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最需要父母解决的50个心理问题
4824400000042

第42章 依赖,成长道路上扔不掉的拐杖

第41章依赖,成长道路上扔不掉的拐杖

孩子过分依赖父母,让很多父母头痛不已。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的依赖,都是由家长的“越位”造成的,家长做了很多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致使孩子习惯于依赖别人而不习惯于自己独立做事,久而久之,便丧失了想事和做事的能力。

【成长的天空】

“妈妈没教过我”

轩轩是个个性活泼、聪明好动的孩子,所以同学们都愿意和他一起玩。但是,轩轩有一点不好,就是如果不小心被其他孩子撞倒了,经常会当众伤心地哭鼻子。要知道,轩轩都已经上四年级了。后来,班上几个调皮的孩子发现了轩轩经常哭鼻子的事,觉得很有趣,便有事没事常逗他哭。时间久了,轩轩就不愿意和班上的同学一起玩了。尤其是看到那几个调皮的同学的时候,他会自动地躲开。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经常和一些低年级的孩子一起玩。每天中午一放学,他就去二年级,和几个小同学一起看连环画,还交流他们看的动画片,看上去无忧无虑的。

这天下午,放学了,轩轩胡乱地把书和作业本往书包里一塞,背上书包就准备回家。老师突然叫住了他:“轩轩,你的鞋带开了。”

他低下头,嘴角一撇,蹲下来,随便系了一下。

“你系好了吗?”老师问道。

轩轩点了点头,又准备抬脚往外走。

老师很好奇地对他说:“你再看看,还没系好呢。你没系过鞋带吗?”

轩轩说:“妈妈没教过我。”

“那你每天的书包都是谁帮你收拾的呀?”

“妈妈说我收拾的不好,等我长大了再让我收拾。”

老师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心理点拨】

家长“越位”造成了孩子的依赖

大多数孩子的依赖,都是由家长的“越位”造成的,家长做了很多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致使孩子习惯于依赖别人而不习惯于自己独立做事,久而久之,便丧失了想事和做事的能力。

作为父母,要明白:不管孩子现在有多么弱小,但终有一日要成为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人。因此,爸爸妈妈们应该付出全部的爱去帮助孩子克服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让孩子尝试融入这个世界,全力支持孩子去学习他不懂的东西。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做事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并认为自己不能做什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所以明智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不会“事事”关心,虽然这样看上去是冷漠的,甚至有些“残酷”,但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是随时随地存在的,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对孩子来说,不应该总是逃避各种危险,而应该学会去面对、去忍受,因为长大之后的生活环境需要忍受的东西更多,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是为了他日后更好地工作、生活。

有许多事情孩子自己完全可以做得很好,因此,爸爸妈妈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新鲜事物,让他们自己去做,让孩子们认识到“我能行”,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过分依赖的孩子,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认识到让孩子勇于尝试的重要性,并让孩子在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发现世界的乐趣,从而改掉过分依赖的毛病,走向独立。

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的依赖性大多都与父母对他的溺爱有关,父母包办代替的事情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相反,如果父母能够常常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将会大大地降低。

有个上小学四年级的独生女,习惯于睡懒觉。每天早晨,她妈妈几次催她起床,她总是不情愿地说:“我再睡会儿。”如果真迟到了,她就会抱怨父母没把她叫起来,害得她受老师批评。父亲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他告诉女儿:“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早晨开始,该几点起床你上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赖着不起,你就赖吧,肯定没人叫你,一切责任自己负!”女儿不以为然,结果,第二天早晨,闹钟响了,她还在床上赖着,父母都没有管她,那天女儿上学迟到了。父亲知道:孩子跟父母撒娇,在老师、同学那里还是很在意自己形象的,岂敢总迟到?果然,第三天早晨,闹钟一响,女儿腾地跳下床来。从那时起至今,五六年过去了,女儿早晨起床上学再也不用大人叫了。有时候,父母还在睡觉,女儿早已经骑车上学去了。

从这个独生女的变化可以看出,孩子的潜力很大,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父母的溺爱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譬如,孩子的学习也是他们自己的事,靠自己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复习和预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本领。大人陪读、陪写甚至帮写、帮计算,都是在帮倒忙,是在辛辛苦苦培养懒孩子。当然,若孩子很勤奋却仍搞不明白 ,帮他分析一下甚至请家庭教师都可以,但必须以孩子独立学习为前提,切忌包办代替。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孩子克服依赖性,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焦虑,困扰孩子的心魔

焦虑是每个人一生都不可以回避的,孩子因为年纪小,生活中极小的一件事情,都可能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因此,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焦虑情绪,并且帮助他们缓解紧张和焦虑,以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

【成长的天空】

害怕考数学的小女孩

张敏敏是一个初中女孩。在学习上,她的各科成绩都较为理想,但就是怕考数学。为什么呢?原来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考数学时,她因为感冒头晕,数学只考了六十几分。从此之后,只要考数学,敏敏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生怕数学考不好。因此,每当考数学的时候,她就十分紧张,尽管她一再告诫自己沉住气静心去答题,可一到了考场上,她就紧张得头顶手心都有些冒汗。若是遇到一点不顺利,她更是紧张,似乎耳旁有千军万马一样混乱,种种不好的考试结果让她心惊胆战。

每次数学卷子发下来之后,成绩都还不错。其实,小学的时候,张敏敏的数学一直名列前茅,只因为初一的那次期中考试的失误,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一考数学就紧张害怕。每次临考前,爸爸妈妈、老师都告诉她不要太过紧张,要适当放松,但都不管用。

后来,张敏敏的爸爸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听了敏敏的叙述,告诉她这是一种反射性心理异常,通常被称为焦虑症。对于敏敏的情况,医生建议敏敏的爸爸平时多对敏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自己设计几张数学试卷,星期天就让敏敏像真正的考试那样考一下,考试的时候,尽量模拟学校考试的各种氛围。

后来,在老师的配合下,张敏敏班上几个朋友一同参加了对敏敏考数学紧张的矫正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她终于不再害怕考数学了。

【心理点拨】

孩子的焦虑,源于挫折和打击

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但是许多人认为焦虑只是成人的“专利”,实际上,孩子也有焦虑的时候。由于孩子年龄小,遇到突然发生的挫折和打击往往会承受不了,使幼小的心灵失去平衡,因此极易产生焦虑情绪。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焦虑体验是暂时的,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当焦虑变得很严重并已逐渐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时,爸爸妈妈就要注意了。

焦虑的孩子对紧张压力异常敏感,他们不善于通过语言及情感发泄来表达内心的焦虑情绪。有强烈焦虑体验的孩子,对外界事物比一般孩子敏感、多虑。他们常是一些温顺、老实、守纪律的孩子,只是缺乏自信心,他们在爸爸妈妈心中是乖孩子,受到宠爱。他们平时克制自己的能力较强,对待事物认真、负责,但是过分紧张,特别是对陌生环境、陌生事物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反应,惶恐不安。有的孩子对学习过度紧张,害怕考试成绩不好;有的到了新的学校,担心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还有的因为自己的缺点,怕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不敢去上学等。

焦虑总是和精神打击以及可能的威胁相联系,因此让孩子感到恐惧、烦躁、担心、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严重时还伴有生理反应。过度的焦虑往往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并且容易诱发抑郁、孤僻、自卑等心理疾病。因此,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的焦虑情绪后,应予以科学引导,以便使孩子尽早摆脱困扰。

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不堪重负

引起孩子焦虑的因素很多,因而就有各种各样类型的焦虑。一般来说,孩子的焦虑有以下类型:

有因为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对外界细微的变化过于敏感的素质性焦虑;

由于突发事件使得孩子心理难以承受而整天担心、害怕而产生的境遇性焦虑;

由于与亲属特别是爸爸妈妈的分离而出现的心烦意乱,无心学习,甚至出现逃学、出走的分离性焦虑;

由于爸爸妈妈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害怕达不到爸爸妈妈预期的要求,担心受到责备而产生的期待性焦虑;

还有由于家庭不和睦使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环境中从而产生的环境性焦虑。

无论孩子属于哪一类型的焦虑,都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法有关。有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度呵护,当孩子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后,就如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即使是一点不顺心的事,也会使孩子产生过度焦虑。有些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过于急切,不考虑孩子的负荷能力,对孩子要求过高,甚至过度惩罚,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有的父母经常威胁孩子,如“写不完作业,不许出去玩,不准看电视,做错一道题罚十道”等,父母的这些话语就如同悬在孩子头顶上的一把刀,使孩子整天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出现很强的焦虑反应。

良好的生活氛围,让孩子远离焦虑

孩子焦虑是一个令家长头疼的问题,于是如何让孩子的情绪平稳下来便成了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问题。那么,父母该如何预防和缓解孩子的焦虑呢?

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生活氛围。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养成自信、豁达、活泼、开朗的性格,而要做到这一点,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朴实、有条理;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民主,有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这是让孩子远离焦虑、实现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平时,要尽量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交心,一方面拉近爸爸妈妈与孩子的距离,另一方面增进感情。

其次,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要合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父母难免会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但是一旦要求失当,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提出的要求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同时,要尊重孩子,不能苛求孩子,当孩子未达到要求时,千万不要嘲讽挖苦,或者板着脸不答理,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而对抗,从而加重孩子的焦虑。

第三,及时疏导孩子的焦虑。当孩子对某事表现出过强的焦虑时,父母要引导孩子讲出自己所担忧的事情,对孩子的痛苦表示同情,并尽量消除孩子的顾虑,帮助孩子控制不安和失败的心情。

如果孩子容易紧张、焦虑,此时,爸爸妈妈就需要自我反省了:和孩子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不良?和孩子的沟通怎么样?对孩子有没有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在教育理念和方法、技巧上需要做哪些调整和改变?如果爸爸妈妈自身难以调整,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