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规律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促进骨骼肌肉的发展、保持身体健康及控制体重,而且对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各个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提高、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和舒缓紧张焦虑情绪、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孩子运动好处多多
1.体育运动与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急速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可以为身体生长、发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创造十分有益的条件。有规律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促进骨骼肌肉的发展、保持身体健康及控制体重,而且对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各个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提高、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和舒缓紧张焦虑情绪、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从家长的角度来讲,应该培养孩子对于体育的兴趣并主动引导其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体育运动不但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很有帮助,还可以增进亲子间的互动,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体育运动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抵抗疾病入侵、延长寿命的积极手段,是生命的需要。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可增强体质 体育运动可增加肺活量,使得气体充分交换,增加血中含氧量,加快新陈代谢;可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可使心肌纤维粗壮,加强心肌收缩,改善心肌供氧;可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生活压力,减少沮丧和焦虑情绪;可防止胆固醇在血管中沉淀,有效地预防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可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系统的机能;还可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运动可促进孩子长高 体育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和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增强身体对营养的吸收,促进生长激素分泌,提高骨细胞的生长能力,加快骨组织生长,有益于人体长高。运动时的机械力能刺激骺软骨的增生,促进骨骼增长和骨中的钙质沉淀,使骨骼变得粗壮和坚实。
运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运动可使身体的新陈代谢更加旺盛,从而避免体内衰老细胞的恶变;运动能促使心肌有力收缩,使体内血液循环加快,并使血液中吞噬细菌、病毒和癌细胞的白细胞明显增多,从而能更及时、迅速地清除病菌;运动时身体所产生的内源性致热物质能促使体内的T淋巴细胞增多,而T淋巴细胞所分泌的抗体能够有效地消灭侵入人体内的细胞和毒素。
运动可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运动可促使腹直肌、腹壁肌活动,加强消化道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促进食欲,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增强消化腺功能,对胃肠起到按摩作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减少各种胃肠道疾病的出现。
运动可改善内分泌调节功能 运动可改善体内糖的代谢,防治糖尿病;能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能控制体重,促进多余脂肪的利用,防止发胖。
运动可改善呼吸系统 运动能使胸围和呼吸差增大、肺活量增大、呼吸效能提高。
运动可改善肾脏功能 运动能促其排出代谢废物。
运动可改善生殖系统的功能 运动可对内分泌系统特别是性腺造成刺激,使孩子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力,促进生殖系统的发育。
运动能增强人的适应能力 运动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保证机体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2.体育锻炼可提高儿童认知能力
学习和运动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刺激脑细胞生长,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增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对取得一个好成绩有益无害。
现在,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面对着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和越来越少的空闲时间。如果学校的休息时间和体育课的时间被缩短了或者被各种理由挤掉了,那么,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安排课余时间的锻炼了。课余的锻炼,不管是正规运动还是和伙伴一起追逐玩耍,都会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能促进孩子更好地阅读、更高效地完成作业。
为了研究早期智力发育和锻炼的关系,美国曾做过一个重要的调查,发现时常做一些体能运动有助于学术上取得成就。虽然做这些运动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但是,运动后,孩子的注意力会变得更加集中,不容易被外界干扰,学习效率更高,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3.体育锻炼作用于大脑的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能经常进行有规律的、适量的运动,能让大脑中的海马体长出更多的细胞,提升大脑中的线粒体数量,让人的思维、感觉和反应都更灵敏,从而让人变得更聪明。
运动能提高大脑功能
脑组织与其他器官不同,它没有能源储备。要想让脑细胞正常工作,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供应氧和葡萄糖,而血流是氧和葡萄糖进入大脑的唯一途径。设法增加脑的血流量是提高大脑功能的基础,而运动恰恰有这样的作用。学习压力大的青少年,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葡萄糖。所以,青少年即使学习再忙也应该抽出时间运动,以提高用脑效率。
有规律的有氧运动结合有一定技巧性的复杂运动能够起到锻炼大脑的作用
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能让孩子的心情平和愉悦。坚持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还能提高脑部与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有关的化学物质水平,从而提升认知能力,让孩子能从容应对学习。
有一定技巧性的复杂运动包括球类、舞蹈等,它们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协调配合,有助于锻炼大脑的控制力。例如打篮球时,运球传球需要眼观六路,及时根据场上形势做出判断,眼到、心到、手到,协调一致;舞蹈时,不仅要舞动身体,还要融入情绪,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都要配合到位。
体育锻炼能扩充大脑的学习容量
运动时,肌肉每一次收缩和放松都会释放出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流动进入大脑。这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在大脑进行深度思考时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扩充大脑的学习容量,以接纳和学习新的信息。
在大脑的某些区域,新的神经细胞可以轻易地通过体育锻炼诱导生出
新的神经细胞只能在大脑的部分区域中生长。通过体育锻炼,大脑的其他区域也能得益。像大脑容量一样,血液容量也会随着锻炼增加。在经常锻炼的人体内,神经传递物质的含量要更高。因此体育锻炼能够帮助人提高注意力、保持冷静和抑制冲动。
体育锻炼对发育中的大脑有明显帮助
除了可以治疗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症(多动症),体育锻炼还对青少年的大脑有更广泛的效果。人的大脑额叶在20岁之前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必须借用大脑的其他部分完成必要的功能,这包括一些和学习有关的功能。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加快大脑的执行功能,还可以促进数学、逻辑和阅读等多方面的技能。
生物实验表明,身体锻炼对于大脑结构的帮助在海马状突起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一部位负责控制学习和记忆功能,如果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含量过高,海马状突起将会受损。所以,家长应提醒孩子在感觉到疲惫的时候适当运动,及时为大脑输送氧气,提高大脑功效,促进脑细胞再生。
运动虽然对大脑有益,但也应该适量
应该避免过多、过量或充满爆发力的剧烈运动,如50米或100米的短跑,因为这类运动会使肌肉的需氧量急速增加,从而减少大脑血流,使大脑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影响其正常功能。过量运动时,人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为防止能量进一步消耗就会出现机能抑制,这时就会感觉极度疲劳、浑身无力、大脑反应迟钝。如果长期进行过量运动,机体的保护性抑制机能的敏感性会下降,使大脑机能受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等症状,长此以往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伤害。
二、适合初中生的运动
经常适当地进行体育运动能达到锻炼身体、防病抗病的目的,但如运动过度则对人有害无益。所以,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身心发育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不要违背常规而使身体过于疲劳,还要注意在饭后及刚睡醒后不宜剧烈运动,以免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
中学生应根据自己身心发育的特点,选择符合实际情况、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以促进身心素质全面均衡发展。
1.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按照代谢方式划分,运动可分为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两大类。
有氧运动属于耐久性运动项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大体与需要的相等。低强度、有节奏、持续时间长的运动基本上都是有氧运动,比如走路、慢跑、长距离慢速游泳、骑自行车、跳舞等。有氧运动是保持身心健康最有效、最科学的运动方式。
无氧运动属于力量型运动项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少于所需的氧气。它的特点是:运动强度较高、爆发力强、持续时间短等。举重、跳高、短跑以及投掷等都属于无氧运动。
2.根据身体发育水平、年龄特点选择锻炼项目
初中生的体育活动主要是追逐打闹游戏或本意友好的“战斗”,但这种体育活动很容易出现意外,使孩子或其同伴受伤。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中小学体育活动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孩子可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全面的锻炼。
其中,初中及以上各年级(含大学)组测试项目为六项,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为三项:从50米跑、立定跳远中选测一项;男生从台阶试验、1000米跑中选测一项,女生从台阶试验、800米跑中选测一项;男生从坐位体前屈、握力中选测一项,女生从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和握力中选测一项。
由于身体素质的发展依赖身体发育水平,如果超越身体发育水平进行锻炼,身体素质水平不仅不能提高,而且易造成损伤。因此,利用身体素质快速发展最佳时期,选择符合自身身体发育水平的“敏感时期”进行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其效果才是最好的。如身体反应速度发展最快的年龄为9~12岁,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节奏感为10~12岁,速度为14~16岁,力量为13~17岁,耐力为16~18岁,也就是说12~17岁为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时期,因此,在这些快速增长“敏感时期”进行相应的符合身体发育水平特点的速度、力量、耐力等项目的锻炼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根据个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选择锻炼项目
身体特点:体质强壮者可选择田径、球类等运动量较大和较激烈的运动项目,以使体质更强壮;体质较虚弱者可选择慢跑、健身操、乒乓球、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量较小和较缓和的运动项目,以逐步提高体质;体型较单薄者可多进行肌肉力量的锻炼,如俯卧撑、引体向上、举重物、推铅球、仰卧起坐等;体型较肥胖者可选择慢速跑步、散步、跳绳、打篮球等锻炼项目。
素质特点:针对自身素质的薄弱环节(如速度、力量等),选择相应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锻炼项目。常见的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锻炼项目有:
田径运动 包括跑、跳等项目,可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短跑、中跑可促进呼吸、循环及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发展肌肉力量、速度素质;长跑和超长跑能发展耐力素质;跳高、跳远等跳跃项目能发展爆发力、速度、灵巧、柔韧等素质及身体的协调能力。
体操 含基本体操、艺术体操、韵律操、健美操等,可提高植物神经功能,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培养灵敏性、力量性、速度性素质和掌握复杂运动技能。
球类运动 包括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能培养和提高人的机智性、灵敏性、速度、力量、耐力和辨别反应能力以及身体各种技能。
游泳 可提高呼吸机能、体温调节机能、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并可发展胸大肌、臂肌、腿部肌肉。
武术 可发展灵敏、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并可提高肌群的协调性以及大脑神经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增强循环、呼吸、消化等内脏机能。
上述运动对心理素质特别是毅力、自信、勇敢、顽强等品质均具有锻炼作用。
心理特点:即根据自身性格、意志等选择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例如:性格内向者,应选择球类活动以及趣味性和集体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以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性格急躁者可选择乒乓球、羽毛球、耐力跑、棋类活动等,以培养沉着、镇定和忍耐、坚持性;性格胆小、优柔寡断者应进行器械体操、足球、篮球等竞争性、对抗性运动,以培养其勇敢顽强的精神;性格多愁善感、情绪忧郁者应选择较剧烈的体育锻炼项目,如球类、登山、跑步、武术、游泳等,以提高情绪、振奋精神;意志较薄弱者应选择长跑、长距离游泳、足球、篮球、体操等项目,以锻炼自己的意志。
4.根据“因时、因地、因材”的原则选择锻炼项目
因时 即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起居、饮食、睡眠时间等习惯)和学校的学习作息制度,进行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如早晨因上学时间早,不宜进行长时间的体育锻炼,而适宜做做操、跑跑步;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适宜于进行球类、田径、体操、游泳等锻炼。一般早晨锻炼时间为10~30分钟,傍晚可为30~60分钟。
因地 即根据锻炼场地条件等选择锻炼项目,一般场地较小者可进行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武术及跑、跳等运动;场地较大者,可进行篮球、排球、足球、长跑等锻炼。
因材 即根据锻炼的器械、设备、器材等条件选择锻炼项目。
5.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则
有的孩子有时懒得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他缺乏对体育锻炼带来的欢快与乐趣的体验。激发孩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进行健康的体育活动,让他在体育锻炼中体验愉快的情绪,从而产生进一步锻炼的需要。要想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避免伤害事故,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
安排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宜循序渐进,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进行。有的孩子在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时,积极性很高,活动量也很大,但机体无法很快适应,身体会出现各种不良的疲劳反应,锻炼者会因受不了这种苦而失去锻炼热情,放弃体育锻炼;也有的孩子对体育锻炼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进行体育锻炼就会立竿见影,结果锻炼几天后未见身体机能明显变化,因而对体育锻炼大失所望。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体育运动的强度和量度要适当,因为他们骨骼中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部分容易因过度练习尤其是过分承重而受到伤害。体育运动中合理的间歇和休息,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有助于改善他们在认知性更强的活动中的注意力。
全面发展的原则
全面发展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体育锻炼的项目要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和作用不同,选择多样化的锻炼项目将有助于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者来说更应如此,以免由于单一的体育锻炼造成身体的畸形发展。
二是如果由于锻炼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选择较多的运动项目,那么在确定体育活动内容时就应当选择一种能使较多的器官或部位得到锻炼的运动形式,以保证做到活动项目虽然比较单一但仍可对整个机体产生全面影响。
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也有两层意思:
一是运动方式多样化。应以趣味游戏为主,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可以把体育运动和课堂活动合并在一起,有趣味的活动可以使学生释放被压抑的精力,放松因学习而高度紧张的神经。
二是运动项目多样化。孩子在刚学会某种运动之后,新鲜感未退,兴趣正浓,会特别热衷于该项运动。但这种运动习惯并不科学,一是容易产生疲劳,二是不能有效、均衡地锻炼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身体各部位尚未发育成熟,还未定型,如果长时间只进行某一种运动,很容易造成某个相应的部位特别发达,这对于身体的整体协调发展十分不利。所以孩子参加的运动项目应尽量多样化,只有各种动作配合进行才能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差别对待原则
要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状况、原有基础等不同情况做到区别对待,使体育锻炼更具有针对性。
根据年龄选择体育锻炼项目 中学生可增加一些对抗性强、运动较剧烈的体育活动,以增加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根据性别选择体育锻炼项目 男子可进行一些体现阳刚之气的项目,如举重、拳击等,女子则可练习健美操、健美舞等强调柔韧性的运动项目。
根据身体情况选择体育锻炼项目 对一些体质弱的学生来说,体育活动量一般不要过大;对于一些有特殊慢性疾病的学生来说,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
趣味性原则
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的乐趣。父母可以通过改变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巧妙地影响和引导孩子。比如让孩子步行或骑车上学;周末带领全家出去登山,去公园踏青;在孩子晚上做功课时,适当“中途休息”,一起到楼下散散步,这样不仅起到了运动的作用,还可以换换脑子,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在孩子通过电视看某项体育比赛时,鼓励他到操场上去亲自尝试一下该项运动。当体育活动具有挑战性且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时,孩子就很可能有兴趣参加了。一旦孩子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益处,就自然会养成运动的习惯。
经常性原则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效果才明显、持久,所以体育锻炼要经常化而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虽然短时间的锻炼也能对身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旦停止体育锻炼,这种良好的影响作用就会很快消失。一次性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人体的抗疾病能力,但这种作用在体育锻炼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就消失了。所以,要想保持身体旺盛的体力和精力,就必须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一周两次的体育课很难满足强健孩子身心的需要,假期则是增加锻炼的好时机。
安全性原则
从事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都要注意安全。如果体育锻炼安排得不合理、违背科学规律,就可能出现伤害事故。为了保证安全,锻炼者应做到: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待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进入活动状态后再进行较剧烈的运动;体育锻炼要全身心投入,体育锻炼过程中不要玩闹,有时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运动损伤;学会对运动器械和场地进行选择,不使用损坏的器械进行锻炼,在场地状况不好的地方锻炼要格外小心。应多选择在学校运动场、体育馆、绿地、小型体育活动场所、公园等地方进行体育锻炼。不要去偏僻的地方锻炼;不要去建筑工地旁或正在维修中的运动场等危险地方锻炼;不要到交通繁忙的马路上跑步,特别是不要在沥青马路和水泥地面上跑步,以防出现各种劳损症状;不要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以防出现危险。
6.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自闭和孤独感,并逐渐形成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习惯。有研究表明,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交往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交需要可以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性格内向者更应该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使个性逐步得到改变。
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是建立在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的认同的基础上的。在合作的社会情境中,个人所得有助于团体所得。合作的优越性体现在个人与他人一起工作时所获得的社会效益上,如增加交流、相互信任等。在如篮球运动等一些具有相互依赖性的活动中,合作会使活动变得更为有效,因为团体要获得成功,团体成员就必须相互协作、共同努力。现代社会需要合作精神,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功和成就就需要与他人合作、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
合作能力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不但能使集体的目标得以实现,而且能使个人的作用充分地发挥。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个体加强合作意识和培养团队精神。
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
竞争与合作相对立,指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同他人争胜的行为。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努力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很好地适应环境。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性之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竞争,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与他人的合作与竞技,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需注意的是,在运动中与他人竞争时,要有良好的体育道德,争胜主要是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来达到,要通过竞争来培养自己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
有组织的体育运动也有不利的方面
父母过度参与或干涉会逐渐影响孩子的参与程度,特别是当大人鼓励不健康的竞争以及为使孩子有好的表现而施加过多的压力的时候。无论孩子的运动天赋高低,父母都应鼓励其积极参加运动。父母和教练能够为儿童提供自信心和运动技能方面的支持,但他们的过度参与和关注也会削弱儿童内在的运动兴趣。
7.体育锻炼中应当掌握哪些基本卫生保健常识
高度近视者的运动禁忌
高度近视者的眼内液较少,当眼部受到撞击时,眼内液震动,视网膜会受到影响而脱离眼球内壁。患高度近视的学生,不应参加对抗性强的运动,如足球、拳击、篮球、冰球,以及跳水等面部易受冲撞的运动,避免视网膜脱离;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一些静态运动,如打太极拳、下棋、投掷等。
忌借运动出汗治疗感冒
感冒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出汗既杀不死细菌也清除不了病毒,反而会加重病情。感冒后仍坚持体育锻炼,呼吸势必加速;体内产热速度加倍增快、代谢旺盛,势必造成体温过高,进而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中枢神经过度兴奋,氧气和营养过度消耗,不仅会加重心肺负担,也会削弱病人的抵抗力。当感冒为细菌引起时,由于致病细菌大多为一种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肺炎双球菌,全身症状较重时,如不及时休息和治疗,就有可能使局限于上呼吸道的病毒与细菌轻易地通过防御“关卡”而进入下呼吸道,除了可继发鼻窦炎、支气管炎外,还会导致严重的气管炎甚至肺炎,甚至有可能引起风湿病、肾炎等,少数可继发病毒性心肌炎。因此,感冒时不宜参加体育锻炼,而应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注意多休息,不宜带病运动或劳动,待感冒痊愈后休息几天再参加活动为好。
剧烈运动后忌立即饮水
大运动量活动时,胃肠道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供应暂时减少,大部分血液流到肌肉中去了。此时大量饮水,胃肠吸收能力减退,水分就积聚在胃肠道,使人感到沉重闷胀,还会妨碍膈肌的活动,从而影响呼吸。大运动量的活动结束后,心脏的负担减轻了,正需要休息,这时候若大量饮水,部分水吸收进入血液,使循环血量增加,将会对心脏造成较大的压力。汗水里含有的盐分在出汗时损失了许多,如果大量饮水而不补充盐分,那么水分经胃肠道吸收以后,一部分又很快地变成了汗液继续排出体外,加重盐分的流失。因此,运动后只要漱漱口,使口腔黏膜润湿一下,口渴的感觉便会很快减轻,然后稍喝点淡盐水,休息片刻,再适当地多饮一些水就可以了。
运动后忌吃冷饮
运动使身体出汗,身体缺水时需要补充水分,有些人为了痛快便大量食用冷饮,认为这样解渴。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有伤身体。人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使胃肠道表面的温度急剧上升,有时可高达40℃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为了一时痛快而大量食用冷饮,胃肠道血管便会在强冷的刺激下收缩,减少腺体分泌量,导致消化不良,有时可能引起胃肠痉挛、腹痛,严重者可能形成溃疡、胆囊炎等疾病。运动时产生巨大的热量使口腔温度也达39℃,牙周、咽部组织处于充血状态,冷饮刺激可能会造成局部机能紊乱,形成牙酸、牙痛,或导致口腔疾病。所以,运动后应忌食冷饮,宜选用温饮,这样才既解渴又有利于身体健康。
忌饭后与课间做剧烈运动
青少年儿童好动,上学时往往功课比较紧,缺少活动机会,于是,有的孩子利用饭后时间运动。如果一放下饭碗就去参加剧烈运动,易引发阑尾炎和消化不良等胃肠病。因为,饭后胃肠里充满食物,由于重力的影响,运动时震动较大,可能把联系胃肠的系膜拉紧,甚至扭断、坏死,从而造成损伤。经常锻炼的孩子,在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后可以开始运动;不经常锻炼的孩子休息时间应当更长一些。课间休息时也不宜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后往往会出汗并使心跳加快,不容易很快平静下来,对孩子学习不利。
忌经常做倒悬运动
由于青少年儿童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尚未发育成熟,生理机能较弱,故不宜进行用力过大的、憋气的、长时间静力性的运动,而倒悬运动正是一种静力性的、憋气的运动。这种运动会使孩子很快疲劳,心脏负担过重,对骨骼的生长发育也有不利影响。所以,青少年儿童切忌常做倒悬运动。
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重复锻炼之间的合理休整是提高锻炼效果的有效方法。每次运动时间以多长为宜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一般健身运动每次以半小时为佳。
三、要运动,也要休息
1.孩子为什么会疲劳
疲劳又称疲乏,是主观上一种身体疲倦无力的不适感觉。疲劳不是特异症状,很多原因都可引起疲劳,一般疾病初起的首发症状就是感到疲劳。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快速成长发育和学习压力不断增加的时期,当孩子抱怨感到疲劳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孩子连续一周都觉得劳累,家长就要考虑带孩子去看看医生了。引起青少年疲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不足
早上起得早、中午在校无法好好午休、晚上熬夜做作业的现象是中学生的家常便饭。学习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周末还要参加补习班、课外学习,老师们也总是在周末布置较多的作业以免孩子玩耍过多。日复一日,即使精力充沛的孩子也会感觉疲惫。睡眠过少会对青少年的精神集中和健康起到负面作用,每天应该保证孩子有8~10小时的睡眠时间。
学习、心理压力所致
父母的期待、老师的希望、同学的目光,在竞争激烈的升学问题面前孩子们的压力可想而知。许多孩子出现了抑郁和焦虑的情况,影响睡眠质量,这也是引起疲劳的重要原因。当身心压力、忧虑烦躁笼罩着孩子们,使他们无法身心放松和彻底休息,而他们又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抵御时,他们将被这种难以摆脱的疲劳所困扰。
贫血
贫血会使血红蛋白偏低。血红蛋白负责将肺部吸进来的氧气输往全身各个部位,当身体组织供氧不足时人就会觉得疲劳。少女月经的周期性失血会导致铁缺乏使贫血风险增加,缺乏铁、叶酸或者维生素B12也会引起贫血。如果孩子常觉得乏累并且浑身没劲、手脚发冷、晕眩,就要考虑他是否患上了贫血。患贫血的孩子最好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菠菜、红肉、肝脏、贝类、豆类和丰富的谷物,这些都会对治疗贫血有所裨益。贫血治好了,疲劳症状在一个月以内就会消失。
心脏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是分隔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一对瓣膜,如在每次心搏后瓣膜不能很好地关闭,少量的血液就会回流并产生杂音使血容量降低,供应细胞的营养和氧不断减少,使人感到疲劳。严重的心脏疾病会导致致命危险,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疾病可以减轻疲劳感。
食物过敏
食物能提供能量,但如果身体对食物过敏,人就会整日睡眼惺忪。疲劳是食物过敏的早期症状,要让孩子少吃或不吃那些易导致过敏的食物。
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后不一定出现烧灼感或尿急,却会产生疲劳感。多数情况下泌尿系统感染是由尿道中的细菌引起的,通过口服抗菌药治疗,疲劳感一周内就会消失。
2.孩子运动后应喝牛奶
由于水分和能量大量消耗、蛋白质大量分解、电解质丢失等多种原因,孩子在运动后会出现身体疲劳,因此,要特别注意运动后的恢复。及时、合理的水分和营养补充是实现运动恢复的有效手段之一。水分和营养及时补充不仅可以减轻疲劳的程度,而且可以促进疲劳快速消除,从而恢复体能、达到运动健身的效果。而在人体运动后待补充的物质中,除了水、糖和电解质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补充也尤为重要。
水和运动饮料维持体液平衡的功效在1小时左右,而牛奶可持续4小时。牛奶中还含有一定的糖、蛋白质和脂肪,这些物质代谢较慢,可以使水分在体内停留更长时间。与运动饮料相比,牛奶能更有效地防止大运动量的孩子脱水。牛奶比运动饮料或水都要好,因为它能够提供优质的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和电解质。
牛奶中的乳清蛋白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其氨基酸组成模式与骨骼肌中的氨基酸组成模式几乎完全一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另外,乳清蛋白也是最丰富的天然支链氨基酸的来源。支链氨基酸有助于缓解运动疲劳,减少肌肉损伤,促进肌肉合成和缓解运动后的疼痛。乳清蛋白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高,有助于肌肉生长并可降低机体脂肪的含量。
3.如何安排初中生运动期间的饮食
青春期孩子活动量大,尤其是初中生,经常在校内校外参加各种运动会或体育比赛。学生在比赛或运动期间通常会高度兴奋或精神高度集中,致使消化功能减弱。运动期间的合理营养和饮食有助于增强训练效果,促进成绩的提高,并使赛后的体力迅速恢复。运动期间,以供给合适的高糖饮食为宜,因为糖有较易消化吸收、代谢后产热能快、副作用小、代谢产物简单等优点。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早晨锻炼不宜空腹进行 可在运动前进食少量牛奶及麦片等,防止引起低血糖反应。午餐和晚餐应摄取丰富的营养,蛋白质(鸡肉、鸡蛋等)、主食(米饭、面食)、蔬菜、水果都应有。晚餐的同类营养素尽量与午餐有所区别。夜宵可以吃些水果、牛奶,既容易消化又有助于睡眠。
比赛上场前最后一餐应当提供吸收迅速和高热量的食品 食品的体积和重量要小,要求低脂肪、高糖、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最好是平时爱吃的食物。赛前不宜吃得过饱,过饱时不仅胃不舒服,还可使横膈上升,对呼吸、心跳都有影响,于比赛不利;一般以吃七八分饱为宜,并且应安排在比赛前2.5小时用餐。
饮食中若经常有较充足的水果和蔬菜,一般就不需要另外补充维生素 只有在体内维生素不足时,才需要补充。在重大比赛时,可采用预防性补充维生素的方法。维生素C可直接参加体内反应,故赛前一次大量服用即可发挥其生理作用。维生素A及维生素B需在体内经过磷酸化等转变过程才能发挥作用,需要提前10天左右补充。比赛期间的维生素每天需要量为:维生素C 200毫克、维生素B15毫克、维生素B22.5毫克、胡萝卜素2毫克。补充维生素时,应先估计饮食中的维生素含量,然后再补足其不足量,不必过多。
耐力运动项目在赛前服糖,不但可节省肌糖原的消耗并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还可改善耐久力,延迟疲劳的发生或减轻疲劳程度,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一般运动时间少于40分钟者,赛前服糖的意义不大。赛前已进行糖原充填时,也不必赛前补糖。试验表明,赛前服糖的时间,宜安排在2.5小时以前或运动前的5~10分钟。为了预防大量服糖后引起胰岛素分泌,应避免在赛前30~120分钟时间内服糖。赛前的补糖量不宜过多,因为大量糖进入胃后,有一定的渗透吸水作用,影响胃的排空。例如服糖量(葡萄糖或蔗糖)达到2克/千克体重时,部分运动员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恶心或头晕等不良反应。但如果采用等渗的糖溶液并在运动中间段补给或者采用20%低聚糖溶液补充,则可以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长时间耐力运动项目的比赛中,赛前饮水或喝茶可防止脱水 脱水发生后,不但会使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还会影响体温调节。赛前2~3天内,应使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可在赛前1~2小时饮水300~500毫升;淡茶、糖水、各种不含兴奋剂的速溶冲剂等,均可作为比赛前、比赛中的饮料。
4.食物多样化,做到平衡膳食
运动与营养都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运动可以增强机体活动的功能、保持身体的活力,营养与运动的科学配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健康水平。运动后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会大量分解,产生较多的酸,所以会感到腰酸背痛、特别疲劳,这个时候就要补充碱性食品来调整体内血液环境的平衡。
食品的酸碱性和味道酸不酸无关,而和化学性质有关,比如柑橘、梅、杏等水果是酸的,但它们却是典型的碱性食品。许多人在运动后为了尽快解除疲劳,就会买些鸡、鱼、肉、蛋等大吃一顿,以为这样可补充营养、满足身体需要,其实,此时食用这些食品不但不利于解除疲劳,反而对身体有不良影响。因为在剧烈的体育锻炼之后,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会大量分解而产生较多的酸,使人感到腰腿或全身肌肉酸痛,并且使人感到疲劳倦怠。而这些食物属酸性,在这种情况下吃酸性的食物,势必增加血液中的酸度,从而更会加重人体肌肉的酸痛程度,使疲劳无法及时消除。
最适宜于在劳动和锻炼之后吃的食物莫过于豆腐、豆腐干和各种豆制品了,另外还有新鲜水果、瓜类及各种蔬菜,这些都是很好的碱性食品。蔬菜大多属于碱性食物,它能把吃的肉、乳、蛋和粮谷食物产生的酸中和,有利于健康。海带被称为“碱性食物之冠”。此外,将芝麻与黄豆炒熟,加生姜丝和少许盐,用开水冲泡着吃,既可止渴又可充饥。芝麻、黄豆、生姜都是很好的碱性食品,吃了以后对降低血液中的酸度和消除疲劳同样是很有益处的。在动物性食品中,只有奶类和动物血属碱性食品,其他都属酸性食品。
5.合理补充水分
水是生命之源。做完剧烈的运动之后,出汗是必然的结果,这个时候身体正处于水分失衡状态,应该合理补充水分。
运动的流汗量主要和运动环境及运动强度有关,运动强度越高、运动环境的空气流动性越差,流失的汗也就越多。以1小时的有氧舞蹈、中低强度的慢跑为例,通常在运动后流失500毫升左右的汗,如果是在烈日下打篮球或是运动强度更高,流失的水分则可能将近1000毫升。运动后身体流失大量水分时,血液中盐的浓度就会随之升高并增加心血管运作的负担,因此,如果不适时补充水分便会连带影响到心血管功能。
补充水分应该分为前、中、后三阶段。运动前补充300~500毫升的水,运动中每10~15分钟间断补充100~150毫升的水,运动后尽量补充。由于水分从摄取到进入肠胃被人体吸收需要20~30分钟的时间,因此一次喝下大量的水反而会使饮用的水集中在胃里而不能真正达到补充水分的目的。在运动前补充超过负荷量的水,有可能使胃部的重量增加,并产生饱胀感进而影响运动时的表现。
因为运动会使人体流失如钠、钾之类的电解质,使得人体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下,这时候饮用补充的水分常常会直接排出体外而不能供身体运用。由于电解质流失,人体内的压力不平衡,这时候除了需要补充水分,还需要补充适当的电解质,以帮助体内的压力回复到平衡的状态,使摄取的水分被保留在体内供人体运用。
6.合理安排运动和就餐时间
运动和吃饭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休息
运动时体内的血液重新分配,胃肠道的血液会相对减少。运动越剧烈、持续时间越长,消化器官的活动就越需要时间来进行恢复。在运动后至少休息30分钟再进食较为科学。
饭前饭后不是运动的时机
运动和吃饭时间的掌握是很重要的,对人体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时间长了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如果饭后马上进行剧烈运动,胃中还存有许多食物,会使正在参与胃肠部消化的血液又重新分配,流向肌肉和骨骼,从而会影响胃肠的消化和吸收;饭后即刻参加剧烈运动还会因为胃肠的震动和肠系膜的牵扯而引起腹痛、恶心或呕吐等不适感,这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最好在饭后休息1小时再进行运动。
7.了解青少年的睡眠需求
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为什么需要睡觉”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每个人都知道,睡眠对于人的意义甚至比吃饭、喝水还重要。有些孩子每天总是显得很疲惫的样子,很多都是因为睡眠不足引起的。睡眠对孩子非常重要。关于睡眠的问题家长一定要重视。
大多数成年人大概需要8小时睡眠,但是这个数字对快速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是不够的。对初中生来说,保证长时间的睡眠是很正常的。睡眠是大脑暂时性的休息过程,是一种保护性抑制,对消除大脑疲劳、保护大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都有很大好处。更为重要的是,睡眠与促进身材增高的生长激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人体的生长激素大多在夜间11点到凌晨2点这个阶段生成。
生长激素为脑垂体前叶分泌的生理活性物质,能直接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促进组织中蛋白质的合成,增加细胞的体积和数量,促进机体生长。它还能促进长骨的骺软骨细胞增生,加速骨与软骨的生长,使人体逐渐增高。对那些身体正在迅速发育的青少年来说,睡眠是非常重要的。
在青春期发育之前,身高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平均增长约5厘米,而在青春期,男孩每年增长7~9厘米,最多可达12厘米,这和婴儿期孩子的身高增长速度差不多。我们会让蹒跚学步的孩子一天小睡几次,因为我们都知道成长中的儿童需要睡眠休息。同样,我们对青少年也要强调这一点,但是他们实际上很少小睡,而且很可能在晚上都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没有人能就青春期睡眠究竟需要多少个小时提供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最少要保证成年人一般需要的8小时睡眠。由于青春期还要生长发育,青少年们的睡眠时间应该更长一些。
睡眠不仅要看时间长短,还应注意质量。青春期的孩子熬夜、睡前吃食物、睡过软的床,均会影响睡眠质量。
男孩和女孩的睡眠时间是会有一点差异的,男孩所需的睡眠时间似乎更长一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长发育比女孩快。男孩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热量远远超过了女孩,而且男孩的身高增长值几乎是女孩的两倍。在大部分女孩的青春发育已经结束时,男孩的身体和大脑仍然在迅速地成长。所以,男孩需要更长的睡眠时间。
8.睡眠的质量要求
有研究表明,如果人在夜间睡眠时没有经历几个正常阶段的话,第二天醒来就会觉得全身疲乏,人体免疫系统会暂时处于不良状态,白细胞量会降低,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经常缺乏睡眠会使人的健康受到损害。所以,父母要监督孩子好好睡觉,保持充足、正常的睡眠。
睡眠的四个阶段
经研究,人的睡眠是由四个独立的阶段构成的:入睡—浅睡—深睡—延续深睡。在一个正常的睡眠周期,人们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是有节奏的。在深睡阶段,血压降低、心跳和呼吸都比较缓慢。如果这四个阶段睡眠都正常,那么我们从这样好的睡眠中醒来时就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会精神焕发。如果睡眠过程受到了干扰,第二天人就会觉得很疲惫。
睡眠的两种状态
人的睡眠还可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睡眠状态: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和无眼球快速运动睡眠。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和无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存在许多差别。在眼球快速运动睡眠中,大脑相当活跃,有许多电波活动。如果没有足够的眼球快速运动睡眠,第二天我们的身体就不能很好地运转,学习和记忆能力也将受到影响。而在无眼球快速运动睡眠的过程中,大脑很安静,但是许多重要的身体运作仍然在进行之中,比如身体在释放成长发育荷尔蒙、泌乳刺激素,而睾丸或者卵巢也在释放荷尔蒙。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和无眼球快速运动睡眠的模式不尽相同,青少年需要的无眼球快速运动睡眠要比成年人多。
四、抓住长高的关键时期
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健康问题,父母最关心的是其身高的问题,总是担心孩子以后长不高。在医院里常常看到父母很着急地问大夫:“我的孩子在学校总是坐第一排,生长的速度没有同班的同学快,以后会长得高吗?”“多吃点什么能帮助长高啊?”甚至有的家长到处寻找增高偏方,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高一些。有一部分人认为人的身高是遗传起决定作用,营养和运动对身高没有多大的帮助。那么一个人能长多高,是遗传占全部的因素还是后天的努力也有帮助?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怎么做才能长得高?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话题。
1.决定儿童身高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的身高增长主要受先天遗传、疾病、营养、运动、季节、睡眠、环境等因素影响,其中先天遗传因素为决定性的因素,但如果在后天各因素上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补救孩子身高上的先天不足。
遗传因素
影响孩子身高的最主要因素是遗传。父母身高对孩子身高的遗传比例高达80%,父母的影响各占一半。所以如果父母个子都不高,一般来说孩子都不会太高。
偶尔也会有特例,父亲身高160多厘米,母亲身高150多厘米,但是他们的儿子身高超过了180厘米,大家都议论这一定是基因变异了。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专家指出:人的身高并不绝对由单一的因素来决定,大部分人体内会同时存在高和矮两种基因,孩子的高矮最后还是取决于哪种基因起了作用,即显性遗传。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一对父母生了几个孩子,他们的高矮会有很大差距,有的家里几个同性别的孩子之间的身高会相差十多厘米。
但是父母和孩子身高差距很大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大部分孩子发育成熟后的体型和父母很相似。身材较矮的父母也不要着急,虽然遗传很重要,但是后天营养、运动对孩子的身高还是会有帮助和影响的。
关键期因素
1~3岁和青春期是孩子长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女孩在11~13岁、男孩在13~15岁,这个时期是孩子身高增长最快的时期。而一年当中在不同季节,孩子身高的增长速度也不同:孩子在5月份长得最快,平均身高增长0.73厘米;在10月份则长得最慢,平均只长高0.33厘米。人体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功能生长速度加快,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为了使孩子在长高的关键时期获得最好的发育,家长应注意孩子在生长快速期的营养和运动等问题。
●营养因素
应注重营养补充,特别是在快速生长期孩子的营养一定要充足。
营养是青少年体格生长的关键。孩子的身高取决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其中下肢长骨的增长与身高最为密切。只有长骨中骺软骨细胞不断生长,人体才会长高。钙、磷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所以要多补充牛奶、虾皮、豆制品、排骨、骨头汤、海带、紫菜等含钙、磷丰富的食物。要想孩子长高,还应该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面粉、小麦胚芽、豆类、虾、螃蟹、贝类、海藻、牛肉、鸡肉、肝脏、猪腿肉、蛋、牛奶、乳酪及深色蔬菜等。另外,要到户外多晒太阳,增加紫外线照射的机会,以利于体内合成维生素D,促使胃肠对钙、磷的吸收,从而保证骨骼的健康成长。注意:给孩子的食物不能放过多的糖和盐,因为过多的糖和盐会阻碍身高的增长。
●运动锻炼因素
运动是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不运动,一部分营养只能转变为脂肪,使身体横向发展。下肢长骨的生长决定了青少年的身高,运动可以显著刺激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运动本身并不能使遗传预定的身高增加,但是运动可以促进遗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家长身高180厘米,孩子由于营养不良、运动不足只长到170厘米,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是经常能看到的,所以要特别重视营养和运动因素在长高中的作用。
●睡眠因素
人的生长除了受遗传、营养、运动的影响外,还受睡眠的影响。睡眠是使人体长高的“营养素”,因为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最多。青春期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在晚上深度睡眠时分泌最多,晚上11点后是分泌生长激素的高峰时间,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达到最高峰。如果孩子睡眠受到干扰,睡眠时间不足的话,生长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身高的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所以为了孩子的长高,应尽量让他在晚上11点前休息。孩子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才有利于身体长高。
其他因素
心脏、肾脏、肺、肝等部位的疾病以及骨骼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染色体异常等均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身高增长快慢各不同
父母对孩子的身高问题不用太焦虑。女孩从9岁开始猛长,12岁到达高峰,平均每年长7~8厘米,少的每年长2~3厘米,多的甚至每年能长11~12厘米。男孩比女孩一般晚长两年左右。当然有个别孩子在还没到快速生长的年龄时却突然蹿个儿(所谓早长),也有个别孩子在整个青春期生长都比较缓慢,然后到青春期末突然快速长高(所谓晚长)。这种个体上的差异属于发育早和发育晚两种不同情况。发育早的孩子,将来可能不会长得太高;发育晚的,以后可能会长得很高。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孩子长得高矮也需要参考父母的身高及其遗传因素,建议家长到医院检测一下孩子的骨龄是否属于正常范围。
如果出现孩子长高时间过早、有性早熟的情况,应该听大夫的建议制定治疗方案,让孩子放慢发育速度,否则孩子的最终身高不会很理想。如果出现孩子在青春期增长缓慢的情况,父母也应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让医生找出孩子生长迟缓的原因,根据原因制定治疗方案。
2.从骨龄看生长速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长高,主要表现在下肢骨和脊椎骨的生长。下肢骨由股骨和胫骨的生长板生长而成。生长板位于骨头两端,受到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刺激,会不断增生软骨,新生的软骨经钙化后形成硬骨,骨头因而变长、变宽。孩子从出生到1岁是人生中第一个生长高峰,1岁以后生长的速度就没有这么快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即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时,在性荷尔蒙和生长激素的作用下,其身高、体重又开始快速增长了。
孩子长得高或矮还需要配合骨龄(骨骼生长发育的年龄)来评估,不能只是看年龄。有些孩子早熟,骨龄比实际年龄大,刚开始会显得比同年龄孩子高,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这个孩子成年后会很高。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身高能长到什么时候需要看骨骺的闭合情况:骨骺如果闭合了,表示骨骼已经发育成熟了,骨头不会再增长了,身高也就不会再增长了。
3.运动,帮助孩子长高
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孩子长高呢?一般来说,人的身高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等也能够影响孩子的身高。特别是适当的运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孩子长高。人的总高度、躯干及四肢的长短由管状骨(如股骨、胫骨、前肩骨等)的长度决定,管状骨的生长位置在两端的骨骺处。如果在青春期发育结束前让孩子进行专门的训练以促进骨骺的生长进程,那么人身体的总高度就会有明显的增加。
最能让孩子长高的主要是两类运动:纵向运动和伸张运动。
纵向运动指的是诸如摸高、跳绳、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跑步等上下跳跃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撞击和挤压可以刺激在大腿骨下端和小腿骨上端的骨骺板。当骨骺板受到刺激时,会加速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
伸张运动主要是游泳。游泳时因为人始终处于水平或是接近水平的状态,使得双腿关节压力几乎为零,再加上游泳运动中双腿几乎一刻不停地一直做蹬踹运动,相当于一直有一种力量在拉伸着腿部关节,这一系列因素可以促使人体骨骼不断生长发育,甚至大大延缓了骨骺的闭合,从而达到运动助长的目的。在孩子生长高峰期最好避免做不利于长高的运动,如负重运动、举重、举哑铃、摔跤、长距离跑步等。
4.营养,帮助孩子长高
充足而均衡的营养是孩子后天长高的极关键因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是孩子发育和长高不可缺少的四类营养素。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是构成骨细胞的最重要材料,在营养素中占据首要地位 对于正在长身体和想要长高的孩子来说,应选择优质蛋白质食物如瘦肉、鱼类、动物肝脏、牛奶、豆类制品、鸡蛋等,且每餐应保证有两种以上的蛋白质食物。
钙、磷、镁等矿物质是构成骨骼架构的最基础元素,因此充足且适当的矿物质的补充对孩子骨骼的拉长非常重要 钙质则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可以促进生长并增加骨头密度。含钙丰富的牛奶、鱼类、虾皮等是孩子饮食的首选,每天喝两杯牛奶是累积骨本的好方法。另外,一些重要的微量元素的作用也不可以忽略,如铁、锌、磷、碘、锰、硒等元素可以从各个成长环节调节孩子生长发育的速度。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食物有牛羊肉、动物内脏、海产类、坚果类、紫菜、海苔、菠菜等。
孩子身高的发展是生长发育中重要的指标之一,这一时期充足的脂肪酸摄入是必要的 父母应为孩子科学地选择天然的含必需脂肪酸高的食品,如鱼类、鸡蛋类、乳制品、核桃、玉米、芝麻等;不建议过多食用单纯含高油脂的食品,如奶油、牛油等。
维生素对孩子的长高和成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维持生命的要素”就是这个道理 新鲜的水果蔬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柑橘类水果、胡萝卜、菠菜中维生素的含量尤其丰富。维生素A、B、C等对孩子的生长有重要作用,维生素D能促进钙元素吸收,是使骨头强健的营养素。除了可以从牛奶和鲑鱼、鲔鱼等鱼类中获得维生素D外,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人体便可以自行制造维生素D。
此外,能帮助孩子长高的食品还有小米、荞麦、油菜、青椒、韭菜、芹菜、番茄、鹌鹑蛋、毛豆、扁豆、蚕豆、南瓜子、花生、草莓、柿子、葡萄、淡红小虾、鳝鱼、蜂蜜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食物,并要避免过量摄入会影响钙吸收的盐和味精。
5.“补钙”是否有助于长高
许多家长为了使孩子长得高,会选择为孩子大量补钙;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从食物中就可以获得充足的钙,不需要另外补充。如何才能正确科学地补钙呢?
其实,缺钙只是一个民间说法,真正的名字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缺钙这个说法把人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钙上,而忽视了背后帮助钙吸收的维生素D。单纯补钙人体很难吸收,只有在维生素D的帮助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孩子补钙,应该将重心放在补充维生素D上。
青春期适量地给孩子补充些钙质是有益的,但钙的补充绝不是越多越好,也有量的限制。青春期的孩子每天的钙需求量是1000~1200毫克。盲目补钙对铁和锌的吸收会有影响,因为各种营养素是会相互干扰的。补钙过多不仅易造成肾脏的负担,形成尿结石,引起心脏疾病,还会使孩子的骨骺过早闭合,导致孩子过早地停止生长,影响长高。如果孩子不缺钙,千万不可以乱补钙,乱补无异于“拔苗助长”,最终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药补不如食补,平日应注意从膳食中吸收钙质,让孩子每天进行两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可促进身体合成维生素D,这样会有助于提高身体对钙的吸收率,满足孩子对钙的需要量。
6.哪些饮食因素不利于孩子长高
盐的摄入量越多,钙的吸收也就越差
矮小的孩子每隔半年应到正规医院去化验一次微量元素,若发现血钠值高于同龄孩子正常值则应注意饮食清淡、多喝开水、及早防治营养不良等疾病。孩子血中钠浓度越高,就越不利于长高。因为孩子对钠的吸收率比成人高,即使血液中的钠浓度属于正常,也会随着钠的累积程度不同,对神经系统和肾脏等产生不同影响。同时,钠浓度的上升会影响钙的新陈代谢,使身体发育迟缓、个子矮小。
挑食和偏食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非常不利
由于每种营养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每种食物中都有它独特的营养成分,所以只有保证食物的多样化才能使各种营养成分起到互补作用。偏爱某种食物或放弃某种食物最终都会造成严重的营养失衡,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育。
不吃早餐会影响长高
不吃早餐或吃得过少及早餐质量不好将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长高。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较快,常常肌肉骨骼一起长,特别需要足够的蛋白质、钙、维生素C等营养素,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促进增高。不吃早餐会导致孩子体内发生“能源短缺”,为了应付学习和活动的能量消耗,就不得不动用体内贮备的能源物质,包括蛋白质。长此下去,体内蛋白质缺乏,自然就影响身高增长。
多吃糖会影响孩子长高
糖吃得过多,不但会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积,还会降低食欲、扰乱消化系统、导致孩子对其他食物摄入量减少而营养不足,孩子自然就不能长高。另外,糖吃得过多,还会影响钙质代谢。正常的机体是呈现弱碱性的,糖可使体内变成弱酸性,要恢复正常状态,就要消耗一部分的钙,钙元素相对不足就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
过量饮用碳酸饮料会使钙、磷比例失调
碳酸饮料中基本上没有什么营养物质,长期喝还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缺失。可乐型饮料中磷含量过高,过量饮用会导致体内钙、磷比例失调,造成发育迟缓。
7.推荐几个促长高的食谱
五彩虾仁
取剥壳的鲜虾仁,洗净沥干再用盐、蛋清、淀粉上浆后腌一会儿;将虾仁放入温油中略微翻炒备用;胡萝卜用开水煮熟后,切成小丁备用;香菇洗净后切成小丁,再与适量豌豆、粟米粒一起放入开水锅中煮一会儿备用;炒锅中放入少许油,加适量的汤水,加入少许盐、黄酒,再倒入半熟的虾仁、胡萝卜丁、香菇丁、豌豆、粟米粒,烧开,用淀粉加水勾芡即可。
虾仁富含蛋白质和钙、镁、钾、磷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A。这道菜色泽鲜艳,营养丰富,孩子一看就会喜欢。
虾皮豆腐汤
豆腐、黑木耳切成小块,蒜苗切段,切好葱花、姜末,虾皮洗净后泡发。油锅内煸香葱花后加水,放入虾皮、黑木耳、姜末及料酒,烧开后再放入豆腐、蒜苗。
豆腐中蛋白质含量丰富,虾皮可以充分补钙,这道菜营养价值较高,宜经常食用。
芹菜虾皮炒鸡蛋
芹菜洗净切末,虾皮洗净后泡发沥干;鸡蛋3个,将蛋破壳搅打均匀并加入芹菜末、虾皮拌匀。锅中加油烧至八成热,将食物全部倒入锅中,翻炒,加入葱花、姜末、盐调味炒熟即可。
燕麦黑芝麻粥
燕麦用水泡开备用,将大米和黑芝麻煮成粥,出锅前放入燕麦,再煮5分钟,放入适量白糖拌匀即可。
土豆烧牛肉
将牛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用沸水烫过,再放入煮锅内,加适量清水、葱段、姜片、料酒,煮沸后改微火焖烂,捞出。将土豆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块,用七成热的油炸至淡黄色捞出。将植物油放入锅内,待烧热后烹入料酒、酱油、精盐、牛肉汤适量,沸后投入土豆块及煮好的牛肉块,再沸时转小火慢烧15分钟,改大火收汁,调入味精,用湿淀粉勾芡,淋入香油少许,即可出锅装盘食用。
核桃鸡丁
将鸡脯肉切成1.5厘米见方的丁,用精盐、料酒、蛋清抓匀(上浆);清汤、精盐、味精、水淀粉调制成汁。锅置火上,放入植物油,烧至五成热时,将鸡丁入油中划熟,捞出,控净油;核桃仁用温水泡,剥去外皮。炒锅加油少许,下葱段、蒜片爆香,烹入料酒,加入鸡丁、青豆、核桃仁煸炒,倒入调好的汁,迅速颠翻均匀,出锅装盘即可食用。
8.不安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孩子长高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高大些。孩子的身高除受遗传、营养、运动等因素影响外,还需要“精神营养”。在人的大脑下面有一个内分泌腺,叫脑垂体,它的前叶能分泌一种生长素,促进骨骼和软骨的生长。如果孩子生活在不安的环境中,得不到亲人的抚爱,脑垂体就会抑制生长素的分泌,虽然孩子食欲旺盛,但身体营养状态却不好,发育也较差。一旦改善了生活环境,脑垂体分泌生长素恢复正常状态,孩子的身高和体重就很快可以追上同龄人,形成特有的“成长追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