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论·意志升华论
48452400000014

第14章 青春的践行(1)

在文明演进与历史发展中每一代人都以一种价值意识和新的时代精神来对待他们所处时代的任务,其独特的出发点,都用时代精神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意识。每个人在追求目标或者梦想的时候,给予他们成功的就是智慧与理性、自立与自信、坚韧与意志。生存是为了更好地春生活,展现生命的意义,无理想、目标,只为活着,的三盲目苟且地生存与动物无异。所以,自尊、自立、践章自信、自强的人生态度才是生命之脊梁、生存之行精髓、生活之真正价值所在。

垮掉的一代、抱大的一代还是智慧理性的一代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这是自然万物所历经的生命流程。除此之外,人这样的生命主体也就有着与万物自身不同的生命流程,从他的生命之舟下海扬帆的最初之时,到生命的夕阳斜晖沉入地平线的尽头之终,自我主体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生命不同阶段中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欲求、希望等丰富多彩的感情体验。仅从年轮的不断增加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感受着自我生命的春夏秋冬。婴儿时的摇篮无知,幼童时的咿呀学语,青春期少年的倔强与叛逆,青年时期的自我审视与认定,成年时的成熟与奋进,到暮年时的人生返顾与彻悟,都体现了我们每个人对生命主体对人生之纵向的感悟,悟出经验,悟出情感,悟出智慧等,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的时候,突然之间,或者说,不知道从什么确切的时间算起,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们已经逐渐成为社会舞台中央的宠儿,20世纪80年代后的作家,某大公司的CEO,某一部门最年轻的处级领导干部,亿万富翁等一系列令人羡慕、眼花缭乱的光环照在他们身上,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为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中流砥柱。作为时代的幸运儿,20世纪80后可谓如鱼得水,有知识,有远见,有主见,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有着前辈人所没有的一种独立自主生存的精神。他们充满了激情,为人处世敢想敢做;他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不会安于守旧;他们的梦想不断,敢于挑战世俗与陈规;他们也在人生道路的前行中张扬着属于他们的个性,挥洒自己的想法;他们期望在青春的践行中彰显自我,却发现现实的残酷,社会的认同出乎他们的期许,时代的变革似乎只属于他们这一代人,而不是所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命,因为,有着相当多的人在历史的推进中,并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带着自我时代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的有色眼镜来看待21世纪的年轻人们,是想他们继续自己未尽的革命事业,还是期待着年轻人达到共同奋斗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的前提下,却发现现实中的80、90后的人与自己的期望相去甚远,于是,在生活的客观世界中,在媒体报道中,人们对80、90后的年轻人们的期待、苛求、认同、价值以及现实的做法持有的不一样的看法纷至沓来。

垮掉的一代——80、90后的未来会好吗?

有人说80、90后在花季雨季饱受应试教育之苦后,希望能够以一己之力改善自己幸福生活的时候,他们的青年时代却不得不在失业低工资和跳槽之间蹉跎,那他们的中老年生活呢?如果中国不进行经济社会大改革,80、90后的下一个30年将比前30年要艰难得多、凄惨得多,最终沦为新中国最悲惨的一代。

一个基本共识:三十不立,80、90后混得很不好。对于80、90后前30年的不幸命运,媒体已经有很多报道,80、90后也早已创造出不少经典语录,不妨择取两段立此存照: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要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当我们还没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当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心的;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金的;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的;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的;当我们没生娃的时候,别人是可以生一串的;当我们要生娃的时候,谁都不许生多个的。夫80、9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本硕相继,寒窗数载,二十六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背井离乡,东渡苏浙,南下湖广,西上志愿,北漂京都,披星戴月,秉烛达旦,十年无休,蓄十万。楼市暴涨,无栖处,购房金不足首付,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遂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寻医保,不合大病之规,拒付,带病还。友怜之,送三鹿奶粉,饮之,卒。(网络中《80后出师表》)三十不立,一个80、90后朋友的QQ签名是:“下一个三十年不一定比上一个三十年幸福。与美好的愿望相对应的是冰冷的事实和残酷的现实,于是,当我的快乐童年结束之后,80、90后从此进入‘悲惨世界’,年年都是不幸的本命年。”

虽然与他们的父辈比,他们不会经历战乱的动荡、革命的创伤、自然灾害的饥荒与政治斗争的动乱。但80、90后的一生,也绝不会是“美丽人生”,他们在经历着但凡是人都要在为生存和生活而经历的生命体验,只不过,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的经历和体验都是有其历史性和特殊性,但不论是父辈的艰辛人生,还是80、90后的美丽人生,其实,每一个生命主体在一生的生命体验都可以用一部前苏联小说的名字来概括:苦难的历程。而正是经历了苦难,才能获得别人无法拥有的苦难财富,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苦难,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苦难,什么时代的困难都是对生命厚重而积淀下来的巨大财富。于是,80、90后写了这样的一段话来表达他们真实的自我,在向整个社会展示误读他们的人的一个告白:有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我们似乎可以有很多的言语来反驳。我们80后充满了精神和责任,更敢想敢做;我们80后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不会安于守旧;我们80后不是没有梦想,而是面临的选择太多;我们80后不是乱性的一代,而是时代变革的结果;我们80后也在前进中不断地修正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这些反驳,也似乎都出自80后自己的口中。即使他们在心里歇斯底里地怒喊,也难以去改变长辈们的看法。因为在长辈的心里,他们是叛逆、不务正业的一代;是没有断奶,出门靠父母的一代;是浮躁的,在哪都不能安稳的一代。在不知不觉中,也早已被贴上自私自利的标签,也早已被贴上新新人类的标签。

于是,80后这个词已经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认知,作为一个不断成长并且饱受争议的群体,80后用自己的行动与前辈们进行着抗争,面对正在崛起的90后,也展示着自己强有力的一面。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80后也曾写过《80后出师表》来表达自己的迷茫和无奈,但不管怎样,80后必定会成为整个社会的接班人,并将引领一个时代。

请记住:8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

抱大的一代——90后四大家族:“啃老族”“穷忙族”“蚁族”“蜗居族”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之前,每个家庭至少两个以上的孩子,甚至组成一个篮球队或足球队都可以,于是孩子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是不用父母亲手把手地教,几乎都是自学成才,或是师从年长的兄弟姐妹。20世纪,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现。在将近20年前,当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不久之后,物以稀为贵的经济规律似乎同样适用于人,当一个家庭只有这一个孩子的时候,所有的一切理所当然的就都是为他服务的。从出生到幼儿园,从小学到大学,从选择工作到成家立业,父母所创造的一切财富无一遗漏地都是为这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去拼搏奋斗的。当这一个孩子拥有了以往家庭中至少分配给两个孩子甚至是多个孩子的关心、呵护、爱的时候,所有给予他的都是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而孩子从小似乎也就习惯了这样的索取,不懂得与人分享,学不会关心他人,因为,在他成长需要塑造自我、培育德性、践行德行的过程中,他拥有的理念是父母会给我所需要的一切。凡事有父母代劳,而父母明知抱着不好,却依然习惯性地做着“抱在怀里怕挤了,放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事情,很多家长就这样习惯性地纠结,习惯性地妥协。“抱大的一代”也成为了90后的诸多称谓中的一个,被人们所传说,而“抱大的一代”也已成年,却早已丧失对“抱”说“不”的意识,一边大声疾呼“父母皆罪魁祸首”一边却乐于接受,甚至享受父母的“抱”所带来的种种舒适和便利。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看到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上的是教育设施高档、教育资源优越的幼儿园,不是说能不能、上不上的问题,而是要上就上最好的学校。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这一代被耽搁了,不能再让自个儿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父母极尽所能地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上小学的时候,父母的“望子成龙”的期望达到了极致,因为,在他自己小的时候,孩子的众多使得自己只能成长为某一特定的榜样,如父母希望大儿子成为解放军,保家卫国;希望二儿子成为医生,救死扶伤;希望三儿子成为科学家,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于是每个孩子会在父母经意不经意的明示或暗示中向着那个预先设定的方向去发展,去努力,中规中矩地听取大人们的建议,有时宁愿背离或放弃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但当自己为人父母后,发现自己只有一个孩子,儿时的抱负和遗憾似乎都只能期待这个孩子帮助自己去完成,于是,这个孩子的成长目标就是一个万能的人,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兴趣班就成了抱大的一代的必然科目和必经的人生体验,本来青春年少无拘无束快乐的时代变成了考88分的面对考99分的要自卑,考第五的面对考第一的要惭愧;重点中学的看不起普通中学的,专科生看不起只有初中文凭的,考上本科的看不起考上专科的,考上重点的看不起考上二本三本的。只有北大清华里的优秀生是胜利者,其他人都是不同程度的失败者。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崇高德性的完善和高尚德行的践行。

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一方面是被升学压力逼得要自杀的高中生,另一方面是被就业压力愁得要自杀的毕业生,剩下中间一个大学阶段对大学生来说最舒服也最奢侈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门口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老校长竺可桢的一段话:“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自己,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江湖传闻,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混”,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混混”。学生在学校里混文凭,混文凭的人在外面看着学生,文凭装饰了这些所谓精英们的脸,似乎谁都不再相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于是,不懂得珍惜和付出的他们肆无忌惮地大把大把地花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挣来的学费和生活费,却丝毫不知道父母就快要“穷死”了。

没有考上大学的,大部分都沦落为社会底层的新一代打工者;考上大学的,进去的时候都是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等到舒适的大学生活结束后,绝大部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当年那一身身华丽耀眼的凤毛麟角,散落成一地鸡毛。郁闷,烦躁,自负,悲伤,义愤填膺,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同时,却不屑脚踏实地地挣取一月一千块的辛苦酬劳,整日游荡于社会之中挥洒自己的“总有一天我要成为比尔·盖茨,成为李嘉诚!”的空头支票,于是,他们的父母在感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的同时也在咀嚼着自己种下的苦果——“恨铁不成钢”。

在21世纪的今日之国情,世情,残酷的现实终于造就了“抱大的一代”转变了自己的身份角色,“抱大的一代”分化成了四大家族:“啃老族”“穷忙族”“蚁族”“蜗居族”。

由于经历了特殊的历史背景,80、90后们在人们眼中一直没有留下好的印象。当时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他们是叛逆、无责任感的一代,对其持悲观态度,产生了很多偏见。各种媒体上到处是“歧视”他们的现象,甚至包含攻击性的字眼,冠以“垮掉的一代”“抱大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等各种称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逐渐改变对80、90后的看法和偏见。

汶川这个名字,却把80、90后的真正面貌清晰地展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80、90后们勇敢地奔赴四川,参与到抢救和灾后重建的行动中。在举国同心抗震救灾的日子里,全国各界表现出了团结与友爱,而他们更是在国难面前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精神面貌,他们勇敢、善良,果敢地走进抗震救灾队伍,捐款、义卖、救援甚至深入最前线,成了救灾队伍中的坚强力量。他们的所作所为深深地凝聚了他们对灾区同胞的爱与祈祷,表达了他们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