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魏晋,五代绘画艺术鉴
48295200000002

第2章 两晋南北朝的著名画家及绘画艺术(2)

第3段画冈峦重叠,一蹲虎伺一野马,从山后转山獐、免,山上日月左右相向,山下一人跪而张弩。插题箴文是“道罔隆而不杀”至“替若骇机”六名。意思是日月星夺、天下万物莫不盛极而衰。劝诫人们(女史们)得意时莫轻狂,得宠时不傲慢。第4段画两位皇后核饰。插题箴文从“人咸知修其容”至“克念作圣”。意思是:人们都只知修猸容貌,而不知修身养性比这更重要。第5段画床帏间男女背坐,红衣女子侧坐一旁,仿佛发生了争执,男子正掀被作仓促而起状。插题箴文“出其言善”至“同衾以疑”。规劝女子对夫君应善言相待,否则即使同床而寝也会互相猜疑。第6段画夫妇并坐,姜御2人旁侍,群婴罗膝。画意指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与自己的荣辱有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假如富贵了,也要不骄不躁。插题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则繁尔类”。第7段画男女2人相向对立,男的打算离开,对女子举手做相拒之势。插题箴文是“欢不可以渎”至“实此之由”。规劝女子不能刻意争宠,而专宠必生傲慢,宠到极点之时便是被抛弃之始。第8段画一妃端坐,有贞静之态。插题箴文“故曰翼翼矜矜”,至“荣显所期”。意思是女子若想大富大贵,必须谨言慎行。第9段画一女子优雅地站着正执笔而书,前有二姬相伴而行,作相顾而语之状。插题箴文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两句。宫廷女官在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为鉴。末题有“顾恺之画”4字。

晋以前的中国画家就善于用细线勾勒人物,这种线条均匀而有节奏,像春蚕吐丝一般连绵缠绕,而顾恺之则将这一技法推向极致。《女史箴图》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女史们着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每款衣裙配之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飘飘欲仙,雍容华贵。在整个人物构图上,均以细线勾勒,只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傅染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整个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其卓越高妙的绘画语言是无懈可击的。

顾恺之这一《女史箴图》画卷,描绘一系列的动人形象,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画家的笔墨是“简澹”的。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连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后人也有临摹。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其一为北京故宫收藏,是宋人临摹的,笔意色彩皆非上品。而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它本来是清宫旧物,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藏在圆明园中。184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盗出携往国外。1903年入藏大英博物馆至今。

《列女图》(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摹本)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作、服装构图及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的。宋代版画插图本的《列女传》曾经清代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卷相似,但增加了背景。也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印证,至少可以看出,魏晋之际(或汉魏之间)的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而有助于了解南北朝绘画的历史渊源。

《列女图》

顾恺之的著作:《魏晋胜流画赞》一向被标作为顾恺之的文章,此篇讲临摹的方法,以及选绢、着色、布局、画山、画人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保存了一些作画的经验。他又一著作《画云台山记》,是一篇有历史价值的文章。但文字中有很多错乱,但大致可以看出是描述一幅分为三段的云台山图。云台山是道教的祖师张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这幅图描绘天师张道陵以跳到深谷中取桃子来考察其弟子们,其中惟赵升、王长二人信心最坚。文章中又描述了画中的山石涧流的险峭之势,山峰上有孤松,山中穿插着凤鸟“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白虎“匍石饮水”等。这篇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山水画的内容和风格。早期山水画是包含了神仙怪异的因素的。南北朝的道教徒宗炳、王微的论述山水画的文章也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出也是从求仙访道的思想出发的。早期山水画的古拙的风格,我们从南北朝一些石刻以及敦煌壁画中都可以得到相似的、进一步的认识。

(二)戴逵

戴逵(?-公元2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雕塑家,画家,谯郡侄县(今安徽宿县)人,后徙会稽之刻县(今浙江嵊县西南),他是一位少年成名的艺术家,十几岁时在建康瓦棺寺作的佛像五躯,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壁画,狮子国的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他曾就学于著名学者范宣,范宣好学贫俭而不虚夸,对他少年苦学影响根深。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士族家庭,但与顾恺之一样,活动在一个政治腐朽、文人放纵的时代,活动在一个传统艺术需要发展,外来艺术需要融合的时代,故他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格,如他不为权贵鼓琴,多次拒绝“征拜”。他画过《竹林七贤图》、《高士图》,也绘塑了不少佛像。据《世说新语》记载:“戴安道中年画行象甚精妙,庾道季看之,语戴云:‘神犹太俗,盖卿世情未尽耳’,戴云‘惟务光(夏时贤人)当免卿此语耳’。”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戴安道的画,太贴近生活;二是他画的宗教人物画也反映现实人物的思想性格。他画过《稽轻车诗图》能完全捕捉人物的情态,即所谓“作啸人似啸人”的程度。顾恺之评他的肖像画说:“稽兴,如其人”,由此可知他的绘画成就。

他曾造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木像及菩萨像。为了创造新的样式,他暗暗坐在帷帐中倾听群众议论。根据大家的褒贬,加以研究,积思三年才完成。由此可见戴逵是首先创造了中国式佛像的艺术家。戴逵并且创造了夹纻漆像的做法,把漆工艺的技术运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脱胎漆器的创始者。戴逵在南京瓦棺寺作的五躯佛像,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及狮子国(锡兰岛)的玉像,共称“瓦棺寺三绝”。

戴逵的儿子戴勃和戴颙也都和父亲一样聪明。宋太子在瓦棺寺铸的丈六铜像,看起来面太瘦。经戴颙审看,认为毛病并不是真的由于面瘦,而是由于臂胛太肥。于是削减臂胛,面瘦之病即除。这一故事也说明戴颙对于制作巨大立像之富有经验。

三、南朝著名画家

(一)陆探微

陆探微(?-约485年),南朝宋代画家,吴郡吴县人。陆探微的活跃时期是在刘宋文帝至明帝期间(公元424—471年),与云冈石窟开窟时间(公元460年以后)约略相当。他与东晋顾桤之、南朝梁代张僧繇,被称为“六朝三大家”,加上唐代吴道子,合称“画家四祖”。陆探微师法顾恺之,擅长人物肖像,以及佛教画,兼工蝉、雀、马等。明帝时任侍从,成为宫廷画家,多为帝王、权贵、功臣、宠姬等写照,有《宋孝武像》、《宋明帝像》、《孝武功臣竹林像》等,无不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人称所画人物“极其妙绝”,“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凛凛若对神明”,当时推为最工。他画的《文殊降灵图》,共绘人物80个,飞天4个,“神采动人,真稀世之宝”。今天,我们虽然已无法看到陆探微的真迹,但是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造像以及敦煌莫高窟北魏时期的某些供像,仍然可以看出他那种秀神情酌艺术形象。浙西甘露寺大殿后尚有陆探微画的菩萨。其作画笔迹周密,号称“密体”,以区别于张僧繇、吴道子的“疏体”。他还吸取前人长处,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他绘画线条锐利挺拔、刚劲有力,被后人誉为“笔迹劲利,如锥刀焉”。他吸收王献之书法用笔法,使用一种连绵不断的线条,创造了一种“包前孕后、古今独立”的“一笔画”法,笔势连绵不断,整幅画一气呵成,令人赞不绝口。

陆探微的作品中,古代近世及当时的名人肖像最多。也有若干佛教图像。他画的人物曾被形容为“秀骨清像”,可见是瘦削型的形象;又谈到他的笔迹“劲利,如锥刀焉”,似是有很锐利的转折。陆探微的线纹曾因“连绵不断”而被称为“一笔画”(《历代名画记》)。

陆探微的儿子陆绥、陆弘肃,也都善画。陆绥在当时最负盛名。其他在陆探微影响下的画家,有顾宝光、袁倩、袁质、江僧宝等人,他们成为5世纪后半最有力的画派。他们的作品,除壁画和绢帛画以外,也在麻纸上及木板上作画。

陆探微迄今己无真迹传世,但由于陆氏画风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备受推崇(不仅在南朝,而且直接影响到北朝各种各样的人物造像活动),因此,从现存的那个时代的相关艺术作品中,亦可窥见其画风之端倪。

江苏南京及丹阳发掘的四座王朝陵墓中出土的镶拼砖画。画中8人均取坐势,气质神情各不相同,但皆形象清瘦,削肩细腰,宽衣博带。且行笔流利,线条绵密紧劲,与陆探微画风相合,属“秀骨清像”风格。

现存作品中,与陆探微关系最大的恐怕要算在江苏南京及丹阳地区发现的墓葬镶拼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共四幅,风格类似,系据同一母本制作。据专家考证,这些墓室墓主均为南齐人。南京西善桥大墓墓主为南齐显贵:丹阳胡桥鹤仙坳陵墓墓主为齐景帝萧道生;丹阳胡桥吴家村的陵墓墓主可能是齐宣帝萧承或齐高帝萧道成:丹阳建山金家村陵墓主可能是齐东昏候萧宝卷或齐和帝萧宝融。画中8人均取坐势,气质神情各不相同,但都具备形象清瘦、削肩细腰、宽衣博带的外形特征,且行笔流利,线条绵密紧劲,与陆氏画风十分相似。

据《南史·齐本纪·废帝东昏侯》载:南齐宫廷中即有“七贤”的壁画,陵墓中的“七贤”壁画正是宫廷“七贤”壁画的挪置,反映了当时对于清谈玄学的崇尚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荣启期是春秋时代人,其思想与以嵇康为首的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等“竹林七贤”有相同之处,所以也被一起加以推崇。

陵墓年代虽为南齐,但自宋人齐的陆探微曾侍从宋明帝刘彧,刘彧之死距萧道成建齐不过8年,陆探微在南齐影响是极大的,这从南齐谢赫对陆“包前孕后,古今独立”的高度品评中可以知晓。因此,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的粉本来自陆探微的可能性极大,至少亦具有陆氏画风的一些特点。

(二)张僧繇

张僧繇是梁武帝时(公元502—549年)最活跃的画家。这时正是龙门石窟开凿,佛教美术在北魏盛行的时期。梁武帝爱好绘画、提倡佛教。

以陆探微为代表的“秀骨清像”艺术风格在大江南北风行一时后,到南朝齐梁时期逐渐衰微。随着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审美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代表着一种迥然相异的新兴审美理想的艺术风格,则以南方为中心勃然兴起。被后人誉为六朝三大家之一的张僧繇即为这一新风格的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