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生命的澎,交响乐
48295000000011

第11章 布鲁克纳(1)

安东·布鲁克纳(1824-1896年),一个与上帝的声音联系在一起的人。19世纪中后叶,欧洲人在尼采“上帝死了”的口号鼓吹下,否定宗教。那时的维也纳,小施特劳斯的音乐深得人心,纤巧优雅的旋律与人们心中世俗而浮躁的渴望遥相呼应。而布鲁克纳以一个出身卑微的乡村教师的儿子的情怀,倔强地用自己的音符构筑心灵空间,保持着对上帝虔诚的姿势。

布鲁克纳的身世和秉性交织在他不事张扬的音乐中。仅仅在说起音乐的时候,他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譬如,有一次他给学生们讲解“减七和弦”,说这是“音乐中的东方快车”,它能很快地将你带入遥远的疆域。但更多的时候,他总是睁着警觉的眼睛,小心翼翼地与人群周旋。这个身材矮小、衣着土气、带有浓重乡间口音的人似乎与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维也纳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实际上,布鲁克纳并没有出人头地的想法,学习乐理和练习管风琴演奏可能只是为了在教堂谋求到一个稳固的职位,不至于挨冻受饿。他一生谦卑,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怀疑自己已经炉火纯青的和声、对位和赋格技术。年轻时,布鲁克纳担心找不到工作而无法维持家庭生活,拼命学习,通过考试取得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到维也纳后,有一段日子他因还不上借债,整日惶恐不安,怕债主将他告上法庭,锒铛入狱。开始有了名气后,他又担心谱写的曲子没有指挥家接受演奏,而任凭人家肆意删改。不安全感时刻蛰伏在他的精神中,间歇性抑郁症时而发作。

那场维也纳的音乐论争是在乐坛大名鼎鼎的勃拉姆斯和瓦格纳之间展开的。瓦格纳是个典型的自大狂,他的音乐华美绚烂,激进张狂,火药味十足。布鲁克纳为人朴实谦恭,与世无争,只求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他的音乐沉静而肃穆,毫不慌乱,充满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和对上帝的虔敬之情。令人费解的是布鲁克纳的崇拜偶像偏偏是瓦格纳!1864年,布鲁克纳第一次见到瓦格纳时,面对大师他张皇失措,准备呈请瓦格纳过目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谱稿就装在随身的包里,但他没有勇气拿出来。他们再次见面是在1873年,布鲁克纳携带《c小调第二交响曲》和《d小调第三交响曲》远赴歌剧圣地拜鲁伊特。瓦格纳对“第三”表示的赏识令布鲁克纳激动万分,随后与大师共进晚餐,多喝了几杯啤酒,在“第三”上写下:献给瓦格纳。瓦格纳欣然接受了题献。布鲁克纳的这一举止,被勃拉姆斯阵营的人视作了敌人。接下来的日子,布鲁克纳举步维艰。他的曲目遭遇了一些乐团的拒绝演奏,即便获得了上演机会,随之而来的是报章上乐评家的攻讦谩骂,尽管演出时布鲁克纳不得不因听众的热烈掌声而在每一乐章的间歇登台道谢四五次。有一位乐评家说:“在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战斗中,布鲁克纳误入战场,不幸成为惟一的牺牲者。”对瓦格纳的崇拜,布鲁克纳至死未变,但那场论争令他十分沮丧,心存惊悸。以至于晚年的布鲁克纳终于获得了承认,奥地利皇帝表示愿意帮助他时,他站起来垂着头对皇帝说:“陛下,请您下命令吧,命令那些人停止对我攻击。”

布鲁克纳音乐里的自然风光和乡村风俗令人陶醉。他的那些圆号森林主题、木管田园舞曲最终都走向弦乐表达的圣歌——灿烂而辉煌。在乡村的时候,他从家里走向屋后的教堂,要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阳光从树梢泻下来,“丝管啁啾空翠来”(杜甫诗),有这样一个过程走向教堂,最完美不过了。听布鲁克纳的音乐,我们也跟着他走了这么一段路,经历了这么一次洗礼。通常,布鲁克纳的节奏很慢,路途很长,弦乐的颤音,铜管和木管的和声,充满张力的半音,引领我们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缓缓地走向礼拜之堂。对永恒题材的体味,当然不能匆匆忙忙。布鲁克纳构筑的森林,为我们隔绝了市井喧嚣,步入了真诚的、善良的、神圣的天堂。纯粹的布鲁克纳用音乐来传达人类内心深层需求。所有的完美,都来自他那毫不虚饰的信仰。他的交响曲除了第四命名为“浪漫”外,其他均无标题。他的无标题音乐只有一个主题:为上帝而歌唱。他说:“千万人中,上帝独独眷眄于我,赋予我才华。改日面谒天国之父,我不得不对这笔才华的来龙去脉陈说清楚。要是我拂忤他的美意,听命于旁人的意见,末日审判时我将怎样面对天国之父?”

布鲁克纳没有完成他的第九交响曲。据说他是在谱写第九交响曲时溘然长逝的,带着不尽的乐思。他被获准埋葬在他的精神领地——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如今,小礼拜堂的那架管风琴,以布鲁克纳的名字命名。它的下方有一块大理石墓碑,上镌:Anton Bruckner (1824-1896年)。布鲁克纳长眠在管风琴下的地下室。

布鲁克纳音乐中的美并不是浮现于表面的,一定要用心听才能体会到,听时要排除一切杂念,心里不要想任何事,让音乐充斥你的大脑。用句英文词来描述他的音乐就是“heartachingly beautiful”(美得叫人心都疼)。有人这么说,听他的音乐就像自己置身在巍峨的群山中,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巅,俯瞰脚下的茫茫云海,抬头仰望来自天堂的神圣的光芒,眼前是一片气势恢弘的景象,心胸变得无比宽广,灵魂好像升华了一样。他的音乐“营造出供心灵得以升华的空间……使人清心寡欲,最后导向神圣境界”。

布鲁克纳并不是一个天生的交响音乐作曲家。 他到很晚才开始自己在交响乐这一领域中的创作。而这主要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力不济,而是因为他的朴实懦弱的性格造成他对自己总是没有成功的把握,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信心,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而他又非常渴望得到世人对他的认同和赞许。于是他每一部作品都是小心翼翼,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完成。 这一点颇像与他同时代的勃拉姆斯。

在九部交响曲中,D小调第三交响曲被认为是他的第一部成熟之作。布鲁克纳在1874到1875年间两次把乐谱交给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可全部遭到了拒绝,在回复里他们要他对曲子做更大的改进。经过1876到1877年的修改后,第三交响曲在1977年12月经历了一次灾难性的首演。 乐评家汉斯立克写到:“这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与瓦格纳的女武神遭遇,并最终被践踏在她的战马的铁蹄下。”随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布鲁克纳的作品一直不被人所认同,除了第四交响曲获得了一定好评外,其他的首演都受到了观众冷淡的反应。这种情形直到第七交响曲的首演才扭转过来。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首演,布鲁克纳的才华似乎终于被世人所认识了。第七交响曲的成功也是布鲁克纳事业的一个高峰。可是随后的第八交响曲的创作却给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打击。

对布鲁克纳而言,交响曲的创作是一个非常漫长,耗时又耗力的过程。由于他向来对自己的作品缺乏自信,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对已写的东西要反复推敲,再三思考,而且常向其他人(包括他的学生和朋友)征求意见。这些人有时出于好意,建议布鲁克纳对这里或那里做很多修改。而有时这些修改不但不能对他的音乐有所帮助,反而起到了使音乐不如以前的效果。而修改本身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对整段乐曲的大规模改动甚至删减更换。布鲁克纳的大部分交响曲都经历过类似的“外科手术”。

随着第七交响曲带来的巨大成功和欢乐,布鲁克纳满怀信心地开始第八交响曲的写作。他着手创作第八交响曲时已经快60岁了,整个创作过程从1884年起稿到1892年修订版的出版,经历了八年时间。 这是他的八首完整的交响曲中篇幅最长,规模最大的一部。作曲家本人也认为是当时为止他最得意的作品。然而这样一部花费他巨大心血的巨著后来却成了他最为之心碎的东西。伟大的慢板乐章于1885年2月完成初稿, 随后在6月和7月分别完成诙谐曲和末乐章。然后经过两年的修改,布鲁克纳最终在1887年9月把完成的总谱交给了好友——指挥家赫尔曼·李韦(Hermann Levi)。在给李韦的信中,布鲁克纳热情洋溢地写到:“哈里路亚! 第八交响曲终于完成了! 这个喜讯我第一个要让你知道, 我的艺术之父!希望你能喜欢它!”可是,从李韦那里得到的反响是布鲁克纳怎么也想不到的。也许是这部作品规模太大太复杂了,李韦不但没有对这部作品表示出满意和赞许, 反而表示他完全不能理解这部作品,无法上演。当然李韦考虑到这样会给他的朋友太大打击,所以他通过另一个好友Franz Schalk把他的想法转达给了布鲁克纳。这对布鲁克纳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怎么也想不到一直被他推崇为“我的艺术之父”的好朋友,竟然对他呕心沥血的成果做出否定!如果这个否定是来自以汉斯立克为首的“反瓦格纳阵营”也就罢了,可是这次却是来自“自己人”!刚刚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现在像一下子掉进了万丈深渊一样,悲痛不已。这件事几乎使布鲁克纳精神崩溃。在Schalk给李韦的信中,Schalk写到:“布鲁克纳教授对你的回复反应非常激烈。他现在仍然很悲伤,听不进一点安慰。他已经按照你的意思,开始了对第一乐章的修改。不过我想现在他最好先停止工作, 因为他已经太累了,而且丧失了一切信心……”布鲁克纳怀着沉痛的心情开始了对整部交响曲的修改,同时也对以前几部交响曲做了改动。修改后的第八交响曲, 从小的细节,到整段乐曲的重新构思,都有了不少改进。比如慢乐章高潮的调性从原来的C变成降E;第一乐章的结尾从原来的fortissimo变成后来的pianissimo而静静地收尾等。修改过程于1890年结束,总谱于1892年出版, 题献给弗朗兹·约瑟夫皇帝陛下。作品于1892年12月18日,由汉斯·李赫特指挥维也纳爱乐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曲家雨果·沃尔夫认为这是一部真正的伟大之作, 仅第一乐章就足以“摧毁任何妄想批评它的企图”。

布鲁克纳的音乐受瓦格纳的影响很大。他想在音乐厅达到瓦格纳在歌剧院所达到的效果。有人说,布鲁克纳为瓦格纳写了他自己一直没写的交响曲。不管是瓦格纳的乐剧,还是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他们在规模上都是同等庞大,音响上是同样辉煌华丽,感情和表现力上同样近乎奥林匹克似的热烈,充满激情;另外,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都有着深邃的精神内涵。这些特点也是他的交响乐曲有别于别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