认知、情感与意志)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的客观事物(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第一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情感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认知,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知、情、意(认知、情感与意志)的辩证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辩证关系。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志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客体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也是客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其他关系属性区别开来,因此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本质力量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价值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一般的价值属性区别开来,因此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意志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从广义角度来看,知、情、意都是一种认知活动,只是各自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情感侧重于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认知,意志侧重于从行为效应的角度进行认知。
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区别。其主要区别是:认知一般是以抽象的、精确的、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情感一般是以直观的、模糊的、非逻辑的形式出现,意志一般是以潜意识的、意向的、能动的形式出现;认知主要是关于“是如何”的认识,情感主要是关于“应如何”的认识,意志主要是关于“怎么办”的认识。如果把情感与认知割裂开来,就会使情感没有客观依据而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把情感与认知混淆起来,又会使情感失去公正性而变成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把情感与意志割裂开来,就会使情感成了空洞的情感;如果把情感与意志混淆起来,又会使情感成了糊涂的情感。
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没有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价值关系,行为关系也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认知是情感的源泉,情感是意志的源泉;事实关系以价值关系为导向,价值关系又以行为关系为导向,因此认知以情感为导向,情感以意志为导向;情感最初是从认知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意志最初是从情感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情感的发展;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同发展。
第三节意志的运行程序
意志是人对于自身行为的需求、欲望实现程度或者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具体而言,就是人脑对于自身行为的需求、欲望实现程度的多少或者价值率高低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主体根据各种行为的价值收益率的多少(行为价值率高低的大小)来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正自身的行为活动,使主体能够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需求和欲望的实现,获得最大的收益。
意志活动的运行程序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需求和欲望的客观存在即价值目标的确立。人在某一时期内通常会有若干价值需要,也就是人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对各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的一种认知,并在大脑中会形成相应的主观需求和欲望,这些需求和欲望的满足具体表现为某一种价值事物(食物、金钱、地位或爱情等情感的得到)的获取或价值目标的实现,其生理机制是:某一种价值目标(价值需要的目标物)在大脑皮层中所对应的兴奋灶得到锁定和激发。其表现在行为实践中其实就是在生活、工作和事业、学习中不能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理想,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现状和未来,那么生活就会像一座迷宫,被它搞得身心疲惫,而最终虚度一生。
羚羊之所以能够在大自然中生存,正是凭着长跑的优势。在生死关头的那一刻只有羚羊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但当追赶羚羊的猎豹消失后,羚羊们会变得懒散起来,他们更喜欢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晒太阳。于是,健硕的长腿长出了肥肉,当猎狗或其他猛兽再次出现时,羚羊变成了毫无抵抗力的美食。
当羚羊在觉得自己的生命不会受到危险的时候,认为自己可以安逸地享受阳光和青草的时候,它的需求和欲望就发生了变化,在短暂的调整过程中,它们又没有及时地找到自我的需求,于是,当需求和欲望都不存在的时候,生命主体很难会为自我的价值满足而去奋斗,拼搏。很多时候,我们在自己的路上奔跑的时候就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而一个没有工作、生活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它也无法知道水的另一边是什么?它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
当一个生命主体降生在地球上,不论是什么样的一个生命,他都有他的角色与任务,而这样的任务是在生命主体不断成长过程中形成并使其为之奋斗的,退一步说,生命本身的存在其实就是最根本的、最初级的价值目标。如果人一旦连这一价值目标也不去认可,那么这样的生命只能谓之为行尸走肉,也就不会再有更多的生命主体的需求与欲望以及价值实现与满足。
整体规划的设计。人能够针对已经确定的价值目标,设计出一个整体规划,并对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安排。由于任何一个价值目标必须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复杂行为来实现,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可以看做是一个复杂行为,这一系列的复杂行为可以看做是一个超复杂行为,因此整体规划的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超复杂行为的设计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把多个复杂行为按照不同的结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并计算出每一种排列组合的价值率,然后比较并选择出最大价值率的超复杂行为。其生理机制是:某一种价值目标在大脑皮层中相应区域的兴奋灶得到激发后,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个兴奋灶将对额叶区的若干复杂行为的兴奋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并使之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成一个新的兴奋灶群,组合的原则是尽可能使合成的兴奋强度达到极大值,从而使各个复杂行为能够协调一致,并产生具有极大值价值率的超复杂行为。这一过程往往会反复多次,然后,把多个具有极大值价值率的超复杂行为进行比较,最后来确定一个具有最大值价值率的超复杂行为作为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整体规划。
人作为在客观世界中的主体,时刻都在对自我设定的目标、理想或者计划中前行,可能你的计划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还有可能是人生的大规划,有个人生规划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短短一生,你想要什么?你又在做什么?你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去努力行动了吗?人生本来就是个大问题,没有谁能够用语言和文字把它描述得淋漓尽致,所以,为了使生活井井有条,我们就需要更加周密地设定目标和理想,有的人奋斗,有的人很勤劳,有的人也知道自己的目标,但是有多少人能够成功呢?我们离不开目标的指引,再美好的理想如果没有计划的引导也只是个苍瘪的空洞。有这样一个案例,几个同学要去爬山,他们决定要攀越三条山脉,途中要翻越很多高耸的山脊。当他们走了快三个小时的时候,谁也不想动了,面对着远方的两条山脉,他们开始动摇这次爬山的计划。这时,一位放牛的大爷走到他们面前,了解了他们的目的和计划后,坐在大青石上吸着卷烟说:“别往前瞅,低头看路,下了山脊,一会儿就爬完了。”他们按着老大爷的话做了,不再一次次地眺望远远的目的地,而是两眼专注地看着脚下的路,不知不觉地很快走到了终点。
当你向一个目标挺进时,不妨将心中的大目标分解成眼前的一个个小目标,按部就班地进行,不要好高骛远。道理很简单:一个关注远方的人,首先一定要学会关注眼前。换句话说,怎样才能实施自己的人生计划?从目前来说,我们应该把自己手上现有的事情做好。今日事今日毕,千万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如果你把明天的事拖延到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积攒下来还能做得完吗?成功总是奖励那些积极做好准备的人们,做事如此,人生亦如此。
实施细则的制定。整体规划确定以后,对于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就需要进行具体安排,这就是实施细则的制定。对于构成超复杂行为的每一个具体的复杂行为,通常需要多个简单行为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来协调完成,因此实施细则的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每一个复杂行为的设计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把多个简单行为按照不同的结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并计算出每一种排列组合的价值率,然后进行比较,选择出具有最大价值率的复杂行为。其生理机制是:按照整体规划,某个阶段、某个环节所对应的某种复杂行为,在大脑皮层中相应区域的兴奋灶得到激发后,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个兴奋灶将对额叶区的若干简单行为的兴奋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并使之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成一个新的兴奋灶群,组合的原则是尽可能使合成的兴奋强度达到极大值,从而使各个简单行为能够协调一致,并产生具有极大值价值率的复杂行为。这一过程往往会反复多次,然后,把多个具有极大值价值率的复杂行为进行比较,最后来确定一个具有最大价值率的复杂行为作为实现整体规划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环节工作的实施细则。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
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
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个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
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跑出去继续找柴,回来的时候那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由于柴准备充足,水不一会儿就烧开了。
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你该怎样把水烧开?”青年想了一会,摇了摇头。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水壶里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智者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水壶装了太多水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
青年恍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去掉了许多,只留下最近的几个,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