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材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并相应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在生产能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每年接近200亿美元。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估算了防止干旱土地退化工作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未来20年总共约损失5200亿美元。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全球土地退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23亿美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如果在下一个20年里,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损失总共将高达8500亿美元。从各大洲损失比较来看,亚洲损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澳洲、南美洲、欧洲。从土地类型来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积最大,损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浇地受损失情况大致相同。从1980年和1990年所做估算的比较来看,由于世界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进展甚微,在1978-1991年间,全世界的直接损失约为3000亿~6000亿美元,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区以外的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3.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基本途径和战略
荒漠化是各国很早就关注的一个环境问题。1977年,联合国召开了防止荒漠化会议,制定和实施了防止荒漠化的行动计划。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采取行动的一个优先领域。1994年6月,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我国已于1996年加入了这一公约。
防治荒漠化的主要途径是建立以当地农牧民为主体的综合防治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1)制定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一体化的政策,把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2)逐步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体系,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增强农牧民保护土地的经济动力;(3)合理管理和使用水资源,控制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和盲目灌溉,建立流域管理体系和节水农业体系;(4)合理规划和使用耕地和草地,营造防护林和薪材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侵蚀;(5)改变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的状况,限制载畜量,退耕还牧,有效改善退化的土地。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成功防治荒漠化的关键是把各项防治措施同农牧民摆脱贫困有效地结合起来,规划好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
2.4.7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全球淡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对陆地水域与海洋也施加了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淡水短缺、水生资源破坏和陆地水域与海洋污染已成为国际社会当前所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
1.淡水资源危机
水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物质之一,总体积为1.41×109km3。这些水如果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地球水深将近3km,其中只有2%是淡水,而淡水的87%又被封冻在两极及高山的冰层和冰川中,难以利用。便于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21000km3左右。这些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加上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使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1)淡水资源短缺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导致了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人类提取的淡水资源量增加了35倍,1970年达到了3500km3。20世纪的后半叶,淡水提取量每年增加4%~8%,其中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占了增长的主要部分,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绿色革命”期间,灌溉用水翻了一番。
根据国际经验,每人每年1000m3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是一个基本指标,低于这个指标的国家可能会遭受阻碍发展和损害健康的长期性水荒。目前,世界上有20个左右的国家已低于这一指标,大部分位于西亚和非洲。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生活在缺水国家的人口将从1990年的1.32亿增加到2025年的6.53亿(按照低人口增长预测)和9.04亿(按照高人口增长预测)之间。预测到2050年,生活在缺水国家中的人口将增加到10.6亿~24.3亿,约占全球预测人口的13%~20%。
这尚不包括中国西北部、印度西部和南部、巴基斯坦和墨西哥的大部分地区、美国和南美西海岸这些干旱缺水的地区。因此,全世界实际上受水资源短缺影响的人口比上述预测数字更多一些。
与淡水资源短缺相对应的是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农业消耗了全球用水量的70%左右,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普遍比较低,许多灌溉系统60%以上的水在浇灌庄稼前就渗漏和蒸发掉了,还带来土壤的盐渍化。
(2)淡水污染
水污染有三个主要来源: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和含有农业污染物的地面径流。
另外,固体废物渗漏和大气污染物沉降也造成对水体的交叉污染。水体污染大大减少了淡水的可供量,加剧了淡水资源的短缺。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在属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发达国家,生活和工业污水一般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污染物泄漏和污染事故仍有发生,有时甚至造成严重危害,如1986年莱茵河化学品泄漏事故就造成了莱茵河水的长期污染。
但是至今,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地面径流污染和大气污染物的沉降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在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工业化国家,包括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及其他工业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生活、工业和农业污染都相当严重,尤其是工业污染非常突出,这使为数不少的工业城市成为环境污染重灾区。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长,大多数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化肥和农药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不合理使用,使农业的地表径流污染也发展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成为湖泊等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来源。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估计,由于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设施,全世界有10亿多人口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
(3)争夺淡水资源
随着对淡水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在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淡水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争夺淡水资源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不同功能用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显着。过去,农业部门是用水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灌溉用水往往优先保证。但是,随着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不断增长,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已经开始同农业争夺有限的水源。在美国西部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和城市较集中的地区,这种矛盾已日趋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