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溢出一世风光(课外雅致生活)
48431900000058

第58章 饰件

一、鸳鸯金带钩

春秋

1.长2.3厘米,高1.5厘米

2.长2.5厘米,高1.8厘米

1992年宝鸡市益门村春秋墓葬出土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藏

带钩呈鸳鸯形,钩头为一回首鸭状。钩身作扁平状,尾部稍大,末端开口。腹中空,有一小柱置于底部方孔中间。钩身侧面作四个突出,可视其为蟠螭纹形。背部双螭相交。钩身上的纹饰细密,繁而不俗,做工规整,细致入微。钩首与之基本相似的另一件带钩,钩身作宽尾鸳鸯形,腹微圆满,健壮丰满,颈部有多道褶壁,宽尾呈弧圆状。尾与躯体相接处内收。周身饰羽状斜线纹,腹侧有呈S形的曲状纹饰,或是羽翼的表示。眼睛内填以绿松石,透出一种处静而欲动的机警神态。其整体造型庄重浑厚,神态惟妙惟肖,把鸳鸯的线条曲张、物体质感、神态等完美地表现出来,是一件优秀的圆雕作品。

二、四龙戏珠金手镯

纵长6.7厘米,横长6.3厘米

1988年咸阳机场唐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中国古代把妇女臂腕上的装饰品叫做“钏”,俗称为“镯”。古诗中有:“腕摇金钏响,步摇转玉鸣。”的诗句,可见在古代金镯与步摇一样,均属贵妇人必不可少的装饰品。该金镯系铸造而成,呈椭圆形。手镯中置轴,轴上下有两金珠,金珠间有一四出花朵,双龙吻部正好交汇于中轴,形成两幅完整的二龙戏珠图案,双龙均成蟠龙。手镯合口处与挂扣连结。三、金项链隋周长43厘米1957年西安市玉祥门外隋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金项链分上、下、左、右四部分,左右对称,各由14个球形链珠组成,链珠之间又以多股金丝编成的金链连接。项链上部为五个镶嵌饰,居于中间的是用蓝宝石凹雕出来的驯鹿。项链下部是由六件饰物组成的一组垂饰。金项链总计镶嵌有珍珠宝石320颗,现存98颗,在金链的陪衬下,五光十色,璀璨夺目。考古学家根据墓主身份及有关史实确认此链为外国使者进贡给皇室的宝物,对研究北周至隋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情况无疑有重要价值。

四、金耳坠

长3.6厘米

1988年咸阳机场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耳坠身呈橄榄形,钩为V字形,中为一周镶嵌红、兰、绿等宝石的联珠,上下各有一组梅花,花瓣中亦嵌以各色宝石,上部是一小金环。造型颇具西域风格,与中原出土的金耳饰风格迥异。五、金花饰唐长6.0~7.2厘米1988年10月西安市西郊出土

西安市文物库房藏

金花饰原窖藏在一个小缸内,内有桃形、鸡心形、梅花形、菊花形等唐代金花饰和其他物品。这里所选出的几件金花饰分为折花形和梅花形两种。从花饰表面留存的痕迹看,花饰上原镶嵌有圆形和桃形宝石,尽管现在已脱落殆尽,但仍不难想像当时金色的花枝和各色宝石交相辉映、富丽堂皇的情景。六、鎏金三钴杵纹银臂钏唐内径9.2厘米,外径11厘米,重128~146克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臂钏最早为“西国之俗风”。到了唐代,妇女普遍戴钏。这一事实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上表现为大多数女性均戴有臂钏。钏面鼓隆,内壁平直,系钣金焊接成形,再施以鎏金。整个钏体浑然天成,丝毫不见人工焊接的痕迹,足见唐代金银器整体制作水平之高和工匠们娴熟的技艺。此钏制作精良,工艺精湛,加之密宗特有的花纹,以其独特、神秘而别具魅力。

七、银钗

1.摩羯荷叶纹银钗:长35.5厘米

2.蔓草蝴蝶纹钗:长35.5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摩羯荷叶纹银钗:双股。钗托作花叶状,钗面镂空錾刻浮游于荷叶之上的摩羯纹上。摩羯本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长鼻利齿、身尾似鱼的动物,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它常见于古代印度雕塑之中。随着佛教的传入,摩羯也随之出现在中国的石窟和金银器上。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蔓草蝴蝶纹银钗:锤鍱成型。双股。钗作叶片状歧首。钗面在镂空蔓草纹上饰以蝴蝶状纹样。钗面与钗身之间有8字形交花及苞蕾。双凤纹银钗:双股,锤鍱成型。钗面以镂空錾刻手法在阔叶花上錾刻有两只展翅飞翔的凤鸟。

八、金梳背

高1.5厘米,长7.9厘米,厚0.34厘米,重3.2克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金梳背为半圆形,先用两层金片剪裁成型,然后将金丝掐制成的卷草、梅花焊接在梳背的两面,花草外围还有用金珠焊接出的周边,纹饰极其细密,需用放大镜才能仔细辨认。器身中空,以插梳齿。这件金梳背是唐代掐丝焊接和炸珠(炸珠工艺大约出现在西汉,是西方金银制作工艺对中国金银工艺影响的产物。先将黄金熔化,再把金液倒入水中,利用金液与水温度的显著差异,使之结成大小不等的小金珠,然后焊接在器物表面,形成图案)焊接工艺的杰作。经历一千多年,仍然没有开裂、脱落,令人难以想像,堪称金银细工的典范,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九、金栉背

唐武德四年

高1.5厘米,宽1.5厘米

1988年咸阳机场贺若氏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梳,古代又称为“栉(zhì)”。原为梳发用具,在古代和少数民族中,梳篦不但是实用品,同时也插于发际,作为首饰。该梳背用纯金制成,平面为梯形,梳背两侧均以鱼子纹为底,周边饰以联珠。一侧中部为双鹊戏荷,另一侧中部为荷花双梅,图案中镶嵌各色宝石,梳部分为象牙制作,上部夹固于梳背,下部梳齿残损殆尽。

十、金筐宝钿玉带

复原长150厘米

1991年长安县南里王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带由一扣九环、四銙、一铊尾组成。环为圆形,銙近方形,铊尾由前、后两块构成,各有一端透雕呈折枝忍冬饰团花纹形,环、銙、铊尾均以玉为筐,下衬金板。铊尾及带扣部饰团花及折枝忍冬,纹饰均为金筐,并嵌以珍珠及红、绿、蓝三色宝石。銙为皮制,滚以丝绸(已残损),扣部长2.7厘米,宽4.8厘米,环径3厘米。十、金异兽形饰件春秋长7.3厘米,高2.4厘米,重25.9克1982年凤翔马家庄春秋秦国宗庙遗址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这件金异兽形饰件造型似虎似羊,虎头,羊角,身长双翼,圆眼,卷尾,头部上昂,身躯略拱,四足生蹄,四肢微张,似将腾空而起。此饰件为车辕饰,其背部有两根长1.3厘米的铆钉,可与车辕相接,在制作工艺上,系采用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制成。金兽头部和四肢为圆雕,躯干为浮雕。整器线条粗犷朴拙,造型奇特生动,静中赋动,颇具气势。十一、金方泡春秋长3.9厘米,宽3.2厘米1992年宝鸡市益门村春秋墓葬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方泡是装饰和连结马络头、辔带的零件。此方泡呈不规则方形。壳状,中部微隆起,背面附加一铁质黄梁。正面由蟠螭纹组成一个大兽面,并以细珠纹衬地。兽面的双目呈菱形,透雕。螭目则呈圆形,为透雕的圆洞。眼目内有料器或料珠镶嵌。兽面的下端又有一突出的三角小兽首。十二、金怪兽战国高11.5厘米,长11厘米,重160克1957年神木纳林高兔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匈奴金银饰件以其独特的动物纹饰著称于世,而这件金怪兽更是以其奇特的造型令世人大感兴趣,并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匈奴艺术珍品之一。金怪兽以鹿的形象为主体并取鹰首及其他动物的局部组合而成。怪兽躯体圆雕制作,兽身鹰嘴,大耳直立,环眼突出,头生双角如鹿,弧形双角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每角又分四叉,叉端各浮雕怪兽头像,其形象也是立耳环眼鹰嘴,与本兽形象近似。尾卷成环形,亦作怪兽头像。怪兽身躯纤细窈窕,富于柔韧的曲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