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常常抱怨道:“我家的孩子简直就是个破坏狂,什么东西到他手里立刻就变成废品,难道破坏东西能让他很高兴?真不知道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家长一
我儿子简直就是个破坏分子,刚给他买的玩具奥特曼,没两天就会发现已经被他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儿子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甚至他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总之,玩具到了儿子手里就没有“全尸”了。
家长二
老公出差回来给儿子新买回一辆玩具汽车。儿子爱不释手,着迷一样玩了起来。可不一会儿,儿子就把小汽车给弄坏了,小汽车被拆成了好几块,轮子也掉了。这可是花了好几百元钱买的,真让人心疼。可是我却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家长三
自从我家牛牛学会走路,这孩子简直就是一个“破坏专家”,每次给他买的新玩具都被他拆成一堆,可是拆掉了又装不起来,所以我们总是给他添置新玩具。牛牛总是不肯给这些可爱的玩具留“全尸”,买回来的新玩具,不超过3天,肯定是缺胳膊少腿,要么就是光秃秃的没了毛。所以到现在,他的玩具几乎都没有能玩的。
每个孩子仿佛都是“拆卸专家”,爸爸妈妈需要时刻迎接孩子的“破坏场面”,轻则是撕得乱七八糟的图画书,重则是摔得粉碎的贵重的收藏品、电器等。看着这样的场面,你可能会生气,也可能会一笑置之。但是爸爸妈妈可曾想过,孩子为什么要搞破坏呢?让我们来看看原因吧。
0~3岁的孩子对新鲜的、特殊的、神秘的事物,不会无动于衷。他总想去摸摸动动、拆拆看看、问这问那,越不让他拆他越要拆。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会观察到许多对他们来说非常奇妙的现象,继而产生了许多疑问,他们希望能尽快找出答案,为此,他们千方百计地拆开来看看。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也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有些孩子因为要求未被满足,就与大人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或者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而故意为之;还有一些被溺爱的孩子常常以此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的目的。
还有些孩子故意拆卸东西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对孩子来说,给予他关注和给他吃好穿好一样重要。如果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采取捣乱的方式来吸引注意。只要爸爸妈妈稍微留心,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孩子处在安静的状态时,成人经常不闻不问;而当孩子表现出顽皮或多动时,却会马上引起父母的注意。由此孩子发现:“喊了那么久他们都不理我,干脆搞破坏吧,这样他们就会来看我了!”
并且,爱模仿是孩子典型的心理特征,大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但孩子缺乏辨别性,他只会机械地跟着学,因此,就有可能产生破坏其他物品的不良后果。例如,看见妈妈化妆,就趁爸爸熟睡时,将爸爸也画成大花脸;看见爸爸组装家具,把自己的玩具也拆得七零八落。
孩子破坏物品虽然是令人惋惜的,但是家长如果因为孩子损坏物品,就对孩子大肆批评、怒斥,就会冷却孩子的好奇心,扑灭孩子的求知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合理引导。
1.为孩子买一些可拆卸的玩具或者拆给孩子看
家长可以购买一些专门用于拆装和组拼的玩具让孩子玩,这样即便是拆坏了,大人也不会心疼,而且还满足了孩子的探索欲望,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教育方式。而对于一些比较昂贵,或结构很复杂,且易损毁的东西,大人则可以亲自动手拆装给孩子看或者告诉孩子,并且要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随便乱拆会弄坏,只要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又通过观察了解了东西的内部结构,满足了好奇心,那么他就不会再随意乱拆玩具和物品了。
2.和孩子一起拆卸玩具
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到孩子的“破坏”行动中来,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啊?”积极引导、帮助孩子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满足,也提升了孩子对事物的认知。
3.给孩子的破坏行为制定规则
当孩子出现“破坏”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屏蔽一切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花瓶、暖瓶等易碎危险的物品要摆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锁好抽屉,给电源插座安防护装置……然后给孩子建立一个概念,哪些东西可以“破坏”,哪些不可以。如孩子把杯子摔碎后,要表情严肃地告诉孩子,“瓷宝宝”怕摔,不能玩;同时拿出一个塑料玩具告诉孩子,“塑料宝宝”不怕摔,可以随便玩。这样,孩子就逐渐明白了“破坏”游戏的规则。
4.引导孩子去思考
家长们在鼓励孩子搞“破坏”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向孩子发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还有在孩子玩皮球时,父母可以问孩子:“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
在问题提出后,孩子可能会充满疑问,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家长就可以把一个旧闹钟,或者孩子不爱玩的小皮球,和孩子一起拆开,带领孩子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5.对孩子耐心教育
如果孩子正在对一件玩具、一件东西进行破坏,这时候,父母可以把他叫到身边,把这件东西赋予生命,向孩子描述物体受到伤害时,会感到痛苦的,正如人的腿或者身体受伤会痛苦一样。如果孩子破坏东西的原因,是因为心里对某些事情生气。父母要告诉孩子即使发火,也不能拿东西出气,尤其不能故意破坏东西。如果破坏了别人的东西,还要教育孩子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想办法进行赔偿。
总之,孩子搞破坏正是他探索欲望的体现,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求。在正确理解孩子破坏行为的基础上,家长应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合理地引导孩子,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改掉爱破坏东西的坏习惯。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剥香蕉、吃香蕉。
训练目的:训练宝宝手指精细动作,鼓励宝宝自己动手。
操作过程:
1.准备好香蕉和纸篓,吃水果的时间到了,妈妈拿出香蕉来,告诉宝宝如果想吃香蕉就要自己剥皮。
2.妈妈应该鼓励宝宝尝试着自己动手剥开香蕉皮,剥开后妈妈要奖励宝宝。
3.请宝宝给妈妈剥香蕉吃,妈妈要表示感谢,亲亲宝宝的小手。妈妈要真吃,并表现出特别好吃的样子。
4.最后,妈妈要提醒宝宝把香蕉皮扔到纸篓里。
家长应该训练宝宝在游戏中掌握简单的生活技能,锻炼宝宝手指精细动作,体验自我服务的快乐。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会帮助宝宝成为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