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导:体内热能到达体表,直接传导给与体表接触的物体;2.对流:对流散热约占人体全部散热的15%,正常情况下,与人体周围的1—2毫米厚的薄空气层的湿度和温度有关;3.辐射:即肌体以发射红外线方式来散热。在一般情况下,以辐射方式散发热量大约是总散热量的40—60%;4.蒸发:即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散发热量。
空气温度直接影响散热量的大小,空气温度低时有利于传导、对流和辐射散热,空气温度高时使辐射散热减少,但汗液增多使蒸发散热加大。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汗液的蒸发快慢,影响蒸发散热的多少。日照是影响马拉松成绩的重要因素,因阳光照射使运动员体温升高,更重要的是太阳红外辐射使运动员散热能力降低。云量反映阳光照射的多少,阴天最有利于创造好成绩。降水对马拉松成绩的影响一分为二,大雨影响成绩;而微量降水对马拉松长跑最为有利,虽说雨水淋湿衣服运动员感到不舒服,但因体表雨水蒸发散热快,更有利于创造好成绩。
有人对美国波士顿自1957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的马拉松成绩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当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足够高时,世界级优秀马拉松运动员都因气象条件不利而跑不出理想的成绩;当气温在100℃到240℃之间时,湿球温度(湿球温度是标定空气相对湿度的一种手段,其涵义是某一状态的空气,同湿球温度表的湿润温包接触,发生绝热热湿交换,使其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该温度是用温包上裹着湿纱布的温度表,在流速大于25米/秒且不受直接辐射的空气中所测得的纱布表面温度,以此作为空气接近饱和程度的一种度量。周围空气的饱和差愈大,湿球温度表上发生的蒸发愈强,而其示度也就愈低。根据干、湿球温度的差值,可以确定空气的相对湿度)和云量成为马拉松成绩理想的预报指标:当阴天并且湿球温度低于78℃时,成绩好的可能性很大,且很有可能破纪录;如果是晴天或者少云,湿球温度在78℃以上,成绩通常较差。绝大多数破纪录的成绩出现在阴天并伴有微量降水的日子。至于在其他地方举行的比赛,这些气象因子同样具有指示性,只是其指标值要作相应的调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比赛当日气象条件,对马拉松比赛成绩的好坏以及能否打破纪录预先作出估计。
风雨与马拉松
1989年10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因风速较大,未能取得好成绩,最快纪录只有2小时12分47秒;而在1986年10月19日举行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成绩最佳,冠军成绩2小时7分35秒。据查,当时气温适中,风小,又处小雨渐停时,这是马拉松跑最理想的天气。
为什么说马拉松比赛受天气影响很大呢?因为这一项目是所有体育运动中体力消耗最大的。即使在最好的天气条件下,未经过大运动量锻炼的普通成年人也难以胜任42195公里的长途奔跑;若遇到高温、低气压、高湿度或大风大雨,就连运动健将都吃不消。1904年举行的第三届奥运会上,马拉松赛竟安排在盛夏的中午举行!当时选择的路线又差:运动员要绕过7座小山,并跑过长长的泥土路。这一天中午的气温是32℃,一路上没有茶水供应,结果32名参赛选手有一大半中途弃赛,只有14人跑完全程,第一名的成绩仅3小时28分52秒。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开幕。7月24日举行马拉松比赛,这天正值酷暑炎夏,不动的人已热不可耐了。英国女王等均来到运动场观赛,英国运动员都想在女王面前露一手,不顾热浪冲击,一起跑就都冲在前面,因汗水流得过多,体力消耗过大,以致造成后劲不足,个个败下阵来,结果前八名均被外国人夺走。在1985年举行的香港国际马拉松赛中,中国选手朱树春在最后400米处还跑在最前面,把法国选手拉萨甩开十几米,但在终点冲刺时,却以半步之差落后于拉萨。朱树春事后也不得不承认,因为天气太热,他不适应这种气候,受到一定影响。可见,高温是马拉松赛的“克星”。那么温度很低是否能助运动员一臂之力呢?答案是否定的。1978年在河南林县举行过一次马拉松赛,由于气温偏低,许多运动员休克。所以这类比赛通常安排在气温12—14℃、风速小于每秒5米的时候举行。
北京国际马拉松是一项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赛事,1981年举行的首届比赛和1982年第二届均遇到大风天气,特别是1982年比赛出现了6—7级大风,成绩都是平平。1983年的第三届比赛正赶上30℃高温,结果185位选手中竟有130余人中途退出,不少人被送上救护车,第一名的成绩比前两届都差。到了1984年第四届比赛,主办者调整了路线,增加了林荫道路程,并将比赛日期推后约两个星期,尽可能避开高温。果然后三届的成绩扶摇直上,特别是1986年10月19日小雨渐止的天气,最适合马拉松比赛,增加了运动员的耐力,创造了历届最佳成绩。但1987年10月18日举行第七届北京马拉松比赛时,又遇到了大风,对运动员影响颇大,使这一年的马拉松成绩直线下降。
自行车比赛与气象
自行车问世已经200多年,作为一种“节能而无公害”的交通工具,在世界上拥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爱好者;作为一种竞技体育活动的器具,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在赛场上拼搏,世界上各种新型自行车赛车层出不穷。谁制造的赛车更趋于科学,谁就能在赛场上以速度取胜。23届奥运会的自行车比赛,一向成绩平平的美国队一鸣惊人,打破了男子400米个人追逐赛的世界纪录,并连获数枚金牌,就是得力于耗资500万美元研制的新式赛车。
目前,世界上先进的自行车赛车,每辆只有6—9公斤,似乎已经达到轻量化的极限,要再提高质量和性能获得更高的骑行速度,就必须另辟蹊径。
众所周知,运动员赛跑成绩的优劣与当时气象条件关系很大。同样,人骑着赛车前进,也会受到气象条件的制约。因此,如何尽量避免因不良气象条件对成绩的影响,就成了研制新型赛车必须考虑的关键性问题。日本生产的“空气动力赛车”,就是充分考虑了气象条件,经过空气动力学试验后而定型的。他们把自行车置于试验风洞中,利用不同风速的人工气流来测定空气在自行车各零部件周围流动时所产生的阻力,并不断调换各种形状的零部件。同时,各种零部件表面都进行了高标准的抛光处理,使之高度光滑,以减少赛车前进中迎面而来的空气所产生的粘滞阻力。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直至空气对赛车的各种阻力均达到最小值为止。使用这种新型赛车,即使在运动员体力和技术水平发挥不太正常的情况下,也有夺冠的希望。
网球比赛与气象
近几年来,国际体育舞台上经常爆出大冷门,以弱胜强层出不穷,网球界也不例外。在人们的头脑里产生两个问号:为什么美洲网球骁将难夺欧洲冠军?为什么欧洲网球名手难登美洲宝座?
诚然,网球比赛的胜负,除了个人技巧、竞技状态外,不外乎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天时在一定程度上又会成为主要因素。
网球场有硬场和软场之分,草地球场和沥青硬地球场都称为硬场。红土场称为软场。温布尔登是草地网球赛,美国公开赛中心一号场是沥青场地,而法国公开赛却是在红土场上举行。在硬场上比赛,球的反弹性能强,有利于炮弹型发球和猛烈抽击的美国型选手——以力和速度为主。在软场上击球,球的反弹性能差,有利于习惯在泥场作战的欧洲型选手——出球落点恰到好处,球反弹时带下垂性。因此,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选手,历来分别在硬场或软场上称霸。历史上有一场欧美选手的争霸战是天气起了主导作用的最典型例子。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新崛起的网球明星梵恩斯在温布尔登大赛上横扫各路英雄,夺取冠军。他胜法国第一高手柯显的一场球,更是摧枯拉朽,以直落三局取胜。但事隔一个月,他和柯显在法国公开赛上又相遇了。这次不是在草地场上打球,而是在红土场上竞赛。一般人预测都认为梵恩斯仍能取胜。理由很简单:因为梵恩斯正当青春年华,而柯显已入迟暮之岁。前两盘,梵恩斯先胜了,但已不像一个月前赢得那么轻松了。到了第三盘,起初仍是梵恩斯领先,看来柯显已无回天之力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片乌云突然飘来,随之一阵大雨,比赛被迫中断。等雨过天晴继续比赛时,这时场上风云突变,梵恩斯昔日的炮弹式发球和有力的抽击都失去了威力,这是因为红土场本是软场,再加上雨淋,球的反弹降到最低度。这就使梵恩斯这颗“炮弹”式选手难以发挥特长;相反,柯显稳扎稳打,以美妙的落点球控制了全场,胜了第三局。第四局因场地仍显潮湿,优势显然仍在柯显一边,柯显继续获胜。到了决胜局,观众不约而同地预料柯显可以转败为胜,哪知球场又起风波:经太阳光普照,场地渐渐干了起来,球的速度又发生了变化,梵恩斯的重磅发球和猛抽猛杀重显威力,一路领先,胜利就在眼前。岂料,天公不作美,又是一场阵雨,只好雨停再战。天气又帮了老将柯显的大忙,柯显以美妙的落点控制局面,取得了最后胜利。
从这场史上经典比赛中可以悟出一点儿球赛和气象关系的科学道理来。
据说,近代法国网球公开赛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专门雇用多名球场服务人员,在场内边看球边服务。若遇雷阵雨,球场服务人员立即把油布盖在网球场上,等雨止后再掀开,这样就可以继续比赛。
高尔夫球比赛与气象
高尔夫球比赛与天气
打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纯粹的户外运动。对高尔夫比赛来说,天气太重要了,被天气打败的球手数不胜数。对有的人来说,在风和日丽的天气,水平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风云突变时,则可能措手不及表现失常。高尔夫当红明星老虎伍兹2003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比赛临近的时候,我会选择美食、读书、锻炼或者看电视。大满贯赛事的报道通常都非常快捷,因此我会密切关注天气。”的确,风、雨、温度、湿度等等都会给比赛带来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天气对几场高尔夫比赛的影响。
1979年3月下旬,正值球员锦标赛举行那天,佛罗里达州的索格拉斯地区的风刮得异常强烈,球场靠海边,行走在果岭上经常有被风推着走的感觉。
场上,每一球开出的距离与落点,关键的因素都是天气,当球飞出之后,直接受到风力与风向的影响,逆风或顺风小白球飞行距离有很大差别。不仅如此,球场上还有各种侧风必须要考虑。在高尔夫历史上,也许没有哪个球手像兰尼·瓦德金斯那样在如此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夺冠。
第二天上午,强风偃旗息鼓,天气好转,但下午又风雨交加,球开出的距离,落点变得难以把握,同时果岭速度也相对减缓,而瓦德金斯居然状态出奇的好,打出了68杆的成绩,他本人声称这是“我打得最好的比赛之一”,球评人士则认为这是“简直不可想像的成绩”。
第三天,天气更加恶劣,风速达到每小时40英里,几乎要把球场撕裂,偶尔还有几阵狂风。选手的成绩糟糕到平均成绩是775杆,14名球手打出了80多杆的成绩。
第四天,天气愈发的无情,风速达到每小时45英里,决赛那轮的平均成绩为785杆。试想如果在晴朗、微风的天气里,这样的成绩只能是业余水准。
2002年亚洲最盛大的高尔夫赛事——BMW亚洲公开赛在中国台湾大溪球场举行,第一回合比赛天气给众选手带来不少挑战。上午阳光普照,但一到中午就开始飘起阵阵细雨且有薄雾,不过到了下午开始放晴,随后傍晚又下起雨来。
不说别的,就说阵雨量偏多,就可能会对相当一部分好手形成很大的障碍。首先,如果发球不够准确的话,球可能会掉到茂密的长草区,也可能不幸掉进沙坑。沙的含水量,也成了击球的重要考虑因素。其次是轮廓鲜明的果岭一旦被雨水浸透可能会严重影响球的速度,但这也给其中的不少球手带来机遇。
当时世界排名第八的哈灵顿击出了66杆的成绩。哈灵顿表示:“我今天打得不错,虽然天气很差又是风又是雨的,老实说在这种天气状况下能在一开始拿下一些小鸟球,会让人信心大增,因为你知道有机会可以打出不错的成绩。”
台湾选手表现最佳的是叶伟志,他前一天击出低于标准杆3杆,共69杆的成绩,他表示:“下雨天能击出这样的成绩我自己觉得很满意,因为下雨让距离变得更远,不容易打,但是下过雨后果岭速度变慢,对我们来说也比较有利。”
由于下雨潮湿,2004年美国公开赛第二轮果岭变软,果岭的速度也相对减缓。打球的人也都知道,下雨天会影响击球的准确性,就连平时的弹跳距离都难以掌握。一般来说,风可能会让比赛更加公平,阵雨通常会给大力选手带来优势,因为大家都难免会出错,但如果距离上占了优势的话,机会也就多些。而风会给那些技巧型的选手一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