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暴风雪
冬春季节,在强冷空气爆发南下时,常常形成强降温和大风伴随降雪或大风卷起地面积雪天气,飞雪随风弥漫,一片白茫茫,能见度极低,这就是“暴风雪”,气象上称为“吹雪”或“雪暴”。一般牲畜的抗寒能力大于抗热能力。在暴风雪天气中,因非蒸发性散热加大,牲畜机体在维持一段时间的热调节平衡之后,体温将逐渐下降。据测定,在低温和大风环境中,绵羊的体温降到28℃左右时可导致死亡。在春季,牧草枯黄,且数量少,质量低,畜体衰弱膘情很差,御寒能力降低。当遇到暴风雪袭击时,不仅使畜群惊恐不安,往往因辨不清方向而随风狂奔不止,无法赶拢回圈,常常掉进湖泊水泡或掉下山崖,摔死冻死。怀孕母畜在逆境中奔跑,容易导致机械性流产;即使在棚圈内,因避风雪寒,常常互相上垛,挤压取暖,也会使怀孕母畜流产,有的活活被压死。有的幼畜甚至异嗜污雪、或结冰牧草,引起恶性传染病的爆发,导致幼畜死亡率剧增。因此,暴风雪是牧业生产上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1966年2月至4月初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连续出现暴风雪天气,积雪深度达25~45厘米,其中阿勒泰2月最大积雪深度达73厘米,稳定积雪持续到4月16日才结束。风力一般有6~7级,有的达9~10级。暴风雪及低温积雪使全疆损失牲畜达411万头(只),仅阿勒泰地区就损失达100万头(只),占该地总数 的40%以上。
二、白灾
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特别是靠天养畜和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畜牧业,无论是牲畜的饲草还是牲畜本身都会受到气象条件的制约。白灾,是我国牧区常发生的一种畜牧气象灾害。它是由于冬半年降雪过多,积雪过深,影响牲畜正常放牧活动的一种灾害。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母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 同时积雪还妨碍交通,压损棚舍等。 1966年2~4月初,新疆北部连降大雪,形成白灾,使牲畜冻、饿死亡全疆达900万头(只)以上。内蒙古的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牧区,祁连山牧区,北疆的部分牧区,藏北至青海南部一带高寒牧区以及川西高原牧区的西部等地常有白灾发生。从时间上看,一般从10月份到第二年的5月份均可有白灾发生,尤以 11月和3、4月份为多。白灾的发生不仅受到降雪量、积雪深度和密度及时间的影响,同时和草场状况、牧业生产方式(放牧与舍饲)及补饲条件等紧密相关。
为趋利避害,保证畜牧业的稳产高产,一般可采取以下防御措施:①建立饲料饲草基地,储草备荒。积雪过厚造成的灾,实质上是牲畜的一种“饿灾”。因此,开发草料资源,发展饲料工业,建立草库,围绕以冬草储备为主的草原基本建设,适时储草备料,是预防积雪危害的根本措施。②加强棚圈建设。修建牲畜棚圈,使牲畜在积雪时有个安身之地,这是保证牲畜安全越冬度春的重要条件之一。③加强牧区气象预报和服务的组织等工作,使广大牧区能及时收听收看到灾害性天气预报,以便做好各种防灾、抗灾准备工作。④根据牲畜破雪采食能力,适当调整畜群结构。在各种牲畜中,马的破雪采食能力最强,羊次之,牛最弱。所以,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积雪较厚时,就应适当调整畜群结构,将各种牲畜混合编群,先放马,再放羊,后放牛,使各种牲畜都可采食。以减轻积雪的危害。
三、雪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幕惨剧,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奥地利—意大利战线上,沿着积雪的山口发生了雪崩,数以万计的士兵死于非命。有人因此把雪崩称为“白色魔鬼”。
1962年南美一场类似的灾难降临到秘鲁,瓦斯卡兰山发生雪崩,300多万吨的“白色魔鬼”在短短几秒钟内吞噬了8个村庄,许多人丧生。
1954年冬,美国某车站附近发生大雪崩。雪崩所产生的气浪宛如巨型炸弹的冲击波。将40吨重的车厢举起,并抛到百米之外,同时,使更为笨重的电动机车与车站相撞,车站变成一片废墟。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位滑雪者遇到这样的雪崩:滑雪者和雪崩块都以每小时120多公里的速度从山顶冲到山麓,以致空气被压缩而变得热了起来。于是融化了一部分雪。可是,几分钟内融雪又再冻结成冰,当救援队赶到时,这个还活着的滑雪者已被冻住了,他们不得不用锯子把他解救出来。
在我国,积雪山区尤其是永久积雪的高山地区。也常年有“白色魔鬼”逞凶,其中以阿尔泰山及天山西部、西藏东南部最为频繁。50年代,西藏波密地区曾出现过一次大雪崩。当时一个庞大的雪体从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崩落下来,由于下落的速度快,运动中产生飞跃,翻越一条海拔4000米的山脊,最后堆积在海拔2500米的江水中,阻塞了河道,截断了交通。它所到之处,车毁人亡,森林树木一扫而光,至今仍劣迹斑斑,依稀可见。
影响雪崩的因素很多?不仅巨大的声响,而且极小的震动(一根树枝落下)、刮风、气温忽冷忽热,甚至阴影覆盖都能引导雪崩的发生。比如:有时只要在山里大叫一声,无情的雪崩就伴着死神倒塌下来。如果刮风,雪面上气压下降,水气从雪层里被抽走,犹如上面加了一个吸气泵,也会把雪“吸”崩;突然受热,则可融化部分积雪,这些雪水润滑了其余的积雪,造成雪崩;突然冷却,也能引起雪崩。此外,据专家计算。田野上长约1000米的雪被在气温下降1℃时,大约要缩短17厘米,这种冷缩作用对产生最初的决定性震动也是足够的了。
为了征服雪崩,人们采用了种种方法。如采用炮击战术,或雪崩切割法及雪崩斜坡栅栏法,就是用金属和尼龙网来消除雪团坠落的能量,或在积雪区建立防雪栅和土堤。有些人还提出:前往山区的人带上装有压缩气体的气球。以便在危急的情况下,气球在两秒钟内充满气,并把它的主人抬升到雪崩之上。
当然,借助精密的仪器发布雪崩预报更为上策。据报道,芬兰已制造了一种仪器,能在雪崩形成之前很久预报出雪崩的危险性。该仪器能自行测量雪层的厚度,雪的温度,并且能根据这些资料确定危险的雪崩是否会在这里出现。瑞士雪崩危险区的救援服务部有大量微型发报机,并把它们租给准备上山的人,如果发生不幸,那么根据安装在皮鞋上的发报机的信号,就能发现被埋在深达8米雪底下的人,误差仅为3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