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登成功学全集5:你靠什么吸引别人
48213000000007

第7章 我们靠什么吸引别人

如果对与你有关的人进行分析,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像一块磁石,吸引那些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某种亲和力的事物。

有些人能吸引一切令人愉快、招人喜欢的东西,而另一些人似乎天生只能招来一切不想要的东西,以至于到了让自己生厌的程度。有些人是一块快乐的磁石,被喜悦、欢乐和美好的事物包围,另一些人则是一块绝望、沮丧、悲观的磁石,只吸引一切忧郁、黑暗、乖僻和不健康的事物;有些人是一块幸运的磁石,左右逢源,想要什么大都如愿以偿,而另一些人吸引的可能只是不幸:一切似乎都不合他的意,他显得不合时宜,总与机遇擦肩而过,当他赶到时,机遇已经溜走,或者尚未来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在于这个人自己。物以类聚,任何东西都有吸引同类的力量。

亨利·沃德·比彻说,狗喜欢他,因为他的心中有许多狗。比彻能吸引“人最好的朋友”,因为他待人如待己。美丽的人、快乐的人、令人愉快的人都对他趋之若鹜,就像花儿向太阳那样自然。无论身边人制造的气氛多么阴暗、多么猛烈,他却总是带着一缕阳光。世间万物都不会自动感化,除非有外力感化它,而被感化的事物也只会打动同类者的心弦。

在别人心中唤起的情感,无论是愁情、感情还是我们激发的热情,都是体现我们自身脾气、性格和人性的科学“晴雨表”。在别人心中激起的感情,与我们思想上对他们的态度和对待方式相一致。

如果激起的是怀疑、猜忌、忌妒、垂涎,那么,我们自身肯定也有这些品质。

如果想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具有优秀个性的人,一个吸引合意的人和事来到身边的人,那么,就必须清除你的本性中一切令人嫌恶和反感的品质,同时再培养宽厚善良的品质,培养于人有益、鼓舞人心的品质。

我认识一位年轻人。他说,由于没有吸引力,无法吸引别人来到身边,因此他非常沮丧。他向我求教如何培养吸引人的品质。我指点他向有魅力者学习,注意分析这些人身上都有哪些令他羡慕的特征。

这位希望培养吸引力的年轻人怀有极大抱负,但其抱负却是很局限的那种。他勤奋好学,立志出人头地,立志最大限度地去索取、去占有,但丝毫也不想去奉献。他就像一块海绵,可以吸纳一切。不过,有魅力的人恰恰相反。他们会作出巨大奉献和牺牲。他们之所以散发出魅力,是因为浑身充满了构成个人魅力的人性美。如果分析某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人,我们便会发现,他有一种和善、友好的天性,在他看来,自己一点也不猥琐或狭隘,与此相反,他是个博大而无私的人。

自私自利、本性狭隘吝啬的人,特别是嫉妒心强、爱争风吃醋的人,永远也不会魅力四射。吸引人的品质是可爱的品质,上面讨论的那位年轻人除非培养这些品质,否则,他做不到使自己成为有吸引力的人。

“在每首旋律优美的乐曲中,爱是最重要的音符。”

要想有朋友,要想被人爱,就必须使自己成为一块吸引爱的磁石。与人交往时,必须放射出友好的“思潮”、于人有益的“助潮”以及亲切而深情的“爱潮”。如果释放的是吝啬、狭隘、卑鄙、自私,那么,反过来就不会收到爱的赐予。给予才有收获,给予的爱、善和服务越慷慨,收到的带有这些品质的回报也就越丰厚。

要想吸引具备某种品质的事物,首先身上必须具备这些品质(比如希望吸引人的品质),否则只能事与愿违。消极的人不可能吸引积极的事物来到身边,来到他身边的一切将都是消极的、负性的。正性的、积极的、有创造力的事物不会来找他,因为他身上没有吸引这些事物的东西。

林肯是个魅力非凡的人。他的心智甚至比智力更能体现自己的特征。正是那颗伟大、仁爱、怜悯的心,吸引着人们来到他身边。他那优秀的本性中,没有恶毒和褊狭存在的余地。

我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很想增强自己的吸引力,以便吸引别人,但是,他们太自私、太卑劣、太吝啬、太没有气量、太偏颇,而且对别人和别人取得的成就不屑一顾,因而不可能魅力四射。他们培养的品质与体现有魅力者特色的品质完全相反,他们最想要的只是于己有利的吸引力。

同情心匮乏、冷酷、自私、不体谅别人的人,几乎认识不到他们散发出的东西能够形成逆流,而这种逆流不断影响和锻造他们的性格。

形成吸引人的宝贵个性需要付出代价。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了,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任何有追求价值的东西都要付出代价。得到的东西越宝贵,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对年轻人来讲,成为律师、医师或商人需要付出年复一年的努力和辛劳,成为受人欢迎的人也需要付出努力。

没有人能始终孤立地造就某种优秀个性。如果将自己孤立于同类之外,不与别人打成一片,最渴望的不过是私交,那么,就会缺乏那种吸引各种人的东西。魅力四射的人是“优秀交际家”,喜欢与人交往,当他与别人在一起时,也能无拘无束。他们喜欢走进别人的生活。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与未受过教育的野蛮人无异。他们也许学识渊博,但却故步自封,生活狭隘而保守。然而,我们本应是心胸宽广、慷慨大方,有同情心、心地高尚的。

只有热情、友好、亲切、和蔼、全心全意的人才招人喜欢。另一方面,无情、冷漠、自私的人会自我封闭,不善交际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无论腰缠万贯还是才高八斗,这样的人都只能永远处于一种有着极大缺憾的处境。

我认识一个人,此人智力过人,但终生孤寂,最喜独居。吃饭时,他只顾自己,旅行时,也只给自己找座位。他前往一家饭店,吃完后便径自消失在街道一角。他几乎从不和任何人去任何地方,但却对别人为何不喜欢他百思不解。他从未给别人喜欢的机会,对别人毫无兴趣,为什么别人非要对他感兴趣呢?无论走到哪里,他总在口袋里装上一本书,有时间便读一读,聊以消遣。他惜时如命,从来舍不得花半点时间和别人说话。他认为拜访别人会浪费时间。如果有人在晚上打扰他,让他无法读书学习,他便闷闷不乐。从自我修养和书本知识这个角度讲,他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自豪。但他并未意识到:总体而言,他太自私了。他从不愿意将自己得到的任何东西给予别人。

有多少人由于年轻时自私自利、尽可能离群独居而注定一辈子默默无闻啊!他们宁可离别人远远的,不愿设法去招人喜欢、令人愉悦,不愿关注别人或走进别人的生活。到了后半生,他们发现,实现自己的抱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容人和交友的能力。最后他们发现已经无力回天,因为固有习惯紧紧束缚着他们。

许多立志从事公众事业的人之所以失望,是因为在竞选职位或公职时,发现自己的交际能力差,引不起别人的兴趣。这些人不能吸引别人。大家对他很冷淡,对他的主张和呼吁也就充耳不闻。出于某种本能,我们躲避拒人于千里之外者,因为这些人并没有与人和谐相处的习惯。他们排斥我们,与此相反,擅交际的人则吸引我们。

无上个性绝不会在孤独中形成,而主要在与各种人交往中形成。这主要在于一种反射作用,而这种反射作用造就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