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风暴潮。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三、龙卷风和沙暴
龙卷风是一种破坏力极强,具有强烈涡旋的小尺度天气系统。其范围小、风速大、破坏力强、生消迅速,有时伴随大雨、雷电或冰雹。多从积雨云呈漏斗状下垂,出现在陆地上的称陆龙卷,出现在水面上的称水龙卷。其水平尺度很小,在地面上,直径一般约几米至几百米,最大1千米左右,垂直范围可伸至15千米。自地面向上,直径可有几千米,最大达10千米。风速100米/秒~200米/秒。在北半球,多作逆时针旋转。龙卷中心的地面气压可低至400百帕~200百帕,水平气压梯度可比大尺度天气系统大10万倍。移动的距离从几百米至几千米,个别达几十千米,持续时间为几分钟至几十分钟。龙卷出现在飑线、低压、冷锋、准静止锋、台风等天气系统或气团内部。是强对流天气下的产物,低层大气层结具有很大的对流性不稳定,且常发生在较强的干、湿舌交汇地区。主要发生在 20°~50°的中纬度地带,常与锋面、气旋或非热带性雷暴同时出现;也可发生在热带地区,尤以登陆后的热带气旋到达中纬度接近衰亡时最易出现。
沙暴通称“风沙”、“沙尘暴”。是狂风挟带大量尘沙、干土,使空气混浊、天色昏黄的现象。主要由于冷空气南下时,大风卷扬尘沙所致。常见于我国北方的春季。有时地面冷锋过境时,骤起的大风也能造成沙尘暴现象。沙尘暴出现时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下。
四、干热风
干热风与干旱不同,它是由于气温高、湿度小,加上风吹,使植物蒸腾急速增大,植株体内水分失调,导致农作物秘粒增多,甚至枯死。因此在群众中称干热风为 “火风“、“旱风”、“热风”等。干热风出现在温暖季节,主要危害小麦的生长发育。干热风发生时间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小麦品种及其生育期有关。一般从 5月上旬开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北逐渐推迟,至7月中下旬终止。黄淮海冬麦区发生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华北地区以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较多。春麦区的黄河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干热风的危害程度与高温、低湿情况有关,对北方冬麦区来说,一般在小麦乳熟期,遇到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小于30%,且有2米/秒的风时,农作物就会受害;当气温达35℃以上,湿度在25%以下,风速大于3米/秒,称为严重干热风。据北方13省市统计,干热风危害轻的年份一般平均减产5%以下,损失小麦约14亿公斤,危害重的年份减产5~10%,损失小麦约35亿公斤以上,其中河南省可损失510亿公斤。
五、焚风
焚风是在特定的地形和大气环流条件下形成的。当近地 层的湿空气沿高山的迎风坡上升时,产生水汽凝结现象,放出一部分热量,使上升气团降温缓慢,因而从凝结高度开始向上直到山顶,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但空气到了山顶后沿背风坡下沉,因为水汽凝结物全部停留或下降后马上转为不饱和状态,每下降100米增温1℃,使得该空气在山后到达任何一个高度时,其温度都比山前来得高,这样便形成了又干又热的干风,称为焚风现象。焚风发生时,可使积雪融化,水果与作物早熟,带来有益的影响;但有时可以使农作物枯萎,加重干旱,易出现森林火灾等灾害。我国境内高山峻岭很多,不少地方可见到焚风,如太行山东侧、山西晋南、祁连山北坡、阿尔金山北部等,都存在焚风现象,加重麦区的干热风危害。据记载, 1934年4月25日甘肃酒泉(位于祁连山以北)发生一次强焚风,从25日起 强烈的西风持续了3天,气温剧升,相对湿度降到1%。由于这次焚风的影响,树叶凋谢,作物枯萎。
六、寒露风
寒露风是秋季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使江淮及其以南地区温度明显降低,导致双季晚稻受害而减产的一种低温冷害。在长江流域一般称为秋季低温;在两广和福建一带,因正值“寒露”节气前后,故称为寒露风。虽然各地低温危害出现的时间和称呼不同,但实质上都是秋季低温对作物的危害。
寒露风对后季稻的危害主要发生在抽穗开花期。一般在抽穗开花期遇到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 20°C,粳稻就易受害;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3天以上低于 22°C,则舢稻和杂交稻就易受害。主要抑制了花粉粒的正常生长和代谢作用。使谷粒不能正常发育,形成不实粒,造成减产。气温越低,持续时间愈长,危害愈重。若伴有阴雨、大风或空气干燥等,将会加重危害。我国双季稻区一般寒露风危害导致后季稻空壳率达20%~30%,严重年份可达40%~70%,甚至绝收。例如, 1971年9月中旬末到下旬初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大部地区出现寒露风天气,江西一些地区日平均气温降至16°C左右,最低气温只有15°C,不少地区的晚稻空壳率达30%~50%,严重的达70%以上。
怎样防御寒露风呢?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掌握寒露风出现规律和安全齐穗期,合理搭配品种。根据寒露风出现的早晚选择品种,提出适宜播栽期,使其安全齐穗,避免寒露风的危害。所谓安全齐穗期指晚稻抽穗开花期间80%以上的年份不会受到寒露风危害的日期。②注意应用寒露风预报,合理安排生产。寒露风长期预报,可提供各级领导安排双季稻生产计划时参考。在寒露风早的年份可多种些早熟品种,甚至可缩小双季稻的种植面积;晚的年份可多种些晚熟品种。③采取相应的农业措施,改善农田小气候。如灌水、喷水、喷磷、喷施根外肥料等,以减轻低温的危害。④选育抗低温高产品种。
七、雷暴大风
雷暴大风天气是强雷暴云的产物。强雷暴云,又称“强风暴云”,主要是指那些伴有大风、冰雹、龙卷等灾害天气的雷暴。强风暴云体的前部是上升气流,后部是下沉气流。由于后部下降的雨、雹等的降水物强烈蒸发,使下沉的气流变得比周围空气冷。这种急速下沉的冷空气在云底就形成一个冷空气堆,气象上称“雷暴高压”,使气流迅速向四周散开。因此当强雷暴云来临的瞬间,风向突变,风力猛增,往往由静风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冰雹俱下,这种雷暴大风,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甚短,一般风力达8~12级,所以有很 大的破坏力。
八、风暴潮
风暴潮是由海洋上的强风作用而引起的沿岸海面异常增水现象,它也是一种洪水,又称为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在我国多称为“海溢”、“海侵”、“海啸”、“大海潮”等。一次风暴潮发生的范围可由10千米~1000千米,我国的风暴潮一般在10千米~70千米。风暴潮的危害方式主要有席卷人畜、摧毁船只、淹没农田,同时伴有大风。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天文潮高潮相叠,则危害更大。世界上有记录的最大一次风暴潮于1970年11月12日~13日发生在孟加拉湾沿岸,大约20万人在风暴中丧生,约100万人无家可归。我国是世界上风暴潮危害极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1969年9月27日,与6911号台风相配合的风暴潮在福建晋江地区发生,造成7770人死亡,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风暴潮分为温带气旋引起的和热带气旋引起的两类。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在中纬度沿海各地区较常见,在初春和晚秋时候,当海区出现北方冷高压,黄渤海气旋天气系统则时常发生。历史上有记录的最严重的一次温带风暴潮于1969年4月23日发生在我国山东寿光,最高潮位6.74米,最大增水3.55米,3米以上增水持续8小时,1米以上增水持续38小时。热带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它由台风引起,世界上凡有热带气旋活动的沿岸地区就有发生,我国多发于东南沿海地区。热带风暴潮潮位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早期的初振阶段,岸边观测站观测到来自台风中心附近的“先兆波”增水,海面缓慢上涨,平均增水20厘米~30厘米,此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常达10小时~20小时。接踵而来的是主振阶段,也称激振阶段,潮位急剧升高,在几个小时内增水达到最大,发生洪灾,同时到达的还有台风,致灾效应迅速地扩张。此后,进入余振阶段,振幅越来越小,持续时间为24小时左右。除了与台风配合外,产生于外海的风暴潮也可由行波形式传至近岸和港湾,引起风暴潮洪水。我国东南沿海是世界上受热带风暴潮危害最大的地区之一,有记录的最大增水为5.94米,居世界第三位,比温带风暴潮的最高记录3.55米高出近1倍。1949年~1991年,我国东南沿海共发生12起损失超亿元人民币的热带风暴潮。其间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大于1米的共有253次,大于2米的共有45次,大于3米的8次。同期温带风暴潮增水大于1 米的有521次,大于2米的有57次,大于3米的有3次。温带风暴潮较台风风暴潮常发,但台风风暴潮增水效应及其危害更为严重。1990年~1997年,风暴潮灾害累计造成经济损失达1158亿元人民币,共3013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