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工作像蚂蚁生活像蝴蝶
48198400000035

第35章 快乐生活(3)

一个孩子呱呱落地,是从一个家中诞生,来到这个世界的。当他睁开惺忪睡眼,第一眼看到的可能就是他的家、他的父母。家是子女的第一起跑线,家庭氛围对子女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爱的学校,是塑造子女健全人格的第一环境,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个家庭被吵架、暴力、酗酒、婚外情等包围,孩子无疑会受其影响。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不仅无心照顾孩子,甚至还会将孩子当作“出气筒”。这种家庭氛围会使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压抑,健康和智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就生活在气氛紧张的“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智商一般较低,而且存在不少心理问题;而生活在恩爱和睦家庭中的孩子,不但心理比较健康,而且智商也较高。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一些独生子女调查发现:家庭气氛和睦、常有笑声相伴的家庭,孩子的智商都比不和睦家庭孩子的智商高。

父母离异往往会在孩子的心里投下阴影,容易造成孩子压抑、自卑、孤僻、冷漠的性格。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受父母离异的影响,致使心里多憎恨、少爱心,由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受伤害而变畸形,如不小心加以呵护,最终很有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离异双方如果能正确处理个人感情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无疑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做人要有为人和善的“心眼”,在社会交往中要和气,在家庭中更要和气,人性和善是美丽的一面,同时更是赢得尊重的一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心境,发挥它的优点,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把快乐种在心里

在人们的眼里,蝴蝶是美丽的代言词。

蝶之所以美丽,不仅是因为它拥有五彩斑斓的美丽外表,更是因为它赋予了生命更美丽的注解。历经艰辛、破茧而出的蝴蝶,在其短暂的生命时间里,用最美丽的姿态完成自己一生的飞翔,这正是所谓的“蝴蝶精神”。快乐就好比是一个魔方,它不但能够给任何年龄的人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还能让萎靡者发现生命的动力,让默默耕耘者在无意中收获,让脆弱者变得坚强,让强者更富有韧性,让智者在哲理中享受。

在很久以前,田野里住着田鼠一家。在秋天来临的时候,田鼠们开始忙着储藏过冬的食物,只有一只叫托雷的田鼠例外。

这只田鼠不但收藏食物。还收藏其他东西。其他田鼠问:“托雷,你怎么收集其他不相干的东西呀?”托雷说:“这些也是过冬必须储藏的!”“那么,你还收藏了什么东西过冬呢?”“我收藏阳光、色彩和单词。”

那些田鼠听完之后,都哈哈大笑起来,它们觉得托雷是在开玩笑,也不理会它,继续干自己的活。托雷也不在意其他田鼠的嘲笑,继续工作。

转眼之间冬天就来了,天气也变得越来越冷了。田鼠们躲在家里很无聊,这时有只田鼠想起了托雷,它们准备到托雷家看看。

到了托雷家后,田鼠们问:“托雷,你怎么过冬的,你不是说你收藏了其他东西,给我们看看好吗?”托雷说:“那你们先闭上眼睛。”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田鼠们还是都闭上了眼睛。

这时,托雷慢慢地拿出了自己的第一件收藏品,说:“这是我收藏的阳光。”顿时,黑暗的洞穴变得明朗起来,田鼠们都感觉到了一丝温暖。

田鼠们都感到十分奇怪,便问:“有没有色彩呢?”“当然有。”托雷回答说。于是就开始给它们描述红色的花朵,绿色的树叶,蓝色的大海,金色的稻谷,说得惟妙惟肖,田鼠们仿佛真的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田鼠们觉得又惊又喜,问道:“托雷,还有什么能给我们拿出来看着吗?”于是,托雷给田鼠们讲了许多故事,田鼠们都听得入了迷。听完托雷的故事后,田鼠们都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它们说:“托雷,你真是一个诗人!”

对于生存来说,精神力量和物质储备都同样重要。收藏阳光、色彩和单词,收藏夏季最美丽的景象,等到严冬来临之际以此温暖我们的身心,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又是多么实在啊!

所以,想要让我们的心情开朗,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开自己郁闷的心房,让阳光进来。凡事只需换—个角度,我们的生活就会永远充满阳光。

华罗庚少年时生活十分拮据,在求学时经常仅以一碗面条来充饥,别的同学问他:“一碗面条怎么能够吃呢?”华罗庚笑着说:“这哪是一碗面条,这是几百根面条哩。”一碗面条可以等同几百根面条,那些苦差事、累事、烦心事,难道没有美好的另一面吗?

若是没有严冬,我们如何才能体会夏季的美丽?若丈夫不爱偷懒,如何体现女人不可或缺的地位?若妻子不要小脾气,如何体现男人的大度?若没有小人,我们的品行有何夸耀之处?

凡事不要总是盯着事物的负面,这样等于将阳光关在心灵的窗外。我们要永远相信和理解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永远保持充沛的活力和乐观的情绪,那么快乐就会永远围绕着你。快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重要的是在你的心里留给快乐一块田地。

对于任何事情以及经验,它们的正面和负面的意义都是同时存在的,把事情和经验转为绊脚石还是踏脚石,完全由你自己决定。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我们每天遇到的事物,都包含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快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重要的是在你的心里留给快乐一块田地。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特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权利,任何人没有权力来干涉这种自由意志。

快乐的钥匙在谁手里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简单的一个故事,即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叫“齐物”。

李商隐在《锦瑟》里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中的“庄周晓梦迷蝴蝶”就是说的这一典故。

有一个人一直管不好自己的钥匙,经常不是弄丢了,就是忘了带,要不就中反锁在门里。后来他想老是撬开门也不是个办法,所以配钥匙时便多配了一把,放在隔壁邻居家。他以为这下可以无忧无虑了。没想到有一天他又忘了带钥匙,恰好隔壁的人也都出去办事了,于是他又吃了闭门羹。后来,他干脆又在另一边邻居那里也放了钥匙。当他在外边存放的钥匙越多,他对自己的钥匙也就管理得越松懈,为保险起见,他干脆在所有可以拜托的邻居家都存放了钥匙,但最后就变成——有时候,他的家所有的人都进得去,却只有他进不去,因为所有的人手中都有他家的钥匙。

以上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放弃自己的权利,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人实在不少。他们把自己求学、择业、婚姻……所有的问题统统托付给他人,失去了自我追求、自我信仰,也就失去了自由,最后变成了一个毫无价值的人。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了自我的乐趣。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轻的画家把自己的一幅佳作送到画廊里展出,他别出心裁地放了一支笔,并附言:“观赏者如果认为这画有欠佳之处,请在画上做上记号。”结果画面上标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这位画家的心情很糟糕。他找到了他的老师,把自己的遭遇告诉老师。老师叫他画了张同样的画拿去展示,不过这次附言与上次不同,请每位观赏者将他们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结果,当画家再取回画时,看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年轻的画家这次并没有狂喜。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情绪不应该由别人来操纵。

专栏作家哈理斯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冷口冷眼,没发一言。

“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哈理斯问道÷“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朋友说。“那么你为什么还是对他那么客气?”哈理斯再问。朋友答:“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它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

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让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孩子手中。

男人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快乐的钥匙又被塞在老板手里。

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

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

当我们容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于是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这样的人使别人不喜欢接近,甚至望而生畏。

一个成熟的人能够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望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带给周围的人。

我们身处的地方,不论是环境、人、事、物,都很容易影响我们的情绪,可是千万别忘了,决定快乐的钥匙,只在你自己手中!

快乐其实很简单

庄周在梦中化为蝴蝶,翩然起舞于花丛绿叶之上,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与花草相依相伴,多么幸运呀。因为他可以忘却纷繁混绕的尘世,抛却生活的压力与劳顿。若蝴蝶化为庄周,庄周的烦恼忧愁,当然也随之而来了,蝴蝶当然不幸了。快乐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赋予的,抛开烦恼,用另外一种心情审视周围,也许得到的快乐会更多一些。

生活有着它丰富的内容,它也会以多种方式给予你无尽的快乐。只是有些人一开始就有些误解,总以为只有从生活中索取才能使一个人快乐。站在生活这一繁琐的课题面前,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他办公室出来时,看到街上一名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触摸它,脸上满是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属于自己这个阶层。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说,“我哥哥给我的圣诞节礼物。”

小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美元?”

保罗点点头。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保罗知道小男孩希望的是什么,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但小男孩说出的却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地看着这个男孩,然后问道:“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

小男孩惊喜万分地答应了。

逛了一会儿之后,小男孩转身向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前面?”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大而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但他又想错了。

“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入屋内,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并带着一个显然是他弟弟的小孩,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着一只脚。他把弟弟安置在下边的台阶上,紧靠着坐下,然后指着保罗的车子说:“看见了吗?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讲的_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节礼物,他不用花一美元!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和这一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讲的橱窗里那些好看的圣诞节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将小弟弟抱到车子前排座位上,他的哥哥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爬了上来。于是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之旅。

在这个圣诞节,保罗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你是接受方的时候,你只能体会到一个人的快乐,如果你是给予方,你自己会快乐,同时接受的人也会快乐,这样你就拥有了双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