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情境下,人们的躯体会对情境做出相关的一系列的反应和情绪,但各种情绪会伴随什么样的生理反应呢?
詹姆斯—兰格理论
19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提出了内容相同的情绪理论,强调情绪产生的原因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兰格认为,内脏活动是情绪产生的结果,如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血管舒张会产生愉快情绪,血管收缩则产生恐惧情绪。
坎农—巴德理论
1927年,坎农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质疑,并得到了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所以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坎农认为,当外界刺激感觉器官时,感觉器官产生的神经冲动会传到大脑,产生情绪,同时也会传到交感神经,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所以,情绪感受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两者都会受到丘脑控制。
情绪的认知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认为情绪的产生会在受到情境的刺激后经过评估的过程,相同的情境刺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沙赫特和辛格提出,个体生理的高度唤醒和个体对生理变化的认知性的唤醒是产生情绪的必要条件。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们与情境互动的结果。在情绪活动中,人们在对情境刺激做出反应的同时也会再调节自己的反应。因此,情绪是在认知的指导下产生的。
情绪如何产生
情绪产生的三种理论模型
情绪的外在表现—表情
表情是情绪的外在表现,神经文化理论认为,当某种特定的情绪被唤起时,相应被大脑控制的面部肌肉就会运动,从而做出相应的表情。
许多研究都证明,恐惧、厌恶、高兴、惊奇、轻蔑、生气和悲伤这7种表情可以被全世界的人识别并做出来。文化、种族、性别或教育差异都不会影响人们根据他人面部表情来推断他人的情绪,但仅局限于源于这7种普遍情绪的表情,而不是所有的表情都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