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苍老的喉咙——摇滚音乐(课外雅致生活)
48432100000004

第4章 早期摇滚乐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摇滚乐从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幼儿迅速地成长起来,在这期间,摇滚乐舞台显现出了一片繁荣盛景。首先是两位先行者为摇滚乐的概念做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着又在众位摇滚明星的拥护下使其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风格倾向。

比尔·哈利,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摇滚乐偶像,经常被人称作“摇滚乐之父”。他的音乐风格涉及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和波普三个方面,也正好说明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摇滚乐产生的三个源头。

1925年,比尔·哈利生于密西根州,父亲是纺织工人,会弹班卓琴,母亲是钢琴教师。比尔·哈利从小学习吉他,演唱乡村歌曲,也喜欢和熟悉节奏布鲁斯,并于1950年成立“骑马人”(Saddlemen)乐队。比尔·哈利在演唱乡村歌曲的同时,偶尔发现用乡村音乐风格演唱节奏布鲁斯歌曲也能被白人听众接受。1953年,他把乐队改名为“彗星”(comets),并有意识地把乡村音乐与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节奏结合在一起。1954年,比尔·哈利录制了《昼夜摇滚》,起初只有一般的效果,但当它于1955年与电影《黑板丛林》结合在一起时,却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20世纪70年代,比尔·哈利患上了狂想症,再加上酗酒的习惯,于1981年死于心脏病。作为摇滚乐先行者之一,比尔·哈利为摇滚乐的产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最有影响的歌手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素有“摇滚乐之王”的称号,他为摇滚乐的推广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莱斯利,1935年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名卡车司机,生活在白人社会底层,因与黑人杂居,社会地位与黑人同等。普莱斯利从小就接触白人与黑人两种文化,并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长大。11岁开始学习吉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乐,又吸收黑人音乐。1948年普莱斯利全家迁往孟菲斯,他经常去城里的黑人区听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莱斯利中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卡车司机的工作。那年夏天,他到“太阳”唱片公司录音棚录制了两首歌曲,作为给他母亲的生日礼物。这时,唱片公司老板萨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发现了普莱斯利的潜力,一个白人,却有着黑人的声音和感觉,于是便与他签约。1954年7月,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那很不错》(That"s All Right),在当地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舞台表演(如扭动臀部等大幅度的动作),更是赢得了众多青年人的喜爱。1955年秋,他转签RCA胜利唱片公司。1956年随着《伤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的发行,使其名声大振。1958年在他事业步入辉煌之时,他却离开了歌坛,放弃了演唱,应征入伍,直到1960年复员。从1962年到1968年,普莱斯利除了拍电影外,很少与听众接触,隐居在孟菲斯老家。1967年,普莱斯利与博利尤(Priscilla Beaulieu)结婚。婚后生有一女,但6年后他们因婚姻破裂而离婚,女儿判给了女方,他精神受到刺激,意气消沉。他的体重超过200磅,有损舞台形象。因此,他开始节食、吃减肥药,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响。1977年8月16日普莱斯利因心脏病在家中去世,终年42岁。

一代歌王离开了人间,全国为之震动。截止他死时为止,至少售出了5亿张唱片。确实,普莱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说他是摇滚乐的化身。他的模样逗人喜欢,带有一种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顺父母、爱国(如志愿入伍)、从不逃税。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一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两种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结合在一起。而且,普莱斯利还在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唱出了更多的音乐风格。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温和型的,内容涉及爱国的、宗教的、逃避现实的、社会评议的、乡土气息的、浪漫情调的不同方面,以此满足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他成了不同音乐爱好者都喜欢的人物。普莱斯利死后,音乐界很想再找一位像他那样多面的歌手,但一直没有成功。

主流摇滚(Main Stream Rock)

在摇滚乐的三个来源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节奏布鲁斯是摇滚乐最重要的来源。节奏布鲁斯的特点也在摇滚乐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由此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摇滚乐中的主流风格。节奏的作用在所有摇滚乐中都很明显,但在主流摇滚中更为突出。摇滚乐一般为四拍子,在传统的四拍子中二、四拍是弱拍,许多主流摇滚却强调二、四拍力度,也有的主流摇滚对每小节的四拍同等强调。主流摇滚比节奏布鲁斯在节奏上的变化更快些,反拍的力度更厚重,感觉更强烈。在乐队中,鼓手与其他乐手一样重要,不只是单纯地敲击拍子,钢琴和吉他也经常参与节奏的组成。而且他们还与贝司一起形成明显的低音线条。乡村音乐和波普的低音通常是每拍或每隔一拍有个低音,主流摇滚像节奏布鲁斯那样吸收了布吉-乌吉的元素后,不只是提供简单的和弦低音,而是一个短小的旋律音型,提供和弦的三四个音,有的还增加一两个和弦外音。

主流摇滚继承了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演唱风格。对于白人来说,过去很少有这样的类型,但在节奏布鲁斯那里却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了。主流摇滚还经常采用12小节布鲁斯曲式结构,或以此为基础加以变化。如普莱斯利演唱的《猎犬》(Hound dog)《监狱摇滚》(Jailhouse Rock),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演唱的《露西》(Lucille)等。20世纪50年代最能体现这种呼喊型摇滚乐特点的歌手是小理查德。

小理查德,1932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洲的梅肯,是全家12个小孩中的第3个。他从小家境贫寒,在家庭的影响下虔诚地信仰上帝,参加当地教堂的唱诗班。

小理查德的演唱十分狂热,连唱带喊加上跳,总是满头大汗的样子。1957年,他投身于宗教,断绝了一切演出活动。1962年,他赴英国巡回演出时受到“披头士”的鼓舞,又决心重返摇滚乐坛。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他的风格显得有点过时了,但他的影响仍可从其他摇滚歌手中显示出来。20世纪70年代,他企图重整旗鼓,但因卷入吸毒、酗酒和同性恋而未能如愿。20世纪80年代初,他再一次放弃狂放的生活方式而转向宗教。

温和摇滚(Soft Rock)

主流摇滚受波普的影响很少,但其他摇滚乐结合了波普的成分,则形成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摇滚乐风格。有人对这种摇滚乐嗤之以鼻,称它为“廉价摇滚”,但它却有着自己的市场。事情往往是相对的,有了比较强劲的主流摇滚风格,一定会出现它的对立面——温和摇滚。普莱斯利为发展温和摇滚树立了样板,如20世纪50年代的《想你、要你、爱你》(I want you,I need you,I love you)《别》(Don"t)《温柔地爱我》(Love me tender)等歌曲。20世纪60年代,他有更多的作品朝着温和摇滚的方向发展,有的简直与波普没有区别。

山区摇滚(Rockabilly)

山区摇滚通常是具有乡村音乐背景的白人乐手,因受节奏布鲁斯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摇滚风格。它由摇滚乐与乡村音乐的前身——山区音乐相结合而成,就像“rockabilly”这个词本身所表示的那样:由“Rock”和“Hillbilly”两个词组合而成。山区摇滚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在美国南方,是乡村摇滚的前兆,它按照山区音乐的演唱方式,通常采用原声吉他作为节奏性乐器。另外,在传统乡村音乐中从不使用的鼓也出现在山区摇滚中。从整体看,很难精确地划分山区摇滚与主流摇滚的区别,它与主流摇滚一样,具有强烈的、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只是强烈程度有所减轻和冲淡,不用呼喊的演唱方式,音高也是清楚的。有人认为它的风格不纯,不是真正的摇滚;也有人认为,这样一来摇滚乐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其实,比尔·哈利的那首《昼夜摇滚》就是采用了节奏布鲁斯的材料,用它所熟悉的乡村音乐加以修饰而成,它不仅为主流摇滚乐,也为山区摇滚打下了基础。最有影响的山区摇滚代表是“埃弗利兄弟”演唱组(Everly Brothers)。

“埃弗利兄弟”由唐·埃弗利(Don Everly,1937年出生)和菲尔·埃弗利(Phil Everly,1939年出生)两兄弟组成。它们以普莱斯利为榜样,向着山区摇滚方向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功。音乐上,他们没有直接受到节奏布鲁斯的影响,基本上保持了传统的山区音乐风格,演唱时注重和声的运用。1988年,“埃弗利兄弟”首批被正式列入《摇滚名人录》。

主流摇滚、温和摇滚和山区摇滚,这些名词只是用来说明摇滚乐风格的不同倾向。每个歌手都有自己的演唱特点,有的典型地体现了某种倾向,有的则不然。即便是同一歌手,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区别。因此,不宜给歌手硬贴标签。

1926年,查克·贝里出生于美国的圣路易斯,童年时就在教堂的唱诗班里唱歌,中学时学习吉他,后来又学习钢琴和萨克斯管。贝里从小就在黑人音乐的熏陶下长大,特别是节奏布鲁斯,是他的主要音乐根基。

对于贝里来说,除了他的歌曲以外,它的歌词创作和吉他演奏都对摇滚乐产生过重大影响。贝里的歌词,与当时一般摇滚乐的陈词滥调或无意义的音节相比,水平显得要高些。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新一代青少年的心理和要求。贝里的演唱采用呼喊式的风格,但发音比较清楚。他的吉他演奏更是迎来了大量的追随者。可以这么说,在吉他天才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出现的前十年,贝里为摇滚乐的吉他风格树立了样板。

杰瑞·李·刘易斯,1935年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费里德,是一位白人摇滚乐手。他出生于南方小城镇的穷苦人家,从小受节奏布鲁斯和福音歌的影响,习惯用12小节的布鲁斯结构和布吉-乌吉式的钢琴演奏。刘易斯擅长表现快速的硬摇滚歌曲,表演姿态十分花哨,弹琴时总有各种不同的身体动作与之配合。

刘易斯在婚姻问题上的越轨行为(多次不合法的婚姻)断送了他的音乐前程。他在摇滚乐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影响却很大。他独特地结合了乡村音乐和节奏布鲁斯,他的钢琴风格、演唱风格,甚至生活方式都影响了同时代人和后来人。他一直想成为摇滚乐之王,但这梦想却断送在自己的手里。

“胖子”多米诺,1928年生于美国的新奥尔良,音乐家庭出身,9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中学退学开始参加演出。

多米诺和小理查德一样,都是南方黑人,都是自弹(钢琴)自唱,音乐背景都是节奏布鲁斯。但是,他的风格显得比较文雅,比较有控制,不太猛烈也不那么耀眼。他的演唱也不像小理查德那么粗声粗气,不带威胁性。他的个人生活更是无可挑剔。

20世纪50年代的摇滚乐并不全都是新作品,还有一种做法就是根据旧的波普歌曲按照摇滚乐的风格加以改编,增加摇滚乐的低音声部和明显的摇滚节拍。多米诺在这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