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学生气象知识丛书-气象与灾害
48298800000008

第8章 雾灾

一、雾的基本特点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公里,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春、秋季节出现雾的日子较多,雾有辐射雾和平流雾之分。夜间天空晴朗少云,低层大气湿润,因地面辐射冷却,气温下降使得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日出后,地面的温度逐渐升高,随后雾也慢慢消散,这种因辐射冷却缘故形成的雾通常称为辐射雾。还有一种雾是在近海地区或在湖面上比较常见,是由于暖湿空气移动到较冷的湖面上,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而形成的雾,雾区随着气流方向移动,通常称为平流雾。海雾大多属于平流雾。

雾的严重程度不同,有轻雾、重雾之分。当水平能见度低于1.0公里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1.0~10公里时称为轻雾。

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飞机不能起飞和着落,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湖面和海面航行的船舶等都因雾天能见度差引起交通事故多;另外,雾气中含有一些污染物,呼吸后对人体健康也不利;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表现在连续数天大雾,农作物缺乏光照,影响作物生长和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诸如此类的事故及危害,源于大雾天气引发的灾害。

雾的形状千姿百态、变幻无穷。雾为接地之云,云为空中之雾,有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价值。古人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黄山等名山大川云雾缭绕便是天生的一道旅游风景线。

二、雾对农业的影响

雾是近地层水汽在大气中的凝结现象。在夏、秋、冬季晴朗的夜晚,碧空无云,微风轻拂,近地层水汽充沛,水汽通过辐射降温凝结,雾就悄悄地出现了。雾不仅给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而且还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一大祸害。

光照是农作物生命活动的能源,作物生长可看作是光能的吸收、转化、贮藏的过程。一切绿色植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形成产量的基础,植株干重的90%以上都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但有雾存在时,特别在大雾天气时,会减少阳光照射时间,从而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农作物植株矮小、病变、结实器官秕瘦或退化。

由于雾形成时,空气中的水汽达到或接近饱和,使农作物正常的蒸腾作用减弱,根部吸收的水分减少。如果农作物开花授粉时遇上雾,因空气过分潮湿不利于授粉,就会降低结实率,影响产量。

雾常常附着在农作物表面,如果是由于空气的水平流动而形成的雾,往往会把外地空气中植物病菌带到本地。同时由于空气过于潮湿,会使作物组织软弱,降低抗病能力,引起植物病菌的侵入,造成农作物病害。比如在华北地区有时会出现一种“臭雾”,那是由于东海海洋的暖湿空气侵入大陆后,经过人烟稠密的沿海地区,携带了许多杂质和病菌,并带有腥臭味,这种雾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发生。

还有一种对农作物危害更大的雾叫“火雾”。这种雾常常发生在盛夏的上午,当太阳辐射很强,空气比较稳定,天气闷热时,地面上蒸发出来的水汽在空中不易被扩散和吹走,于是就在近地面形成了高温高湿的“火雾”。火雾常把农作物的植株熏黄,蔬菜果实被熏掉,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沿海地区,经常有“海雾” 出现,这种雾携带了大量的盐分,能使农作物发生脱水枯萎等盐害。

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雾要数“酸雾”了。由于某些地区的大气污染很严重,致使雾呈严重的酸性状态。科学家们已经证实,“酸雾”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远比“酸雨” 厉害。

当然,我们说雾是农作物的大害,并不是说它对农作物一点好处也没有。某些多雾旱区,雾能基本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目前,科学家已经发明了把雾气转变成液体雾水的方法,为多雾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希望。

三、大雾对人体的危害

大雾,不仅影响城市交通、造成空难和海事,而且还是个杀人“帮凶”。20世纪以来,震惊世界的大气烟雾事件已发生8次,总计病倒和死亡人数达10万。这些事件中,罪魁祸首是大气中的污染物,但都忽略了雾和逆温层是藏在背后的杀人“帮凶”。

当天气温度较低,特别是近地层冷却得厉害,因此,容易形成大雾和在一定高度出现逆温现象(温度随高度升高而上升),雾和逆温层同时出现使大气污染严重加剧。

当大雾弥漫时,大气污染物质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新物质。如三氧化硫在大气中被氧化后,与雾滴结合成硫酸气溶胶,这种新物质的毒性要提高10倍以上,若再遇上逆温层的阻挡作用,空气就无法对流,逆温层下的污染物就很难穿过逆温层向上扩散;逆温层内风又小,阻止了污染物向水平方向扩散,毒性强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弥漫在逆温层下。

逆温层愈厚,维持时间愈长,人们呼吸有毒物质的空气的时间也愈长,对人们的毒害也就愈大,所以说大雾是杀人“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