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科课程资源-修身养性
48322900000023

第23章 彭士望(2)

我怀着深重的忧伤,病居在九牛坝的茅草屋里。戊午年闰三月的最后一天,一个从事杂技表演的戏班班主,上门请求说:“我们开个场子给老爷消消闷好吧?”我笑着点头同意。杂技班于是在溪边大树下拉开了场子。那天密云四布但没有下雨,风吹着树略有寒意,天气阴凉而不干燥。这样,邻居周家全家大小,他家的客人、朋友、亲戚,还有山上牧童、樵夫,地里扶犁牵牛的,打着伞挑担子赶路的,水上坐船划桨的,都停了手里的活,放下东西,围拢来观看演出。

开始表演了,叠起几张桌子,一个妇人仰卧在上面,竖起双脚托住一个约莫八岁的小孩,蹬着他翻来翻去,有时卧下,有时起身,有时伸颈直立,有时合着手掌跪拜。又让他两肩顶着妇人的双脚倒立起来,小孩的双脚也向上竖直,手脚自由伸缩,做出各种姿势。接着妇人用一只脚顶住小孩,小孩身体蜷曲,像朵出水的莲花。桌子下面则是两个男人、一个妇女、一个女孩和一个老妇人敲锣打鼓,一边唱着民歌和佛曲来伴奏。表演了好久,妇人和小孩才下来。又一个妇人上场,像刚才那妇人一样卧下,用双足把一只案桌竖着托起,然后足蹬案桌的四角使之旋转,接着让案桌翻过来反面朝上停住;小孩上去,立在妇人双脚托住的桌子面上,像前一次一样跪拜,起立。小孩下来之后,妇人又用脚蹬一个木槌。木槌有一尺半长,直径约长度的一半。妇人两脚蹬着它转圈子,又把它竖起抛高,落下时再用脚接住。妇人表演完毕,一名男子登场,也卧下,也竖起双脚,用脚顶一个五级的梯子,小孩向上爬到梯顶,再倒竖起来,身子倒爬一级级梯子下来。我怜悯他们表演辛劳,叫他们休息一下,用酒招待他们。

休息过后,那伙人又移到别处拉开场子,选择一块草浅坡平的地方,拣去瓦石,然后接起木棍做成高跷,离地面约有八尺多高。一名男子脸上搽了油彩,手里挥动扇子,踩在高跷上又唱又笑,大步行走显得非常自如,并且还不时跳跃,接着更是挥舞大刀,回旋转身都非常合乎节拍。这样的表演,我老家和江南一带时常可以见到,甚至高跷有一丈多高的,但只能步行而不能跳舞。

最后,他们绷起一根软绳索,一丈多高,两丈多长,一个女孩在索上行走,她手拿一根竹竿,两头捆上石块,就像秤杆一样保持平衡。她走到绳索尽头,就倒着退走,有时身子仰卧,有时一脚独立,有时曲着背行走,或者肩负竹竿像挑了担子走,有时人跌落下来身子挂在索上,又凌空一跃站在索上。下面的人打着鼓唱着歌伴和着动作表演,说的唱的与表演的都有名目。走绳索的表演时间最长,大约有半个时辰。女孩下来,一个妇人要来一方手帕,蒙住了她的两眼,装成盲人,翻身跳上绳索,她同盲人一样,来回摸索着举步试探,有时跌倒像要掉下去,有时左右摇晃身子似乎非常害怕,表演了很久才完;她也是手里拿着竹竿,而且拴着的石块更重,为的是保持平衡。

杂技班刚上场表演的时候,观众看到惊险的地方,都大腿发抖,毛发竖起,头昏目眩,又惊又怕,唯恐表演者坠跌下来。我观察场子上班子里的人,都能在紧张中保持从容镇定,那八岁的小孩在表演中也严肃认真,就像前代儒士修身养性时那样庄重恭敬,又像和尚在静心打坐。这都是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心志专一,集中在表演技巧的反复练习上,苦思苦想地进行刻苦的训练,一再失败而不改变目标,研究动作成功的关键从而适应它的情势,终于找到了用力的部位所在;又反复练习了很久,直到他技巧精熟丝毫不错,才开始拿出来公开表演,把天下最险阻的工作,变为简单容易的了。这杂技表演的成功就是这样来的。由此可以知道,极精巧的技艺来源于极平凡的训练。因为用意志凝聚了他的精神,精神推动他的头脑,决不是轻率从事、很快招致失败的所能做得到这样的。这层意思庄子是知道的,但因为他爱惜自身而不肯用在社会上,张仪与苏秦也知道,并且反复精练,用才能去欺弄别人国家的命运,爱富贵,结果自己毁灭了自己的身体与名声。庄子所称赞的宜僚弄丸、庖丁解牛、驼子捉蝉、纪渻子养鸡;还有那伯昏瞀人在极高的悬崖石路上能倒退着走路,脚跟有二分露在悬崖之外;吕梁地方那个男人能在高三十仞,飞沫四十里的大瀑布中游来游去,没有哪件事不是这样。——因为他们的精神凝聚而不分散啊。我又看那些观众,他们在看得长久之后也就忘了表演的惊险,而觉得他们和在平坦大道上没有什么两样,他们的感觉已和演出者融为一体了。厉害啊,习惯真能改变人的性情啊!

那班主对我说:他祖上从河南移居零陵,技艺流传下来已有三代,教出了一百多个徒弟。家里虽有几亩薄田,担负不起赋税和劳役,因此带了妻子、妻子的妯娌,侄儿,抱在怀中的婴孩,奔走四方卖艺以求糊口,如有余钱,就用来缴纳田赋。他们到过江苏、浙江、广西、云南、贵州,和长城外的边远地区,一路上只靠双肩挑、两脚走,也不向别人借用表演器具。他们熟知各地的草木特性,无钱买粮的时候,就采摘它们补充粮食的不足,也用它们来喂养小孩。

我看那班主,穿一件破棉袍,虽然四处飘泊、陷于穷困,但还是乐陶陶地面带喜色、自得其乐。班里的人和睦地在一起生活,男孩女孩一到五六岁就教他们学习技艺,到年老才回乡养老,一生都靠了它挣钱活命。他们以大路为家,以表演杂技代替种田,把技艺一代代传授下去。他们的躯体,被严寒酷暑、风吹雨淋、冰冻雪飘锻炼得更加健壮;他们的意志,经受长途奔波、艰难的途程、世态人情的磨砺因而处处小心,所以男女老少都显得很愚笨麻木。他们动作敏捷机灵超过猿猴,性情温厚开朗得像麋鹿一样。

我因此而深有感触。前代君王的教诲,很久以来就不宣扬不推行了。这些人泰然自居于优伶与巫觋那些人中间,是夏仲御所非常厌恶的一种人。但从此更可以知道,在广大的天地之间,万物会各自顺应它们的规律而生长发展,就像稻子和稗草同样结实一样,天对于万物,是没有什么偏心的。他们固然自以为在演戏,到过的几千上万里的地方,无论是显贵的高门大屋,以至人烟稀少的村庄,观众也没有不把他们当作演戏的看待。但是我却以为他们的技能都是有用处的。我已经老了,不能再做漂洗棉絮的事,哪里有力量上阵打仗以试验那不皲裂的药呢?只是假托几句空话记一点感想罢了。的确是这样啊!王安石说孟尝君,学鸡叫、做小偷的这些人在他手下,所以高明的人不到他那里去。我认为,一个人正是要耽心找不到学鸡叫做小偷的人!像吕惠卿这类献媚奉承和巧言欺骗的家伙,还不如学鸡叫做小偷的。学鸡叫做小偷的这些人到他手下去,只会更利于招来天下的奇士,这一点,孟尝君他还不知道。信陵君、燕昭王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信陵君能收留卖浆者薛公、赌徒毛公、屠夫朱亥,为己所用;燕昭王以用千金买千里马骨头的精神招纳贤士,终于使燕国富强,报了齐国的仇。宋代也曾有过张元、吴昊两个人,即使连韩琦、范仲淹这样善于识拔才士的人都未能重用他们,反让他们为西夏效力。看了这些事实,但愿不要再认为我的话为戏言了,可悲啊!

绝妙佳句

以是知至巧出于至平,盖以志凝其气,气动其天,非卤莽灭裂之所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