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最需要父母解决的50个心理问题
4824400000009

第9章 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第8章 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活中,任性的孩子随处可见,他们做事情时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任性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娇惯的,要知道,爱是合理的给予合理的不给,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成长的天空】

“我要!我要!我现在就要!”

冬天的一个晚上,妈妈带着4岁的皮皮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皮皮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果不见了。那块糖果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的家里没有这样的糖果。发现糖果没有了之后,皮皮着急地哭了起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来安慰他,并且给他承诺,第二天一早就去给他买同样的糖果和他喜欢的玩具。但是,皮皮没有丝毫的妥协:“我要!我要!我现在就要!”

皮皮在地上打着滚,哭得伤心欲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得实在心疼,于是,全家人带上照明工具,“倾巢”出动,沿着回来的路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都快午夜12点了,还是没有见到糖果的踪影。妈妈看到因绝望而哭得伤心欲绝的皮皮,终于硬着头皮敲开了朋友家的门……

皮皮长大了,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是,那个女孩根本就不喜欢他。他不再打滚哭闹,而是拿起一把刀割破了自己的手腕……

在医院里,皮皮被抢救过来了,但是他却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对他说:“你想把我们急死啊?不就是一个女孩吗?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好女孩多的是。”但是皮皮恨恨地说:“我就喜欢她,就想和她在一起!”

从一块糖果开始,皮皮被无休止的满足温柔地包围着,直至失去了理性……

【心理点拨】

孩子任性,责任在家长

生活中,像皮皮这样的孩子随处可见,他们做事情时往往对自己不加约束,想怎样就怎样,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分是非,固执己见,明知自己不对还要继续做下去。任性的孩子常常用一些手段来威胁他人,如不吃饭、大哭大闹、摔打东西、自杀、离家出走等。

产生任性的原因有两个,首先,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不高,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由于活动能力比三岁前大有进步,于是在活动中追求自主,力图表达自己的意志,因此,常常不肯按照家长的意图来办事。

另外,如今的父母大多过于宠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甚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迁就答应,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直到家长让步为止,渐渐地,孩子发现,只要自己坚持,家长就会让步,自己的要求就会满足,于是就养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性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但是,孩子的任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良教育方式的结果。有些家长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孩子现在还小,有点小性子也没有关系,等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好了。还有一些家长,则以自己的任性来对付孩子的任性,你越不听,我非要你听不可;还有一些家长,每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就互相推诿,爸爸说是妈妈惯的,妈妈说是爸爸宠的。于是,孩子不是出现狂躁、郁闷等异常情绪,就是毫无顾忌地张扬任性。

爱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孩子,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派克认为: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它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

并且,这样做的人经常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当中,一方面要尊重所爱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需要认真思考,需要不断创新。相反,溺爱不管看起来是多么富有牺牲精神,也是懒惰的、缺乏思考、陈旧、僵化,而且一成不变。最懒惰的就是放纵型的溺爱,因为这样做的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

爱是合理的给予合理的不给,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孩子任性有时是心理需求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随着生理的发育,幼儿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是却不能像成人那样对这些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孩子只会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甚至是有害的。而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孩子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正是孩子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

5岁的苏苏看到邻居小朋友的一辆遥控小汽车很好玩,回到家后,便向妈妈提出了要求:“妈妈,我要小汽车。”

“好,”妈妈满口答应下来,“明天去买,今天商店关门了”。

“不,我要小汽车,我现在就要。”苏苏坐在地上,哭叫起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急了,一把拉起苏苏,“都答应你了,你还想怎样”。

然而,苏苏却一直没有安静下来,反反复复地重复着那句话:我要小汽车。

这件事情从表面看来是苏苏太任性,在无理取闹。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她看到那个小汽车上有个小灯在一闪一闪的,她很想知道那个小灯为什么会闪亮,这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和满足时,苏苏只能以哭闹来表示抗议。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理中表现出来。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的心理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切不可简单地以孩子任性来对待。只要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认同这种需求,给以足够的重视——例如,上文中的妈妈,就完全可以和孩子聊聊那辆小汽车,聊聊车上的小红灯,并对明天和孩子一同买、玩小汽车进行想象。相信解决孩子的任性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