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计较。
——圣严法师
退一步,有时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如果能够尝试在生活中换一种角度考虑问题,适时地将以退为进的策略用于生活中,那么生活将会变得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有一个小和尚正在过独木桥,谁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
于是他很礼貌地转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先过了桥。
孕妇刚过完桥,他又走上桥,走到桥中央,看到对面有一位挑柴的樵夫正在过桥,他二话没说又回到桥头,让樵夫先过了桥。
等樵夫过完桥后,小和尚再也不敢贸然上桥了,这次他等到所有人都过完桥,才敢再次踏上独木桥,眼看就到桥头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
小和尚这次再也不愿回头了,他向农夫合十道:“施主,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
农夫不同意,把眼一瞪,说:“不行,我要忙着去赶集,你没看见天色已晚,集就要散了吗?”
两人各不相让最后竟然争吵了起来。
这时,远处河面上漂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禅师。两人于是就请禅师为他们评理。
禅师看了看农夫,问道:“你果真很急吗?”
农夫答道:“我真的很急,再晚了便赶不上集了,我的东西就卖不出去了。”
禅师说:“你既然急着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小和尚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他便过去了,他一过去,你不就可以早早地过桥去赶集了吗?”
农夫听了禅师的话后,红着脸一言不发。
禅师又笑着问小和尚:“你既然是出家人,本当宽厚仁慈,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小和尚委屈地说道:“在此之前,我已经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路的话,我怕是今天都过不了这个桥了。”
“那你现在是不是就过去了呢?”禅师微微一笑,反问道,“你既然已经给那么多人让了路,再让农夫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你跟农夫争持不让的这个工夫,也许你已经过了很多次桥了,即使这次你让农夫先过,而你过不了桥,但却保持了你的风度,体现了你的修为,何乐而不为呢?”
小和尚听了以后也惭愧地低下了头。
禅师对农夫和小和尚的开示,正体现了圣严法师的那句话:“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计较。”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争强好胜,但是,不论是说话还是做事,如果不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和空间,那么很容易就把自己逼进死角。
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僵持的局面对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在不违背自己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退让也就选择了主动。因为这时候的你已经不再局限于眼前,而是着眼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