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日常生活中学数学
在平时的生活中,大人也要抓住机会让孩子接触数学,懂得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家长应该经常以室内的物品、幼儿吃饭的碗数、室外小朋友的个数等问题让他们边数数边认识数字。同时,为了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字,大人还可以把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写在纸上,让孩子学会记忆,还可以把这些号码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认读,让幼儿将数字认得更清楚。在认、读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都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4.学习几何图形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几何图形的特征,以便更好地认识、学习几何图形。对幼儿来说,他们年龄小,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较差,在日常练习中如果大人不注意采用形象、直观的用具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在认识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活动中,大人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多种感官来认识这些几何图形的特征。例如,在认识圆形时,先让孩子动手摸一摸,用手滚一滚。圆形可以沿着边向前滚动,再找找室内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在认识三角形时,让孩子指认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认识正方形、长方形时,让幼儿对正方形与长方形进行比较,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并说出地图、电视机、桌子等物品是什么形状的。为了让孩子对以上图形的特征记得更牢,大人和孩子还可以共同总结,编出儿歌:“圆形圆形圆圆的,三角形三角形三个角,正方形正方形方方的,长方形长方形对边一样长。”为了让孩子对几何图形特征掌握得更好、认识得更清楚,这个活动还可以做一些延伸,比如,大人和孩子还可以一起认识由几种几何图形组成的人体图、松树图、大公鸡图、热带鱼图等,让孩子在观察比较过程中对几何图形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5.漂亮的纸蝴蝶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是“对称图形”。游戏之前要准备两只纸蝴蝶,一只是对称的,一只是不对称的。为了让孩子高度集中注意力,大人先出示不对称的彩色纸蝴蝶,说“这只蝴蝶的颜色非常漂亮,除了颜色美之外,我们还要研究它的图形美丽”。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把眼光集中在彩色蝴蝶上,但对他们来说,想一下子看出对称的两边是很难的。接着大人再出示对称的纸蝶,问“两只蝴蝶比一比,哪只更漂亮,为什么?”然后将这两只蝴蝶给孩子,平放在桌上比较。然后请孩子说出这两只蝴蝶有什么不同。结果比较后,突出了图形美,这时把问题引到对称上来。最后沿一直线把纸对称,立166刻剪出一只蝴蝶送给孩子。这个游戏非常简单,但可以通过两只蝴蝶的比较,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对称,什么是对称的美。
6.做做玩玩学数学
父母应做有心人,利用并创设数学环境,与孩子一起在做做玩玩中学。
如在吃饭时,和孩子一起摆放餐具,问他家中有几口人、要拿几只碗、几双筷子;喝饮料时让他比较杯中果汁的多少、浓淡,吸管的长短、粗细;走楼梯时让他学学顺着数、倒着数,区别基数和序数,如我走了3级楼梯,你站在第4级楼梯上;看电影时一起找座位,在楼上还是在楼下,是第几排第几座,是单号还是双号;每天起床后想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数学游戏,如猜手指、拍皮球、摸纽扣、配瓶盖、搭积木、拼图形、撕纸条、折纸片、抢椅子、量桌子、挑游戏棒、玩扑克牌等。
音乐是一种天赋
绝大多数幼儿都有一种节奏的本能。这种本能在他们还是胎儿时就逐渐形成,那时他们就已经感受着母亲的有节奏的心脏搏动。因此,当他们来到一个充满各种节奏的声音世界时,他们对声音的节奏十分敏感。要培养孩子的乐感,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也要多做练习。
1.有趣的声音
对各种不同声音的关注是幼儿声音启蒙的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听或者讨论各种声音:“呼啸的北风、沥沥的小溪、滴答的小雨、轻扬的雪花”等;可以利用给孩子讲故事的间隙,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听室内外各种特殊的声音;可以通过唱歌和游戏增加孩子描绘声音的词汇量,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可以邀请一些成年人和孩子一起交流彼此的听觉经验……总之,有很多机会、场合和时间培养孩子的听力技能。
2.倾听人体声音
(1)和孩子面对面地在一起,让他模仿你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拍手声、拍腿声、跺脚声、轻快的跳动声和各种嗓音……学会了面对面地玩这个游戏以后,还可以增加一定难度。例如,用屏风或书橱、大硬纸板等,将自己和孩子隔开,使他看不见你,而依靠听觉来模仿你发出的各种声音。
(2)找三四个幼儿和你的孩子一起玩。让几个孩子背过身去,或者藏在屏风后面,只叫其中一个幼儿说话,这时,你问房间里其他小朋友:他们几个人中间谁在说话呢?这种辨别声音的游戏还可以增加一些难度:让背过身去,或者藏在屏风后面的一个小朋友不说话,而其他小朋友一齐说话,这时你再问:他们几个人中间是谁没有说话呢?
(3)让幼儿们围成一圈,你对第一个小朋友说一段耳语,让他们依次轻轻地把这耳语传递下去,传到最后一个小朋友,你请他把听到的耳语大声说出来,看看这耳语在传递过程中是不是走样了。
3.倾听日常用具的声音
(1)找两个不同的物品(比如钥匙串和小木棒),让孩子仔细地倾听,辨别它们通过敲击各自所发出的不同声音。然后你背过身去,不让孩子看见,晃动钥匙串,或者轻轻地用木棒敲打桌子,请孩子说出是哪一样东西在发声音。在玩这个游戏时,刚开始选择的物品发出的声音差别应该大一些,然后可以慢慢地缩小差别,提高孩子的分辨能力;还可以逐渐增加发声体的数量,一次用四五种物品,甚至更多,让孩子去辨别。
(2)准备两套发声体,大人一套,孩子一套。每套包括三种能发出不同声音的物品。让孩子先看着你做不同方式的发声,然后,请他用自己那套发声体,模仿你发出同样的声音。你还可以躲在屏风或书橱后面去做,再请他只凭听觉模仿你发出同样的声音。
(3)绘制一些你和孩子游戏时所用的各种发声物体的图片,你用实物发出声音,让孩子根据他听到的声音,从这些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发声物体的图片。
避免让孩子看见你用的是什么物品,要求他仅仅根据听觉来挑选图片。
(4)请几个孩子和你的孩子一起做这个游戏。让他们围坐成一圈,分发三四种能发不同声音的物品,每人一件。请一个小朋友到圆圈中央,用手帕蒙住他的眼睛。这时请围成圈的小朋友一起敲打他们手中的物品,让圈子中央的孩子选择一个相应的音乐发出和你的一样的声音。由于音乐有固定音高,因此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准确的音高概念。
4.学会记忆声音
(1)准备两套相同的能发声的物体(日常生活用具或乐器都可以),大人一套,孩子一套,你用自己的那一套发声物体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然后请孩子按照你的发声顺序,模仿你发出同样的声音。这个游戏还可以一步步加深:
例如,你所发出的声音的种类可以一次比一次多,或者用你的那套发声物体发声时不让孩子看,而让他模仿。
(2)选择四种或四种以上的物体,让它们同时发出声音,请孩子听;再拿走一个物体,只用三种物体发出声音,请孩子听,并问他们少了哪一种物体的声音。
(3)教孩子唱一些简短的歌曲,让他们记住歌词、旋律和节奏类型。
(4)组织一次“听力游园会”,让几个孩子在花园里散步或游戏,同时,大人用录音机播放一些声音的录音,看看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能不能记住录音机播放的声音顺序。
(5)做将声音信号和动作联系起来的游戏。比方说,用拍手声表示跑,铃鼓声表示跳,大鼓声表示停止,跺脚声表示坐下等。开始时可以用两种信号:
跑和停止、跳和停止;然后用三种信号:跑、停止、坐下;跳、停止、坐下;最后将四种信号混合使用,还可以发明更多的信号交替使用。
5.学会听录音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整个声音世界一般不容易被生动、全面地介绍到幼儿园或家庭中,因此,人们只有通过听录音来欣赏这个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通过做游戏、唱歌和孩子自身的音乐创造活动帮助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听力习惯。听懂父母、哥哥、姐姐的演唱是孩子最喜爱的一项活动,也是他们在听力培养阶段最迫切需要的一项内容。大人要求孩子听录音音乐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这种声音已经通过收音机、电视、录音机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那么,大人最好能单独为孩子制作一些录音节目,比方录制一些与他们自身的音乐活动有关的音乐磁带;将运动会上使用的音乐拿给孩子反复听;用录音音乐编出相应的故事;当孩子能够用画笔来描绘他们听到的音乐的时候,大人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录制一些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曲子放给他们听。开始时,大人让孩子倾听音乐的时间应该短一些,最好不要超过2~3分钟,并且在倾听音乐的时候,应该要求孩子指出一些他们正在倾听的这一段音乐的一些特征。
6.一二三四五六七
活动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及对音乐的感知力,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正确认识颜色的名称。在活动开始之前,准备歌曲《一二三四五六七》的音响资料,此外,再准备七种颜色的气球。
活动过程:先拿出七种颜色的气球,对孩子提问:“这些气球都是什么颜色的?一共有几种颜色?我们一起数一数。”然后和孩子一起点数气球,并引出歌曲的名称。“一共有七种颜色的气球,那我们就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吧,歌曲的名字叫《一二三四五六七》。”然后大人先放录音给孩子听,再问孩子喜不喜欢这首歌。当孩子表示喜欢的时候,再教他学唱这首歌曲:最好是一遍一遍放录音,大人和孩子都跟着唱。如果孩子强烈要求大人不唱,当然效果会更好。当歌曲学到一定程度时,大人再提问:“你从歌曲里听到了什么呢?”
当孩子回答结束,再请孩子和家长一起轻轻地演唱歌曲,可灵活变化歌曲中颜色的名称,如孩子和妈妈一起唱“黄色的朋友在哪里?”和爸爸一起唱“蓝色的朋友在哪里?”等。这样的转换会让孩子觉得很有趣。然后再请孩子完整地演唱歌曲,大人不要出声,放音乐,由孩子独唱。
歌曲学会之后,再做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请孩子任意选一个气球握在手中,说一说是什么颜色,再由父母各选一个不同颜色的气球,提问:“KT色的朋友在哪里?”播放歌曲录音,让孩子自由走动,同时由家长演唱歌曲的前两句:“一二三四五六七,红色的朋友在哪里?”持红色气球的孩子(或者家长)随即围过来一同歌唱,“在这里,在这里,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还可以让孩子不断变换手中气球的颜色。这个游戏可以适当进行变化和延伸,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颜色,仿编歌词。
7.音乐节奏感培训
孩子们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的途径去感受各种节奏,比如走路、跑步、跳跃、拍手、念儿歌等。他们也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来表现他们内心的节奏感觉,大人应该尽量为孩子提供节奏活动的体验,使他们自觉地通过再现这丰富多彩的节奏来感受美妙的旋律。
(1)人体动作节奏游戏。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节奏乐器。大人可以充分利用身体这一天然乐器,去引导孩子更好地感受各种节奏。在做节奏游戏时,大人应该将其与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结合,如“我用榔头在干活,锤、锤、锤、锤,我用榔头在干活,一天到晚都在锤。”一边念一边请孩子手握小拳头轻轻地锤击膝盖,注意让他们保持一个稳定的节奏。此外,还可以请其他的孩子一起做游戏。比如,“商店里有5个小面包,5个新鲜的小面包,面包上有一粒红红的小樱桃,小樱桃,妈妈叫小明买面包,小明买走了5个小面包……”在大人的带领下,孩子们伸出5根手指,用手臂绕一个大圈,然后再随着节奏轻轻拍拍自己的头,要想增加趣味性,儿歌中的“小明”可用孩子的真实姓名代替,然后挨个叫小朋友的名字,请他去“买面包”。叫到名字的小朋友站起来“买面包”,然后大家一起拍手。还有另外一首儿歌:“我用小手来敲鼓,咯咯咯;我用小手来敲门,笃笃笃;我用小手拍皮球,一、二、三;我用小手绕线团,绕绕绕;我用小手说再见,Bye—Bye;咱俩小手拉一拉,你——好;握手,敬礼,我们做个好朋友。”这些游戏都非常简单可行,主要是让孩子边念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同时鼓励孩子自己想出能做的其他事情,让他们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
此外,大人还可以编一些可以无限接续下去的儿歌,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念完这一句,大人指指天花板,孩子也跟着指指天花板;172然后再念一遍,再拍拍手,孩子也跟着拍拍手;然后还可以跺跺脚、指指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大人可以带着他们做,以后慢慢地,就请孩子自己想着做:这些儿歌和动作非常简单,比较容易被掌握,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