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学生气象知识丛书-气象与体育
48298500000006

第6章 竞技体育与气象(2)

田径比赛成绩的好坏,除了与运动员临场竞技状态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比赛时的气象要素风、气温、湿度等有着密切关系。

风大风对田径比赛影响很大,田径比赛场地上风速超过限制,所创造出的成绩将不被承认。田径比赛规则上明文规定:“距离200米和200米以下的径赛以及跳远、三级跳远等项目,凡顺风时平均风速超过每秒2米者,所创纪录不予承认。”在各类全国比赛及世界大赛中,多次出现过因超过风速致使所创成绩不能算作新纪录的遗憾。如1968年6月20日美国运动员齐姆在100米短跑比赛中,创造了980秒的世界最佳成绩,但由于比赛时的顺风风速为26米/秒,超过规定风速06米/秒,因而未被承认。全能运动的单项成绩,凡风速超过每秒4米者,其全能运动纪录不予承认,如单项风速超过每秒4米者,该单项成绩仍应评分和计算名次,但不得将此成绩和总分作为正式成绩。正因为气象对田径比赛成绩影响很大,才做出了上述详细的规定,而且还要求在上报申请全国纪录时,必须提供竞赛场地、器材、气象要素等情况。像马拉松比赛也因考虑到每次比赛的气象条件及道路等情况不同,规定只记录获奖名次和最好成绩,而没有世界纪录的具体数据。

气温对田径赛的最佳温度是20℃—22℃,较高的气温对长跑有利一些,但不能过高,如1967年7月18日在日本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由于当时气温已超过30℃,比赛途中许多运动员病倒,其中1人死亡,8人进医院抢救;在小雨中进行马拉松比赛有利于创造好成绩;三级跳远赛前如下雨,土壤湿润、松软,对运动员有利,不易伤脚。

湿度湿度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在热代谢和水盐代谢方面。高温高湿时,大气中大量水汽使体表汗液蒸发困难,妨碍了人体的散热过程;当气温低于75℃时,身体经辐射排出的热量可被水汽吸收,这时人体经辐射的散热比例将增加,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人体对气温的感觉与湿度的关系就很大,因为从体表丧失的热量与大气中水汽的含量有关。空气湿度太大,运动员会感到烦恼郁闷;空气湿度太小,人又有干渴烦躁的感觉。据研究,在下列温湿度条件下:气温40℃,相对湿度30%;气温38℃,相对湿度50%;气温30℃—31℃,相对湿度85%以上,运动员的调节机能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在气温适中的前提下,50%—60%的相对湿度对田径比赛最适宜。

湿度比较低时,有利于跳跃运动员发挥水平;湿度偏大些,则有利于短跑运动员产生爆发力。湿度大不利于长跑运动员的排汗,会影响耐力。总之,相对湿度偏大,对田径运动员创优异成绩是不利的。

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更需要掌握和应用好气象知识。“马家军”教练马俊仁在谈到他们训练情况时专门指出:在海拔高度较高、空气相对稀薄、气压较低、氧气含量较少的高原气候条件下训练,有利于队员肌体对缺氧的适应,提高耐力和心肺功能等,促进和改善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几年来他们逐渐摸索出许多利用高原气象训练来提高成绩的经验,多次在比赛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谁是跑得最快的人

谁是跑得最快的人?这似乎是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谁跑第一,谁的成绩领先,谁就是跑得最快的人。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常常被人们忽略或不被注意的因素——气象在起作用。

资深的体育爱好者都知道,1982年以前男子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是美国的詹姆斯·海因斯,成绩为995秒。但是,他不一定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田径新闻》杂志的编辑纳尔逊早就明确指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不是海因斯,而是卡尔·刘易斯。

纳尔逊为什么要向已确认的世界纪录提出质疑?就是因为他考虑了气象因素的影响。

世界田径比赛规则虽然明文规定:只要风速不超过20米/秒,世界纪录均被确认。可是,这个规定只考虑了风速,却忽略了风向,显然不够科学。经专家们分析,顺风和逆风对百米运动成绩的影响是明显的。在顺风20米/秒时,要比无风时快016秒,此外在海拔高处地心引力小,也跑得较快。

1982年7月苏美田径对抗赛时,美国飞人刘易斯在逆风17米/秒的情况下,跑出了1009秒的成绩,经过逆风风速“订正”后,他的实际成绩应为994秒。因此,刘易斯才是当时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1983年8月3日,卡尔文·史密斯创造了993秒的世界纪录,他应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

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有个小插曲:当时刘易斯因故未能参加1983年8月3日的田径比赛,史密斯的雄心受到打击,想放弃比赛。但是,当阿什福德打破女子短跑世界纪录的消息传出后,他改变了主意。因为这里地势好(海拔2000多米),地心引力小,又遇顺风,风速不超过20米/秒,真是天赐良机!史密斯果断决定,仍参加比赛。他真是个幸运儿,似乎有一个无形的力在推着他拼命向前奔跑,像脱缰的马在飞奔!他终于如愿以偿,创造了993秒的世界纪录。但是,若考虑气象因素,扣除顺风的影响,则史密斯的成绩只有10秒左右,显然不如刘易斯的成绩。而且海因斯和史密斯在1984年奥运会选拔赛时,都败给了刘易斯;在这年奥运会比赛时,刘易斯出尽风头,夺得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和跳远4块金牌!在1988年第24届奥运会上卡尔·刘易斯又创造了992秒的新世界纪录,成为当代世界上短跑运动的超级明星,是当前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

当然,刘易斯不可能永远垄断短跑世界第一。他也有败阵的时候。加拿大短跑运动员约翰逊曾先后二次创造了983秒和979秒的世界纪录,并在1988年奥运会上同场击败过他。只因约翰逊服用了兴奋剂之事败露后,才被世界田联取消了这两次世界纪录。

冠军与风

优秀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23届奥运会上为我国争得了第一枚金牌,除了他平时刻苦训练之外,据说也与他细心掌握气象条件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知道,气象条件中的风向风速对射击比赛影响最大。尤其在飞碟和射击类比赛时,子弹出膛后受风的影响更大。许海峰在1984年5月奥运会之前,曾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了热身赛。他是个有心人,在热身赛中,他非常注意当地的日出、日落及太阳在不同时间的高度,还注意当地一天中各小时风的变化规律,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回国后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模拟训练”,对洛杉矶的风速风向做到了心中有数。事隔三月,他去洛杉矶正式比赛时,终于如愿以偿,为我国夺得了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

风对射箭比赛的影响就更大了,稍有一点风,射出的箭就会偏离很远。据有经验的射箭运动员介绍,在有风的情况下,要根据风向及风速的大小,通过瞄准其他目标,以达到射到靶心的目的。

我国女射箭运动员马湘君,被誉为“百步穿杨”、“箭无虚发”。在1987年3月27日,她与韩国“神箭手”王喜敬,为争夺世界冠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当天上午进行半决赛时,马湘君比王喜敬落后13分,处境很不利。在下午的决赛中,突然刮起了大风,这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给双方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要想最后夺冠,就看谁能战胜大风。王喜敬一时对大风很不适应,射出的箭大都偏离了靶心,成绩陡降;而马湘君则使出了她平时坚持在大风中训练所学到的“纠偏”本领,沉着冷静地射完最后36支箭,终于以330环的成绩荣获桂冠。

1986年在汉城亚运会上,我国帆板运动员勇夺两枚金牌,这与充分利用气象条件是分不开的。在进行帆板预赛时,汉城气象台预报赛场海面有4级风,我国教练员根据这一预报派了一位中量级的运动员参赛,结果实际风速不大,而我国运动员的体重较重,影响了帆板的速度,吃了亏。在最后的决赛中,韩国气象台仍然预报赛场上有4级风,而我国教练员从其他途径获得了赛场有5级以上风的信息,于是果断决定派出一位重量级队员上场,而其他国家仍然派轻量级运动员。比赛开始不久,海面上行起了5级大风,这对体重较轻的外国选手极为不利,体轻压不住“舷”,风大帆板易左右摇摆,甚至翻沉;相反,体重较重的中国运动员压得住“舷”,使帆板能乘风破浪地行进。同时,这也与我国运动员在亚运会之前,曾专程去海南岛,搞了适应性训练,积累了在风浪中驶帆的技术和经验有很大关系。这次中国运动员终于战胜了所有的外国选手,夺得了亚运会帆板比赛的冠军。

田径场上的超顺风

1990年3月18日在台北市青年杯田径赛女子200米决赛时,王惠珍创出23秒62的优异成绩,全场掌声雷动,但评委却宣布:王惠珍的成绩不能算数,因为这项决赛是在顺风风速每秒286米的情况下进行的,超过了承认纪录的顺风风速每秒2米的标准。

被超顺风刮去创新纪录的事例屡见不鲜。1988年7月16日,女飞人乔伊娜在美国奥运会选拔赛上,以1060秒的成绩打破了阿西芙德保持了4年之久的百米跑1076秒的世界纪录。结果也由于当时顺风风速达到32米/秒,新纪录未被认可。田径赛标准对风速为何作出了如此严格的规定呢?这是因为运动员在高速运动时要受到空气的阻力,而这种阻力的大小是随风向风速的变化而改变的。据分析,在顺风风速为2米/秒条件下跑100米,要比无风时快016米/秒,逆风跑则相反。

鉴于超顺风帮的是倒忙,短跑健将们都希望比赛是在无风或逆风情况下进行。在1982年7月苏美田径对抗赛中,美国飞人卡尔·刘易斯在逆风17米/秒的情况下,跑出了1009秒的好成绩,经过逆风风速“订正”后,他的实际成绩为994秒,打破了当时男子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詹姆斯·海因斯的995秒成绩。在1988年第24届奥运会上,刘易斯又创造了992秒的新纪录,成为当今世界短跑运动的超级明星。

我国1981年颁布的《田径赛规则》对竞赛时的风速标准作了明确规定:“200米和200米以下的径赛、跳远、三级跳远等项目,在顺风时所创的纪录,凡平均风速超过2米/秒者不予承认;全能运动的单项成绩,凡风速超过4米/秒者不予承认”。因此在我国田径史上,也有因超顺风使新纪录不被承认的例子。1983年,在我国第五届全运会男子百米预赛中,曾创全国百米跑纪录的广东选手袁国强,在上海虹口体育场取得了10秒44的好成绩。在200米预赛中,这位短跑名将又以21秒50的成绩取得第一名。但因当时顺风风速超过了2米/秒,这两项成绩均未被承认。

高温天气与中长跑

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大量的氧气来维持大脑皮层的激烈活动和能量的高速释放。对于短跑这类短时间的运动来说,人体可以通过本身的机能来调节在运动中对氧的需求。而对中长跑运动员来说,由于大脑的激烈活动和能量的释放速度始终都接近于百米短跑,而持续时间却长得多,因此,体内能量和氧气的需求量,都大大超出体内呼吸和循环系统本身的能力,氧气入不敷出,大量乳酸在体内积聚,使人感到疲劳。所以,中长跑成绩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本身的最大吸氧量。

在高温天气里,人在呼吸过程中既吸进了氧,同时也吸进了大量的水汽。水汽填塞了肺部的部分极细小支气管,减少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量,使吸进的氧不能很好地进入循环系统,造成运动员吸氧最大幅度下降。因此,高温天气是不利于中长跑运动员创造良好成绩的。

鉴于上午的相对湿度一般都比较大,而下午相对湿度比较小,同时也考虑到人体的生理特点,现在一般都把800—1500米的中长跑比赛安排在下午,以便使运动员发挥出更高的水平。

马拉松成绩与气象条件

马拉松长跑全程42195公里,是运动会主要比赛项目之一。马拉松的成绩好坏,除对运动员的体质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外,气象条件也起到重要作用。有人估计:一次马拉松长跑,运动员约消耗3000千卡的能量。能量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可由人体每小时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计算出来,这要求运动员具有特殊的呼吸和利用大量氧气的能力及高效率散热的本领。如果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全部储存在体内,则运动员的体温将以约为02℃/分的速度上升,事实上运动员到达终点时体温仅增加1℃—2℃,这说明人体具有高效率的散热机制。人体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除与人的体质、皮肤特性、出汗率、呼吸散热及衣着有关外,还受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速和辐射等影响,也就是说气象条件对运动员的散热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马拉松成绩的好坏。

人体散热有以下几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