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还没有玩够,对做皇帝这件事情,他似乎并不感兴趣。但父亲的离世,让他在匆忙之中登上了皇位。没有人知道,在朱佑樘即将离世的一刻,他是否预见到大明朝即将迎来的重重危机。我们只知道,朱佑樘一手创办的弘治中兴,培养了李东阳、刘健、谢迁这样的几位名臣,他留给儿子的,是一个秩序稳定、国力强盛、政治开明、人才辈出的国家。临死之前,朱佑樘把刘健、谢迁和李东阳叫到了自己的病榻之前,郑重地将儿子朱厚照托付给了这几位他最信赖的大臣。他告诉朱厚照,这三位都是国家栋梁,日后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向他们请教。早已哭成泪人的朱厚照点头答应,可朱佑樘还不放心,拖着病体勉强坐了起来,向三位大臣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你们为了国事辛劳不已,朕当皇帝以来件件都看在眼里。太子还算聪明,但年龄太小,喜好逸乐之事,各位先生要监督他读书,辅助他做个好皇帝。”
面对着涕泪横流的皇帝,没有哪位臣子会不心软,三位大臣齐齐跪地,说道:“臣愿意肝脑涂地,辅佐殿下。”有了三位老臣的承诺,朱佑樘终于死而瞑目了,未来的一切,他再也不能掌握,一切都要看儿子的造化了。
此时的王阳明,在官员辈出的京城,依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可是,历史的车轮正向他一步步滚来,属于王阳明的时代,即将到来。
如果说,历史上的某位皇帝,有着混世魔王的潜质,那么,这个人,非正德皇帝朱厚照莫属。直到登上皇位的那一刻,他依然没有玩够,整个大明朝,成了他最有趣的一件玩具。人间本是一场游戏,朱厚照便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游戏人间。他曾经一脸庄重地说过一句话:“你们都不懂我。”也许在他那颗玩世不恭的心底下,隐藏着关于人生的哲理。但这些都没有人知道,人们知道的,只是他留下的一段段荒唐离奇的故事。
朱厚照登上皇位之后,在京城里招收了上百名恶棍作为义子,他们在京城中打打杀杀,抢来的财物便向皇帝上供,堂堂的皇帝竟然成了京城最大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每个皇帝在位时,都生怕自己过得不舒服,而朱厚照却生怕自己过得太舒服,他每日和老虎、豹子练习摔跤,为此还专门修建了一座豹房,作为自己锻炼身体的场所。此外,他还在紫禁城中建立了商铺和妓院,让太监装扮成商人,宫女装扮成妓女,不仅是做做样子,竟然真的开张营业,好好的皇宫就这样被折腾得乌烟瘴气。
刚刚做了不到半年皇帝,谢迁、刘健、李东阳三位大臣就联名向皇帝上疏,列出了皇帝的五条错误行为:
其一,上朝太晚,为政不勤;
其二,以九五之尊,却在内务府观看木匠做活,有失身份;
其三,事先未通知下人,跑到海子泛舟,不考虑风险;
其四,外出打猎次数过多;
其五,内侍所进食物,未经试毒便食用。
几位老臣的建议,正德皇帝表面听取,暗地里却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臣说皇帝上朝太晚,皇帝便干脆取消早朝;大臣不让皇帝去海子泛舟,皇帝便偷偷跑去长城游玩。几位老臣急在心里,却无法说出口。
只做皇帝还不能让他满足,正德十三年,正德皇帝朱厚照在早朝时下了一道让全体官员瞠目结舌的圣旨——封一位叫朱寿的人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另外加封镇国公。他在谕旨中说道:“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朱寿,统领六帅,扫除边患,累建奇功,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五千石。”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这位朱寿是何许人也,竟然让这位极少关心国事的皇帝如此重视,不承想皇帝此时竟然发话:“朕就是朱寿。”一时间满朝官员皆哑然,原来皇帝所谓的郑重其事,不过是为了玩乐。
先皇朱佑樘早已化作一缕青烟散去,留下的贤臣再多,也无法违抗这个昏庸至极的皇帝。也许是明朝的皇帝与大臣之间有着太深的宿怨,大臣欺骗皇帝,皇帝不相信大臣,这是从太祖皇帝朱元璋时期开始,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崇祯皇帝曾经选择过相信大臣,却被内阁首府周延儒骗去了性命,他向崇祯皇帝虚报一场大捷的战役,崇祯皇帝高兴之余赏了他一大笔赏金,可是崇祯皇帝并不知道,这场所谓的大捷之战,其实并不存在。几个月后,被敌军逼得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悲哀地吊死在山中。大臣们不可信,万般无奈的明朝皇帝们,只能选择去相信宦官。
千古帝王,一梦南柯,高筑磐石烽火阻,万里缠绵悲壮歌。每一代帝王,饱经历史的沧桑与风雨,一切的功过留给后人去评说。大臣们每日劝阻,希望皇帝倾心朝政,成为一代贤君。可贪玩的正德皇帝,不仅不安心打理朝政,反而把大权交给了自己最信得过的太监刘瑾。刘瑾将身边最亲信的谷大用、马永成、张永、魏彬、罗祥、丘聚、高凤共七个太监组织到一处,无恶不作,专门陷害当朝的大臣。大臣们恨得咬牙切齿,为他们取了个“八虎”的绰号,却又苦于找不到处置他们的良策。
一切的是非功过,只能留给后人去评说。多年以后,当清朝的皇子们不用心读书时,老师们便会说:“你想学正德皇帝吗?”每到此时,不专心读书的皇子们便会马上安静下来。可是在当时,所有的大臣都知道,正德皇帝才是太监们作恶的根源,可是,谁又敢说皇帝是错的呢?
王氏权谋
历史在岁月中穿梭,仿佛在驱逐一些什么。千姿百态的人生中,对与错在进行着诸多对比,站在时光的暗影中,历史的美与丑都在阳光下穿行而过。没有了五光十色的渲染,留下的只是苍白与灰暗。
在正德皇帝面前,官员得不到重用,宦官刘瑾却步步登天,势力逐渐扩大,最终竟获得了专权的地位。朝中官员成了刘瑾眼中的鱼肉,他放出话来,想要保住官位,就要与我刘瑾搞好关系,违背他意愿的官员,就会遭到他的诬陷迫害。
想要保住官位的大臣,纷纷将美女、珠宝、车马进献给刘瑾,却更加助长了他嚣张的气焰。目中无人的他,连正德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他借着皇帝的名号,四处敛财,搜刮了成千上万的珠宝,连家里都放不下了。他的家中更是美女如云,大臣们却只是敢怒不敢言,只因惧怕他的势力。
正德初年,兵科给事中周钥在从淮安查勘返京的途中自杀,只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赵知府误我”。没人知道一个握有实权的当朝官员为什么寻死,只有刘瑾知道,所有奉旨出京的人归来,都要向他进贡一笔不小的贿赂,淮安的赵知府本来应允送给周钥千两白银,用来贿赂刘瑾,谁知却没有兑现,无奈的周钥只好走上了绝路。
另外一个给事中安魁和御史张彧出京盘查银粮归来,因为进贡给刘瑾的贿赂少了,便被刘瑾随便安置了个罪名,让他们戴着重达一百五十斤的枷锁示众,险些送命。
刘瑾的同谋不只是几个太监,许多朝中官员也成了他的同党。都察院右都御使刘宇,主动带着万两白银投靠了刘瑾,成了刘瑾的走狗,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后来又升为吏部尚书,愈发贪得无厌。
在刘瑾的身边,真正的军师人物,还要属焦芳。这是一位曾经在会试中考中探花的才子,在翰林院中担任过修编,一做就是十年,从未升迁。明朝腐败的内阁官员,曾经堵住了无数真正有才学之人的升迁之路,怀才不遇的焦芳内心苦闷至极。
连王阳明都曾经疑惑,像焦芳这种有着一身抱负的才学之士,是怎样一步步堕落成助纣为虐的军师的。他翻查了焦芳的履历,才发现他的人生也曾经步步坎坷。在翰林院任职的焦芳,虽然从未获得过提拔,但却有着一身报国志。只因错与他人走得太近,受连累被赶出了翰林院,贬为了贵阳同知。焦芳日夜幻想着东山再起,只要有机会,他便会抓住不放,渐渐地,他终于从贵阳同知升任了霍州知州,接着又升任四川提学副使,后来又升为南京右通政。但这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的最终目标是重回翰林院。没想到,一次服丧为他提供了机会。当时,同样在家中服丧的南京国子监祭酒李杰,守孝期满之后,在内阁首辅徐浦的举荐下,重返翰林院。一听到这个消息,焦芳连夜赶回京城,四处打点,终于得偿所愿,不仅重返翰林院,不久之后还为了礼部侍郎。
在焦芳重返翰林院之前,内阁大臣刘健曾经提出质疑。焦芳对此怀恨在心,只要有机会便会谩骂刘健。许多南方的官员都曾经对焦芳表示不满,导致焦芳写了一篇《南方人不可相图》,交给刘瑾。之后只要有南方人被罢官,焦芳便会写文章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越来越变本加厉的焦芳,开始四处打压忠臣,却对皇帝阿谀奉承。正德皇帝刚刚即位九个月,便花掉了四百多万两白银,在皇帝的耳目面前,焦芳故意大放豪言:“老百姓家尚且需要用度,何况一国之君?”靠着阿谀奉承和打压的功夫,焦芳终于成了吏部尚书。
回首间,白云已走远,往事如烟,随风飘散,岁月不留痕迹,但已然走过。生命中没有永恒,有的只是经历,就像人从来没有办法去拥抱阳光的斑驳,只怕轻轻一碰便会碎裂,徒留满目恍然。
官员们为了给刘瑾行贿,总是先在京城借贷好银两,再到外派的地方打着刘瑾的旗号,四处搜刮,将百姓的怨恨统统加在刘瑾的头上。刘瑾也是个聪明之人,他意识到安全比钱财更加宝贵,当御史欧阳云再一次将搜刮的银两奉上之时,刘瑾却突然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在皇帝面前揭发了欧阳云贿赂自己的罪名,为自己换来了拒绝贿赂的美名。
并非所有的官员都甘心忍受宦官刘瑾的淫威,刘健、谢迁、李东阳等大臣纷纷上书斥责刘瑾的罪名,正德皇帝朱厚照却视而不见。大小官员们忍无可忍,终于选择同心协力,由李东阳执笔,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联名奏折。正德皇帝看了半晌,思忖良多,又与司礼监的太监们商议过后,决定将刘瑾遣送往南京。大臣们再三坚持一定要斩草除根,处死刘瑾,见众人态度坚决,正德皇帝才决定次日逮捕刘瑾,由司礼监的太监王岳作为内应。然而,逮捕刘瑾的奏章一定要经过吏部尚书焦芳的签署,焦芳看过之后,马上通知了刘瑾。大惊失色的刘瑾,连夜带着“七虎”进宫,一同跪在正德皇帝面前,边磕头边痛哭。眼见正德皇帝有些心软,刘瑾趁机反咬一口,说王岳勾结内臣,想害死刘瑾,为的就是想制约皇帝,先铲除皇帝身边的亲信之人。
这下轮到正德皇帝大惊失色,他当即将刘瑾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将王岳抓捕,遣送到南京孝陵。大臣们第二日上朝,本以为刘瑾将被严惩,没想到正德皇帝却以“刘瑾等人从小服侍至今,朕不忍处理,此事日后再议”为借口,想要息事宁人。亲眼见到如此变动的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人,再也无法容忍皇帝的荒唐做法,一怒之下纷纷辞官回家。没有人可以威胁这位自大的皇帝,他准许了刘健和谢迁的辞呈,却唯独留下了李东阳。李东阳反复提出辞呈,正德皇帝的批复却始终只有四个字“卿勿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