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最需要父母解决的50个心理问题
4824400000008

第8章 没有语言障碍,但就是不说话

第7章 没有语言障碍,但就是不说话

孩子在家里会和家人唧唧喳喳说个不停,但是在学校或者陌生的场合却拒绝开口说话,变成了“小哑巴”。孩子这样,父母很着急,想方设法让孩子开口,但父母越是着急,孩子越是缄口不言。

【成长的天空】

完全不和家人以外的人说话

小宇从小就是个胆小的孩子,很怕见生人,平时家里来了客人,他总是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不出来。有时候妈妈带他到公园里散步,他不是躲开其他小朋友,就是一个人自顾自地玩。妈妈只当他是胆子小也未曾引起重视。

上小学以后,小宇上课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都能按时完成,但是他上课却从不回答老师的提问,下课的时候也不愿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交流,班里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他也不愿参加。时间长了,小朋友都觉得他很孤僻、不合群,所以都不和他玩了。老师发现情况后,先让班长和他结成对子,可是当班长和他交谈时,小宇不是用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就是用笔谈的方式和班长交谈。

老师无奈之下,将小宇在学校的这一情况通知了他的父母。父母很惊讶,因为小宇在家的时候很正常,经常跟他们讲一些学校里的趣事。而且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小朋友玩时也有说有笑的,并没有发现像老师说的那种情况。小宇的父母很纳闷,怎么小宇在家和在学校里判若两人呢,不知道他是怎么了。

【心理点拨】

孩子患上了“选择性缄默症”

实际上,小宇是患上了选择性缄默症。缄默症是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智力正常,但表现出顽固的沉默不语。此症被认为是小儿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多在3~5岁时出现。

根据儿童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缄默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全面性的缄默症,就是不管在何种场合都不说话,或者是拒绝说话;另一种是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儿童在获得言语功能后,因精神因素而出现的、在某些社交场合沉默不语的症状。缄默症并非言语障碍,而是一种社交功能性行为问题。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儿童阶段,他们有正常的言语理解及表达能力,但在公众场合拒绝讲话,越鼓励他们讲话,越是缄默不语;有些儿童在幼儿园里不怎么说话,但回家就特别能说;见到亲人或其他儿童时,与其说话,但有其他人在场时,立即低头不语,有时仅用手势动作来交流,如摇手、点头等简单的反应。他们的言语表达在场景上和对象上有鲜明的选择性,约70%的儿童还伴有其他情绪和行为问题。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在敏感、胆怯、孤僻的儿童身上,女孩比男孩多。

研究发现,儿童患缄默症与儿童自身的性格、家庭环境、心理因素以及发育因素有关。平时父母过分溺爱、保护,初次离开家庭,环境变动均可引起缄默症,部分也与遗传因素有关。也有人认为,儿童是因为感到不安,为了保护自己而保持缄默的。

让孩子不再沉默

对于儿童缄默症,专家建议应该尽量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逐渐消除孩子陌生、紧张的心理状态。

要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当孩子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其表现,避免造成紧张情绪进一步升级,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可以采取转移法,如父母陪孩子游戏、外出游玩,分散其紧张情绪。

平时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孩子刚张口讲话时就给予奖励和鼓励;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用行为矫正的方法让孩子说话。

此外,也可以运用药物治疗。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剂量的安定类药物或抗抑郁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