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古诗文背诵八年级上
48447100000012

第12章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①,有吏夜捉人②。

老翁逾墙走③,老妇出门看④。

吏呼一何怒⑤,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⑥:“三男邺城戍⑦。

一男附书至⑧,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⑨,死者长已矣⑩!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①投:投宿,旅客临时找一处住下。石壕村:石壕镇,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②吏:职务低微的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③老翁:指诗人投宿之家的年老的男主人。逾(狔ú):这里指翻越而过。走:跑。④看(犽ā状):这里指应付。⑤一何:如说“多么”。⑥听:这里指诗人听到老妇人向差役的哭诉。致词:诉说。⑦“三男”句:三个儿子都被征到邺城前线当兵去了。男:儿子。邺城:在今河南安阳县。戍(狊犺ù):部队驻扎。⑧附书:托人带信。⑨且:姑且。偷生:勉强活下去。⑩长已矣:从此就没有了,喻不可能再活下来。(11)更无人: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12)乳下孙:正吃奶的小孙子。(13)母:这里指小孙子的母亲,即老妇人的儿媳妇。未去:没有改嫁。(14)完裙:指妇女身上的完整衣着。(15)老妪(狔ù):老年妇女,这里是老妇的自称。(16)从:跟随。(17)急应河阳役:急忙赶到河阳去服役。河阳: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败于邺城,郭子仪退守河阳,所抓兵役都在那里集中。(18)犹得:如说“还能赶上”。备:备办。晨炊:早饭。(19)绝:停息。(20)如闻:好像听到。泣幽咽:隐约的悲痛哭声。(21)登前途:指诗人踏上征途。(22)“独与”句:是说老妇也被抓去,只能和逃后又转回家的老翁相别。

【说明】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围攻邺城的官军被安庆绪叛军打败,郭子仪率军退守河阳以保洛阳,军情十分紧急。唐朝廷因此加紧征丁拉夫,以充兵员。在男丁稀少的情况下,甚至连少男、老翁、老妇也不放过。当时杜甫被任命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洛阳赶往华州,沿途每见战乱给百姓造成的痛苦,便把这些见闻反映在诗中,写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即后人所称的“三吏”、“三别”。这首《石壕吏》落笔便写抓丁差役的叫嚣与横暴。“吏呼”与“妇啼”二句形成鲜明的反差,又以“一何”一词表示程度,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诗又借老妇的泣诉,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这一家人带来的灾难,还以老妇被差吏带去,而静夜难宁,此家又缺了一人的景况作结,深表同情之心,给人留下回味。这首诗虽写老妇一家之苦,却颇有典型意义,实为安史之乱间民不聊生状况的缩影。这首诗虽为叙事,却有感情荡漾其间,实为借事以托情,动情以言事,让史家的实录精神与诗家的感伤情采相结合,表现出杜甫诗的“诗史”价值和沉郁风格。诵读时注意老妇哭诉一段的情调。

【今译】

黄昏时刻石壕村投宿暂住,

见有差吏黑夜间抓丁拉夫。

这家老头儿翻过墙暂且逃避,

这家老妇人走出门前去应付。

差吏们大喊大叫多么凶怒,

老妇人又哭又啼多么悲苦!

听一听老妇人向前诉答:

“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服役驻扎。

已有两个儿子就在最近战死,

剩下一儿托人把信捎到家里。

活下来的也只是暂时生存,

死去了的实在是永久离去!

这个家里再也没有多余男人,

只有一个正喂养的吃奶小孙。

因为有这小孙其母没有再嫁,

她出来进去穿不上完整衣裙。

老妇我虽然是衰弱无力,

请求跟众差吏今夜同走。

仓促地去服役奔向河阳,

还赶上把早饭给你做熟。”

夜已深说话声早已停歇,

像听到隐微的哭声呜咽。

天亮了又登上前行路程,

我只和老头儿分手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