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游文集2
48199600000016

第16章 书巢记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①,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②,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③,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楼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④,或登木杪⑤,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⑥,而谓之巢,何耶?”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棲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⑦,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⑧,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⑨,可乎?”因书以自警。淳熙九年九月三日甫里陆某务观记⑩。

【注释】

①枭之巢:枭,猛禽。古人以为不祥之鸟,故覆其巢。

②有巢氏:传说中的古代君主,教民为巢。③尧民之病水者:相传古代帝尧之时,洪水滔天。病水,把水看成灾祸。④饮家者流:《汉书·艺文志》对于古代作家,分别流派,故有“儒家者流”、“道家者流”之称。此处用其意。饮家指好饮酒者。⑤杪:树颠枝头。⑥比屋:邻舍。⑦枕藉:相枕而卧。⑧觌:音dí,见。⑨藩篱:以竹木编织的屏障。⑩甫里:地名,今江苏吴县东南五十里。陆游祖籍所在地。

【品评】

淳熙九年(1182)陆游五十八岁,家居山阴作。东晋末年大诗人陶渊明有《桃花源记》,隋王绩有《醉乡记》,目的都是虚构一片精神净土,摆脱尘世的纷扰;如今陆游又写了一篇《书巢记》,颇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之意。但理想的桃花源,很不容易达到,那个武陵渔人,也只进入第一次,第二次就迷了路,无从问津了;醉乡大概只有阮籍、刘伶、陶渊明等名士游历过,其他人即便富贵优游如白乐天者,恐怕是擦肩而过,稍隔了一层,而荒于酒池肉林之夏桀殷纣者,更是南辕北辙,终生难望其门墙。放翁的书巢,就安置在家中,随时可以出入,和“烟艇”一样,成为安放其身心的精神圣地。

文章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开篇“陆子既老且病”到“而谓之巢,何耶”,为第一层,写客对作者以“书巢”名室的质疑。这一段的行文,十组短句排比对仗,一气呵成,气势自出。写出了鹊之巢、燕之巢、凤之巢、枭之巢、雀之夺巢、鸠之占巢、有巢氏之居巢、尧民病水为巢、有道之士隐居之巢、饮家狂士之巢等,与陆子之以室名巢加以对比。客举出的十种为巢情况,或是禽鸟之自然本能,或是生产力低下时不得已而为,或是隐士狂士的特立独行,均非常情。

这就引出第二层陆子的作答,也就是为“书巢”正名。从“陆子曰”到“信乎其似巢也”,为第二层。作者状书房之景:“吾室之内,或楱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的情况。这正是古今读书人念兹在兹、坐拥书城的人生境界。现代思想家、学者胡适曾憧憬着“理想的牢狱”:“我梦想一个理想的牢狱,我在那里受十年或十五年的监禁。在那里面,我不许见客,不许见亲属,只有星期日可以会见他们。可是我可以读书,可以向外面各图书馆借书进来看,可以把我自己的藏书搬一部分进来用。我可以有纸墨笔砚,每天可以做八小时的读书著述工作……”(胡适《为〈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栏所写的应征答案》)这样的“理想牢狱”在他人看来与判了无期徒刑无异,但在读书人看来,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缥缈天堂。接下来陆游具体描述了“书巢”生活的至境。总之,到了超越现实世界一切悲喜的程度。而据《解放日报》2006年1月27日周末版《名家的书屋》中《灵魂之所安也》一文所述,作家流沙河历尽坎坷,始有自己的书室,他写活了自己的书室,并赋予人的生命品格。如云:“书室十分寒伧,我却乐在其中。或读或写,终日恬然。窗外市声车声,鼓膜听起茧皮,也就听无声了。每日午饭后,躺在马架椅上,看《参考消息》,迷离矇眬半醒半睡之际,世界烟云过眼,亦算秀才知了天下事。……我爱我的书室,惟此为我灵魂之所安也。”千年之后,陆游喜获知音,何其幸哉!

从“客去,陆子叹曰”到文章结束,为第三层,点出为文的用心,即“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的道理,与陆游终生信奉的“躬行”思想互为表里。

以书室为巢,陆游苦心孤诣地营构了内在自足的精神世界。当然,若仅沉溺于个人的自足而忽略了天下苍生,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陆游,不过是一个博学广闻的“两脚书橱”而已,而不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大丈夫了。陆游的潜心读书,始终存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目的,那就是要行抗金收复这个最大的仁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