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序
我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这样说的:当时,佛游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5000大比丘僧在一起,他们都是阿罗汉。另外还有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的贤者阿难和500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有颰陀和菩萨、罗邻那竭菩萨、摩诃须菩和菩萨、那罗达菩萨、娇日兜菩萨、和轮调菩萨、因坻菩萨、贤守菩萨、妙意菩萨、持意菩萨、增意菩萨、不虚见菩萨、立愿菩萨、周旋菩萨、常精进应菩萨、不置远菩萨、日盛菩萨、无吾我菩萨、光世音菩萨、渐首菩萨、宝印首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慈氏菩萨等无数菩萨。
释迦牟尼佛在自然师子床座上,结跏趺坐,进入定意王禅定之中,以道眼观察娑婆世界,在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浑身上下,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在释迦牟尼佛光辉照耀下的众生,都发菩提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发出了会意的微笑,口吐广长舌,发出清净真妙志性光明,覆盖三千大千世界,在其光明中,自然长出无数金宝莲华,每朵金宝莲华上,都有结跏趺坐的佛,讲说大乘佛教的六波罗蜜法,众生听闻以后,一个个都觉悟成佛了。
释迦牟尼佛在师子床上,又进入师子娱乐禅定之中,示现神足,导致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五道众生,一个个都目睹佛的金身,在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离苦得乐,或得生为人,或得生在天上,而人世间的众生,聋者聪,忧郁病患者成为正常人,精神病患者得以康复,裸形者有衣服穿,饥饿者有饭吃,消渴者有水喝,疾病者恢复健康,身体残疾者恢复成正常人,疲劳者得到休息,瘫痪者能够行走自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首陀卫净居诸天、梵天、波罗尼蜜天、尼摩罗天、兜术天、盐天、忉利天、四大王天,身上涂抹天香,有的手捧天青莲花,有的手捧芙蓉鲜华,供养释迦牟尼佛,顶礼佛足。
在东方,无数诸佛世界的众生,都看到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尤其是最遥远的东方边陲佛国,叫宝迹佛国,其国的佛,名叫宝事佛,也在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个名叫普明的菩萨,看到释迦牟尼佛放出的大光明及大地震动,就向宝事佛请教有大光明照到宝迹佛国及其土地大震动的原因,宝事佛就告诉普明菩萨说,这是在遥远的西方,释迦牟尼佛在忍世界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而放出的威神之光。普明菩萨就向宝事请假,前往娑婆世界听释迦牟尼佛说法。宝事佛答应了普明菩萨的请求,并让普明菩萨带上千叶金色莲华供养释迦牟尼佛。于是普明菩萨就带上千叶金色莲华,与无数菩萨到娑婆世界听佛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在南方,有一个非常遥远的佛世界,叫离一切忧佛国,其国的佛,叫无忧首佛,有个名叫离戚的菩萨,也与无数菩萨搭伴来娑婆世界听释迦牟尼佛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在西方,有一个非常遥远的佛世界,叫寂然佛国,其国的佛,叫宝龙佛,有个名叫意行的菩萨,也与无数菩萨搭伴来娑婆世界听释迦牟尼佛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在北方,有一个非常遥远的佛世界,叫致胜佛国,其国的佛,叫胜诸根佛,有个名叫施胜的菩萨,也与无数菩萨搭伴来娑婆世界听释迦牟尼佛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在下方,有一个非常遥远的佛世界,叫仁贤佛国,其国的佛,叫贤首佛,他委派一个名叫莲华上的菩萨,与无数菩萨搭伴前往娑婆世界,听释迦牟尼佛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在上方,有一个非常遥远的佛世界,叫欣乐佛国,其国的佛,叫乐首佛,他委派一个名叫施乐的菩萨,与无数菩萨搭伴,前往娑婆世界,听释迦牟尼佛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2)别序
释迦牟尼佛告诉贤者舍利弗,大菩萨如何精修学般若波罗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要修檀波罗蜜(布施);
②要修尸波罗蜜(持戒);
③要修屡提波罗蜜(忍辱);
④要修惟逮波罗蜜(精进);
⑤要修禅波罗蜜(禅定);
⑥要修般若波罗蜜(智慧)。
(1)空即概念:摩诃般若波罗蜜顺空品第二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大菩萨要摆脱家室之累,童真入道,出家净修梵行,不为五欲所沾污,最终成佛。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舍利弗,所谓的空,就是无色、无痛痒、无思、无想、无生死识;这不等于说色不存在,痛痒不存在,思不存在,想不存在,生死识不存在;存在的即是概念,称之为色空、痛痒空、思空、想空、生死识空。大菩萨不被概念所迷惑,就是在修行般若波罗蜜。
(2)佛和菩萨也是概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行空品第三之一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大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首先要认识到,所谓的菩萨,所谓的佛,所谓的色,所谓的痛痒,所谓的思,所谓的想,所谓的生死识,等等,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概念。所以人们生活在由概念组成的符号世界里,这就叫“缘起诸事,本净为空”,唯有慈心爱护众生,才是在真修般若波罗蜜。
(3)人间佛教:摩诃般若波罗蜜行空品第三之二
释迦牟尼佛告诉贤者舍利弗: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要从个个佛国,或者从兜术天上,转生到人间,或者在人世间出生,才能快速完成般若波罗蜜的修行。
(4)人间佛教受到普遍欢迎:摩诃般若波罗蜜叹等品第四
贤者舍利弗、摩诃目揵连、大迦叶、无数圣通明达比丘、大菩萨、清信士、清信女,赞叹人间佛教的实践者——大菩萨用智慧度彼岸,说明人间佛教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普遍欢迎。
(5)华严世界:摩诃般若波罗蜜授决品第五
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吸引十方佛国的菩萨和诸天来到人间听法,种下了将来成佛的种子。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再过68亿劫,这些外星空来的菩萨和诸天,就会成佛,名号为觉华佛,他们所处的时代叫华事时代,所处的世界叫华严世界。
(6)符号世界:摩诃般若波罗蜜分别空品第六
释迦牟尼佛告诉贤者须菩提: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和菩萨,只不过是两个概念而已。我们所处的世界,或者叫生存时空,都是一些概念构建成的符号,这些符号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概念,究其本质而言,是无名,只不过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概念,人们一代又一代地沿袭下来,不断地继承创新,形成一个符号世界。
(7)大菩萨心本清净:摩诃般若波罗蜜了空品第七
贤者须菩提对贤者舍利弗说,所谓的不淳淑,就是贪欲。所以大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使心不与爱欲合,也不离爱欲;不与怒合,也不离怒;不与痴合,也不离痴;与62种邪见不合不离;与声闻、辟支佛心不离合。这就是大菩萨的心本清净。
(8)文字游戏:摩诃般若波罗蜜假号品第八
贤者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汇报说,如果说般若波罗蜜是自然空的话,这是从文字游戏的角度来说的,文字组织成了概念,所以文字就是空。所以,大菩萨不玩耍文字游戏,不做画饼充饥的事情。
(9)114种三昧:摩诃般若波罗蜜行品第九
贤者须菩提告诉贤者舍利弗说,大菩萨修行首楞严、宝印、师子娱乐、月曜、月幢英、一切印、无能见顶、了法界、分别幢英、喻金刚、入法印、立定意王、印王、势力精进、超等、入应顺分别、入辩于十方界、总持意、度无为、等御诸法海印、普周虚空、金刚道场、执英幢、帝英如门阃、起本、师子吼、三昧精进立、胜宝、照明、不眴、不住于下、决了、灯明广普、无量行、光造、有所照曜、庄严净、离垢光、有所造乐、电灯明、尽索、威神迹、离尽索、无能胜、开通、灯明、离灯垢、严净辩才、有所光耀、造事、慧英、住惟、普明、善立、宝积、超诸法印、普法、胜娱乐、度法顶、有所毁坏、一切明句、等字所作、趣字、断因缘、无事、无墙、决了入号、无卑行、除冥、修行迹、无动、广界、决一切德、住无心、净于严整、度觉意、无量灯明、等不等、度一切、断诸事、离意了除、离建立、一胜、行诸事、一事、除怨事、灭诸所有不当、入随因缘音、声迹言无尽度、威神迹、光耀炽盛、清净树、清证而闲、一切胜、不乐一切诸苦乐、无尽事、总持句、等于正邪师子座、入响离响、无响得响、离垢明、御迹、满月离垢光、电锭光、大严净、普照世间、普定意、应无染离染、御空一切等御、无青不青宝、立无本念、身时第一、言时除空念、脱虚空碍灭护等三昧。修了这些禅定,才能够快速成佛。
(10)人生如幻:摩诃般若波罗蜜幻品第十
贤者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汇报说,人生如幻。色则为幻,幻则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也是同样的原理。幻则为眼,眼则为幻。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也是同样的原理。大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和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等佛法,就等于学习魔术(幻),要观察五阴如魔术师(幻士),五阴自然无所有。
(11)发菩提心: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萨品第十一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所谓的一切法,就是所有的好事情和坏事情,所有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人类所有的烦恼和解脱,所有的朋友和冤家对头。这就叫菩提,叫一切法。大菩萨要有解决一切法的大智慧。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所谓的社会伦理,就是在家孝顺父母,供养沙门、梵志等知识分子的生活必需品,尊敬老人,做社会慈善事业。所谓的宗教信仰,就是在思想上要有自己身体最终会腐败、烂坏、被蛆虫噉食、愦乱、无住、烧炙等观想,进入四禅境界,念佛、念法、念圣众、念于禁戒、念于布施、念于天上、念于寂然、安般守意。这些就是社会伦理和宗教信仰。是属于善法的范畴。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所谓的非道德,就是违法乱纪,包括杀生、盗窃、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贪、嫉、邪见等10种坏事情。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菩萨之所以号称摩诃萨,是因为摩诃萨的意思是,超越八类人,即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佛人、初发意菩萨人、至阿惟越致地人,而最终成佛。号称摩诃萨的人,在菩萨行中,最为尊贵,最有成就,心如金刚,无坚不摧。所谓的心如金刚,又叫发金刚心,即是发菩提心,就是立志成佛的誓愿。一旦发了菩提心,就要从微妙心修起,也就是说,大菩萨的修行,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就不能生起男女之间的淫欲心,也不能生起瞋恚心、愚痴心,更不能生起做声闻的志向,做辟支佛的志向。
(12)平常心是道:摩诃般若波罗蜜等无等品第十二
舍利弗对须菩提说,所谓的评价大菩萨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心,要发平常心,排除怨恨心,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道心。
(13)六度法门:摩诃般若波罗蜜大乘品第十三
贤者分耨文陀尼弗对舍利弗说,大菩萨不做表面文章,而是深入社会,与广大的众生融合在一起,做成佛的六度事业,即成就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所谓菩萨的六度事业,指的是檀波罗蜜(布施度)、尸波罗蜜(持戒度)、屡提波罗蜜(忍辱度)、惟逮波罗蜜(精进度)、禅波罗蜜(禅定度)、般若波罗蜜(智慧度)。
大菩萨修行檀波罗蜜,要从大悲心出发,把众生看做自己的伴侣、儿女,并引导他们也发菩提心,而不是耕耘声闻和辟支佛地。与此同时要持戒,经常思念禁戒,无所违反;要经常思念忍辱,拥有宽恕众生的情怀;要经常保持精进的精神状态,断恶修善;要修禅定,培养恒心;要开发智慧,树立判断是非的标准。
大菩萨修行尸波罗蜜,要从大悲心出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此同时,要通过布施,爱护众生,引导他们也发菩提心;通过忍辱,包容他人;通过精进,对善事不懈废;通过修禅定,树立持戒的恒心;通过开发智慧,牢记持戒的标准。
大菩萨修行屡提波罗蜜,要通过忍辱精神,宽恕他人,化解敌对情绪。
大菩萨修行惟逮波罗蜜,在成佛的路上,勇猛精进,永不退缩。
大菩萨修行禅波罗蜜,在成佛的路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在成佛的路上,超越是非,超越声闻和辟支佛心,其心恢大,无所不通。
大菩萨通过修上述六波罗蜜,除去私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根据善的原则办事,没有私欲产生,保持高度警戒的精神状态,这就达到第一禅的水准;在此基础上,排除万千思绪,把精力集中在修道上,就达到第二禅的水准;在此基础上,思维圣贤教,生起欣悦的心情,就达到第三禅的水准;在此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无苦无乐,处于光明之中,就达到第四禅的水准。这就是大菩萨的禅思,也是大菩萨修行上述六度的基础。
(14)菩萨只是一个概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乘大乘品第十四
贤者分耨文陀尼弗对舍利弗说,所谓的菩萨,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其他的事情,都是概念的集合,所谓的色,是概念,所谓的痛痒、思、想、生死识,也都是概念;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概念;所谓的色、声、香、味、细滑、法,也都是概念;所谓的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也都是概念;所谓的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也都是概念;就连所谓的内空、外空、空空、有空、自然空、所有自然空,也都是概念。概念性东西,是约定俗成的,其本质是无,是人强加给事物的名称。
(15)不要执著于有我:摩诃般若波罗蜜无缚品第十五
须菩提对分耨文陀尼弗说,不要执著于有我,因为任何人都是五阴的临时组合,不可能永久存在,所以要对肉体(色)无着、无缚、无脱,要对精神(痛痒、思、想、生死识)无着、无缚、无脱。肉体(色)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发出的声响一样,就像阳光透进窗户里的野马一样,就像事物的不断变化一样,精神现象(痛痒、思、想、生死识)也是这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由此类推,檀波罗蜜、尸波罗蜜、屡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所谓的内空、外空、自然空,也都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等37道品,也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就连佛所独有的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也都是自然而然的现象,本质上是无,或者说是从虚无产生的概念,所以学佛教,要无着、无缚、无脱;学菩萨道,更要无着、无缚、无脱,一切顺其自然,这叫空性波罗蜜。
(16)事上磨炼:摩诃般若波罗蜜三昧品第十六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大菩萨行贵在发菩提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众生,并且要引导怨敌也要发菩提心,这就是大菩萨的檀波罗蜜;大菩萨要奉行十善,并引导他人也做十善,这就是大菩萨的尸波罗蜜;大菩萨不但自己能忍辱,而且还引导他人也能忍辱,这就是大菩萨的屡提波罗蜜;大菩萨对五波罗蜜不疏远,并以五波罗蜜教化众生,这就是大菩萨的惟逮波罗蜜;大菩萨修习禅定,也教人学禅定,这就是大菩萨的禅波罗蜜;大菩萨观一切法本净,于一切法无所著,并用这样的道理,教化众生,这就是大菩萨的般若波罗蜜。
大菩萨修的内空,是指眼所见者空,耳所听者空,鼻所嗅者为空,舌所尝味者为空,身所受者为空,心所念者空。大菩萨修的外空,是指客观存在的色、声、香、味、细滑、法为空。大菩萨修的内外法空,是指内六入、外六入为空。大菩萨修的空亦空,是指一切法空,诸法空,又叫空空。大菩萨修的大空,就是所谓的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方、上方、下方的无限空间。大菩萨修的真妙空,就是无为,无为也是空。大菩萨修的所有空,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是空的。大菩萨修的无为空,是指不生不灭,自然而然的存在。
大菩萨修的无为空,指的是毁坏。大菩萨修的究竟空,是指无限。大菩萨修的广远空,是指无始无终。大菩萨修的不分别空,是指无舍无住。大菩萨修的本净空,是指能了解一切诸法,非声闻所作,非辟支佛所作;所谓的一切法,包括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眼所更、耳鼻舌身意所更,人的各种感觉。大菩萨修的诸法法空,指的是无所毁伤,不可坏起。大菩萨修的自然相空,指的是为色相故色无所有相,受、痛痒、思、想造生死相,由此推理出生死识相也是这样;痛痒、思、想、生死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以及各种有为法相、无为法相。大菩萨修的无所有空,指的是一切诸法不可得,寻找所有形貌不可得。大菩萨修的自然空,指的是无有条件的结合为自然。
大菩萨修的首楞严三昧,就是定意能入一切诸三昧行;实印三昧,就是这种定意能印一切三昧;师子娱乐三昧,就是坚持这种定意时,能娱乐一切定意;善月三昧,就是坚持这种定意时,一切平等而无所有;月幢英三昧,就是以此定意,能够得到所有三昧;超一切法上三昧,就是坚持这种定意时,能够平等地对待一切事情;观顶三昧,就是坚持这种定意时,能够观察到一切三昧的顶点;分别法界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能够分别一切法界;决了幢英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能够决定一切定意的标志;金刚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一切平等,不能破坏;入法印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能够获得一切法印;善住王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能够建立一切诸法王三昧;放光明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一切三昧都放光明;精进力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能够产生修习一切三昧的精进力;等度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能够平等地对待一切三昧;顺入言教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能够理解一切书本知识;入诸言教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理解修禅定的理论知识;照诸方面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观察到各种定意;总持印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总持一切三昧印;无所夺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过目不忘;等御诸法海印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用平常心做事;普遍虚空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心包太虚;金刚道场三昧,坚持这种定意三昧时,就能够统领一切修禅定场所;胜诸宝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蠲除所有私欲;照明三昧,坚持这种定意三昧时,就能够用平常心处理所有事情;不眴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在禅定中不生起私心杂念;不究竟住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决了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处于无心无念的高级禅定中;离垢明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一切三昧,互融互补;无量光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放出无量光明;造所为光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一旦进入禅定中,就会放出光明;普照三昧,得到这种禅定后,一切诸三昧门会自然放光;御诸净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融会贯通一切三昧;离垢光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清除其他三昧中的杂质;所娱乐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得到一切三昧,就是所谓的一门深入,一通百通;慧灯明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洞彻一切三昧;无尽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通达一切三昧;威神句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永葆平常心,永不动摇;除诸尽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返璞归真,化繁为简;无特异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随遇而安;开通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超越名利;
日灯明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办事圆融,左右逢源;离月垢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得到光明;清净灯明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把各种三昧,打成一片,保护一切分别辩;有所照曜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观察到一切三昧的修习方法;所造作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得到所有三昧的精华;金刚喻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灭除一切业障;心住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一心一意;普世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观察到一切诸三昧定;善志住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知道所有三昧的名称;宝积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把一切三昧的修行,看做像积累宝贝一样;胜法印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验证一切诸法;法平等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胜娱乐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降伏一切所乐法;度诸法顶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既能认识一切诸法,又能超越所有三昧;坏除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超越所有三昧,破除一切法的迷惑;分别诸法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认清所有三昧的本质,通晓一切诸法的道理;等造文字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通晓所有三昧,乃至各种书本知识;除诸文字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了解三昧的实质,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思;除断因缘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斩断所有三昧的外在条件;无所作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不会造新业;离所作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不会提供造业的外在条件;不究竟行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不会创造限制修习一切三昧的条件;除诸冥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清除杂乱的思想意识;诸句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普遍观察到一切诸三昧行;无动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不见各种三昧有震动的;度诸界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所有的三昧都能够破除邪知邪见;分别诸德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够破除一切诸法的迷惑,了解所有众生心中所想的事情;所住究竟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认识到一切定都以心为本;净华严饰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获得各种装饰三昧清净的华鬘;觉意句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通过各种三昧,快速产生智慧;无量辩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立即获得无量辩才;等无等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把各种邪知邪见化解成正知正见;度一切诸法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超越一切三界;断诸作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断绝一切烦恼;
无意无毁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获得多种禅定;无所住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觉察到烦恼无常;一清净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不起烦恼;御诸事行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铲除引起烦恼的条件;胜诸事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没有分别心;除灭一切所有断诸根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入合随音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在浮躁吵闹中也能进入禅定;度诸言字音声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不会被书本知识所欺骗;炽盛光曜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光明惟曜;诸相严净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庄严一切诸相功德;无相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一切具足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有求必应;不悦苦安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离苦得乐;无尽故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不会执着于某种三昧;总持句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整合一切诸三昧;护诸正邪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超越是非;灭除诸声色无声色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不会被声色所干扰;无音断音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一切烦恼归入寂寞;离垢明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不得一切三昧光明诸垢;要御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不会对各种三昧有优劣与否的争论;满月离垢明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所做的一切事情,圆融无碍,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大严净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一切平等,清净庄严;普照世间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一切平等,光照一切;普定意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一切禅定,互不冲撞;御空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能够用平常心对待一切事情;御萨芸若空等御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连平常心也不存在;无究竟无乐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不会被概念所迷惑;住于无本无心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以空性见为本;身时安详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不会造身业;口言时坏除虚空念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不会造口业;虚无无色三昧,坚持这种定意时,就会像虚空一样,包容一切。
(17)大菩萨的德行和佛的特征:摩诃般若波罗蜜观品第十七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修行的四意止是,观内外身无有身,观内外想无有想,观内外法无有法,亦无所观亦无所见。
大菩萨修行的四意断是,诸恶没有生起,就不让它生起;已经生起的诸恶,就让它断除;诸善德本没有生起,就要想法子让它生起;已经有的善法,就要保证不失。
大菩萨要培养五根,即是信根、精进根、意根、定根、慧根。
大菩萨要磨炼五力,即是信力、精进力、意力、定力、慧力。
大菩萨要修七觉意,即是专修思觉意、精进觉意、悦豫觉意、信觉意、安觉意、定觉意、观觉意。
大菩萨要走八贤圣之路,即是正见、正念、正语、正治、正业、正方便、正意、正定。
大菩萨要修习三品三昧,即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
大菩萨要修行十念法门,即是念佛、念法、念圣众、念戒、念布施、念天、念恬怕、念无所起、念观身、念当终亡。
大菩萨应该知道佛具有的10种力:(1)知觉处非处力;(2)知众生过去、当来、现在因缘罪福力;(3)知世间人的福报差别力;(4)知他人众生心中所思力;(5)知他人众生前世根源力;(6)知五道众生终始所归力;(7)知众人过去无数亿劫事力;(8)知道眼彻视十方一切佛界力;(9)知五道生死善恶祸福起灭终始力;(10)知诸漏已尽无有尘垢力。
大菩萨应该知道佛具有的四无所畏:(1)若有沙门、梵志、诸天、人民来与佛辩论,佛镇定自如,无所畏惧,演说清净法轮(一切智无所畏);(2)若有沙门、梵志、诸天宫魔及诸梵天、天上世间,来扰乱佛演说佛法,佛能够镇定自如,无动于衷(漏尽无所畏);(3)若有沙门、梵志、诸天、魔、梵、天上世间来求佛短,佛镇定自如,演说佛法(说障道无所畏);(4)若有沙门、梵志、诸天、魔、梵、天上、世间来求佛短,佛镇定自如,无有恐惧,演说做贤圣法(说尽苦道无所畏)。
大菩萨应该知道佛具有的四分别辩:分别谊;分别法;所归顺分别;分别辩。
大菩萨应该知道佛具有的十八不共诸佛之法:(1)如来无有瑕短;(2)所说应时;(3)无有短乏心;(4)无忘失,无有若干想;(5)无有不定心;(6)无有不辩;(7)分别所观,无有所乐;(8)断精进无失;(9)终无失意;(10)智慧无损;(11)解脱不阙;(12)度知见不减;(13)一切诸身之事,无所不达;(14)一切口所言说,无所不通;(15)一切心所念,以智慧心悉知其原;(16)知过去无数劫事;(17)知将来无数劫事;(18)知现在无数劫事。
(18)循序渐进的修行方法:摩诃般若波罗蜜十住品第十八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大菩萨要修行十地道,又叫十住法门,具体内容如下:
大菩萨修行第一住,要从10个方面检点自己的行为:一是修治志性,不为颠倒;二是修治大悲,除去众想;三是等心众生,不得众生;四是行布施事,受者无异;五是敬善知识,无有轻慢;六是求法为业,而无所得;七是殷勤出学,无所贪慕;八是求于佛身,不想相好;九是开阐法事,悉于众生,无所希望,弃除贡高,则于诸法而无所著;十是口之所言,至诚为业。
大菩萨修行第二住,要从8个方面检点自己的行为:一是戒清净;二是能知报恩;三是住于忍力,常行欢喜;四是不舍众生,勤于大哀;五是受尊长教;六是把出家人,视如世尊;七是行波罗蜜;八是慕求善权。
大菩萨修行第三住,要从5个方面检点自己的行为:一是博问无厌,不著文字;二是开化法施,无衣食想;三是净于佛土;四是劝众德本;五是亦无所望。
大菩萨修行第四住,要从10个方面检点自己的行为:一是不舍闲居;二是志在少求;三是知足;四是不离宴坐;五是不毁禁戒;六是不厌受欲;七是不止灭度;八是一切所有,施而不惜;九是不怯弱;十是于诸所有,而无所慕。
大菩萨修行第五住,要放弃8个方面的行为:一是弃捐家居;二是离比丘尼;三是舍弃动性;四是不贪功德;五是舍于睡卧;六是离于瞋争;七是不自称誉;八是不毁他人。
大菩萨修行第六住,要具有6个方面的行为:一是六波罗蜜;二是不为六法;三是不求声闻;四是无缘觉想;五是不念于小;六是见贫乞者,心色和悦的布施。
大菩萨修行第七住,要脱离20种行为:一是无所受;二是无吾我;三是不计人;四是不有命;五是不念寿;六是不念常;七是不著断灭;八是无诸想着;九是离因缘见;十是不倚诸阴;十一是不慕诸种;十二是舍于诸种;十三是舍于诸入;十四是无三界想;十四是不著于佛;十五是不著于法;十六是不著圣众;十七是护禁舍见;十八是不猗念空;十九是舍诸邪见;二十是无所染污。
另外,大菩萨修行第七住时,还要做20种法事:一是晓了于空;二是不证无相;三是惠无所愿;四是净于三场;五是愍哀众生;六是不见众生;七是无所轻慢;八是等观诸法;九是体解法义;十是无所分别;十一是晓了真正;十二是亦无所著;十三是无从生忍;十四是讲说一品;十五是灭除众想;十六是弃捐尘劳;十七是寂然离邪;十八是其心调定;十九是不离智慧;二十是无有卒暴。
大菩萨修行第八住,必须具备4种行为:一是入众生心神通自乐;二是现诸佛土随所观察;三是具成己土稽首诸佛;四是以真谛观诸佛之身。
大菩萨修行第九住,必须具备的4种行为:一是晓了诸根成诸佛土;二是殷懃奉修于幻三昧;三是顺化众生令其造德本,处于淳淑;四是为众示现具足之身,为说道义。
大菩萨修行第十住,必须具备佛所有的12项事业:一是为无量处而设拥护;二是随众所愿各令得所;三是口所演说,诸天、龙、神、揵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真陀罗、摩烋勒,闻其音,个个解了;四是辩才如是;五是胞胎众事;六是种姓尊贵;七是所生之处;八是眷属国土;九是弃国捐家;十是诣于佛树;十一是清净;十二是具足一切名德。
(19)心无所住:摩诃般若波罗蜜所因出衍品第十九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如果从事物的本质上来看,色则为空,痛痒、思、想、生死识则为空;眼、耳、鼻、舌、身、心也是空。如果从现象上来分析的话,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更、识;意、欲、识;由这18种因缘所构成的现象界,也是空的。所以大菩萨的修行,关键在于心无所住。
(20)三世唯心所造:摩诃般若波罗蜜无去来品第二十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说,大菩萨的时间观是,不见来时,不见去时,不见现在时,教化一切众生,树立无常观,三世唯心所造,于泥洹界,而入泥洹。
(21)大乘佛法如虚空:摩诃般若波罗蜜衍与空等品第二十一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大乘佛法,泽被无数人,就像虚空一样,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
(1)般若是诸佛之母:摩诃般若波罗蜜分曼陀尼弗品第二十二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所有善法,包括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正觉法,乃至大菩萨修行的檀波罗蜜、尸波罗蜜、屡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念、五根、五力、七觉意、八道行、空、无相、无愿,还有佛所具有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四分别辩、大慈大哀、无忘失法、慈悲喜护,等等,都从般若波罗蜜中出生。
(2)现实生活的艺术化:摩诃般若波罗蜜等三世品第二十三
须菩提对舍利弗说,过去、将来和现在的菩萨,而不可得,众生悉空,一切法也是空的,大菩萨只能活在当下,把握现实生活的艺术。
(3)观人我空:摩诃般若波罗蜜观行品第二十四
须菩提对舍利弗说,大菩萨知道一切道法,观察色、声、香、味、细滑、法,与眼、耳、鼻、舌、身、意形成对等关系,由此产生了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这些元素的组合,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旦分散,所有就变成无所有。这就是观法。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观五阴有常无常、苦乐、有我无我、有空无空、有相无相、有愿无愿、寂与不寂、恍惚不恍惚,不观七空、三脱门、三十七品有苦乐、善恶、有我无我、有常无常,不观诸三昧门、陀罗尼门、萨芸若慧有常无常、苦乐、善恶、有我无我、有空无空。这就叫大菩萨观行般若波罗蜜。
(4)劝发菩提心:摩诃般若波罗蜜问品第二十五
须菩提告诉释提桓因说,您如果没有发菩提心,现在就应该发,堵塞生死道,行菩萨道。这就是您刚才问我,如何才能深入到般若波罗蜜中。发菩提心,又叫大菩萨发萨芸若心。
(5)人生如梦: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如幻品第二十六
尊者须菩提告诉各位前来听法的天子说,讲经说法的法师和听众,都是幻化的现象,不可能是真实的存在。这是因为人生如梦,各种现象,同样如梦幻泡影就连佛道也不例外。
(6)心花供佛:摩诃般若波罗蜜雨法宝品第二十七
释提桓因认为尊者须菩提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就像是下雨一样,成为落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法宝。所以以释提桓因为首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天子们,心生莲花,供养释迦牟尼佛、无数的大菩萨、比丘圣众和须菩提,象征着他们在三千大千世界传播般若波罗蜜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