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细胞瘤)
病历摘要
患者女,12岁。1984年7月12日入院。于入院前2个月因饮食不当引起腹胀、呕吐,发现有左上腹部肿块,并逐渐增大。发病以来食欲及二便正常。平素体健。双亲和姐、弟均健康。
体格检查体温37.9℃,血压14.7/11.2kPa(110/84mmHg)。体重26kg。营养发育一般,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率104次/min,律齐,未闻杂音。两肺(-)。外科检查:腹部较饱满,以上腹为甚,腹壁静脉显露。上腹偏左可触及8cm×6cm肿块,边界尚清,表面呈结节状,质偏硬,较固定,无压痛。肝、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存在,腹水症(-)。
辅助检查Hb12.5g%,WBC7.1×109/L,N75%,E2%,L23%,Tst′30″,Tc3′。肝、肾功能正常。αFP(-),总蛋白8.0g%,白蛋白4.3g%,球蛋白3.7g%,A/G=1.2∶1,AKP7.8u(K),LDH66u%,尿VMA8.42mg%/24h。骨髓细胞学检查。肿瘤细胞(-)。B型超声:左上腹见约98mm×81mm肿块,形态不规则,与肝、胰、脾、肾无关。为非均质性肿块(部分液性),神经母细胞瘤?腹部平片检查:左中上腹巨大肿块,来自腹腔。静脉肾盂造影:左肾被向上推移,肾外肿瘤。钡餐检查:见胃体及幽门、十二指肠球部明显被左腹部肿块向上右方推移,小肠亦向右侧移位,横结肠及脾曲明显向下推移,胃肠道未见病变。提示为胃肠道外肿瘤(左中上腹)。
术前诊断腹部肿瘤,神经母细胞瘤?
讨论
本例病史特点:(1)为12岁女性病例;(2)左上腹实质性肿块,生长迅速,较固定,全身情况尚可;(3)临床及各项辅助检查均提示腹部肿块为实质性,与消化道、肝脾、肾和胰等重要脏器无关。根据上述特点,确诊为腹膜后肿瘤,恶性可能性大。分析肿瘤性质:(1)神经母细胞瘤,可能来自肾上腺。理由是:左上腹实质性肿块,短期内进行性增大,肿块比较固定;B型超声支持诊断;IVP提示左肾受压,排除肾内肿瘤;巨大神经母细胞瘤可有十二指肠推移症。(2)腹膜后畸胎瘤:此症女性较男性多见,肿瘤多发生在上腹部,左肾和胰附近;X线检查可以没有钙化和骨质影。(3)腹膜后淋巴肉瘤:腹膜后淋巴肉瘤病情发展迅速,可压迫或侵及肠管引起肠梗阻,较早出现消瘦、贫血和恶病质。但此症的最后还应摘取活组织,病理检查才能确诊。(4)胰腺肿瘤:本例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球环扩大症,应考虑来自胰腺恶性肿瘤,但小儿胰腺癌肿实属罕见。
甲医师患儿于1984年7月30日在硬膜外麻醉下剖腹探查。见一实质性肿瘤将胃及十二指肠推向右上方,横结肠向下移,肿瘤与胰尾紧密相连。切除肿瘤和部分胰尾,探查胰腺未发现肿瘤。肿瘤约25cm×20cm×10cm,为实质性,表面血管丰富,重达1.95kg。术后3周痊愈出院。复查血糖58.5mg/dl,低于正常,但术前没有对照。近期随访无特殊。
乙医师送验标本为卵圆形肿块,包膜完整,为18cm×15cm×8cm,表面有大小不等结节,血管丰富,质中硬,灰黄至粉红色,切面为灰白至粉红色伴有数处小出血区及纤维条索。镜下见肿瘤细胞大小不一致,胞膜清楚,胞浆伊红色絮状及细颗粒状,核圆膜清,染色质少呈粗颗粒,色深,核分裂未见。细胞呈弥漫性或排列成不规则团块,或围绕小血管形成假菊花状,间见有嗜伊红色分泌物,间质具有较多的裂隙细胞,部分扩张的裂隙充以粉红色均匀透明液的淀粉样物,部分有出血及细纤维素形成。病理诊断:非功能胰岛细胞瘤。
送验标本为完整包膜肿块,位于腹腔左侧。本例肿瘤特大,其长径达18cm,发展缓慢,又以上腹部包块为特征,临床无内分泌紊乱症状,只因腹泻、呕吐首次来院诊治偶尔发现肿块。肿瘤细胞形态类似胰岛细胞而没有胰腺组织结构,细胞分化较好,与文献报告均为良性相符合。
我院自1963~1984年共有外检数3987例次,尸解956例,仅发现本例为胰岛细胞瘤,实属少见。最初曾被误诊为神经母细胞瘤,该瘤来源于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节之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所组成,恶性程度高。肉眼见有完整包膜,切面灰白色鱼肉状伴有出血、坏死及钙化,镜下见细胞弥漫性分布。大小一致,圆而小,胞浆少,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后,可见分裂相,间质很少,细胞也可形成“菊花团”样排列。如果只从多见病考虑,而疏忽罕见病,又未结合临床资料,病理诊断不够全面。
丙医师本例病理检查证实为胰岛细胞瘤,肿瘤来自胰腺尾部,而手术切除后,血糖检查为58mg/dl,不能排除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诊断。只因手术前没有特殊自觉症状,但也未作血糖检查和血浆胰岛素测定。一般儿童的血糖过低症也都符合Whipple三联症。但新生儿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甚至没有症状,仅在好发病例的筛选中发现。胰岛素过多症的诊断指标是:发作时血糖低于40mg/dl,血浆胰岛素大于10μu/ml,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0.03mg/kg)后血糖比原来增加30mg/dl。此外,还应测定血酮体、游离脂肪酸、乳酸、丙氨酸、皮质醇、生长激素、TSH、T4、T3来作病因的鉴别诊断。最近Simmons(1984年)报告19例小儿胰岛素过多症,1岁以内发病者仅有1例为多发性或单发性腺瘤,其中12例为单纯内分泌细胞增生不良症,3例伴腺瘤病。这15例中7例发病于生后第1d,其中4例需作接近全胰切除术,方能减轻症状。4例10岁以后发病者,2例为多发性腺瘤。单发性腺瘤和内分泌细胞发育不良症各1例,均经手术治愈。患儿年龄越小,疗效较差。
丁医师本例误诊原因之一是对胰岛细胞瘤缺少认识,虽然在术前的讨论中也分析到来自胰腺的肿瘤,但仍未能做出诊断。胰岛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儿童少见,发病率约为1/100000,多属功能性。Kent(1981年)报告163例胰岛细胞瘤,其中非功能性25例(15%);Broder(1973年)报告为21%。上述数字说明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发病率并不低。非功能胰岛细胞瘤可没有血糖改变,其临床表现与肿瘤所在的胰腺部位有关。肿瘤位于胰头者,多有腹痛和/或黄疸症状,体尾部肿瘤有腹部包块、体重降低和易疲劳等症状。糖耐量试验略差于正常。据报告也有无症状者,或者在剖腹探查时偶尔发现。非功能胰岛细胞瘤生长缓慢。症状隐伏,诊断有困难。据Kent报告25例,没有1例在术前作出诊断。总结本例教训,对来自胰头区或十二指肠球环内的肿瘤,应考虑此症,可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此项检查对本症的诊断有独到之处。国外报道正确率为30%~90%。
本症的治疗应尽早作手术,肿瘤切除有:(1)局部摘除。(2)肿瘤同一部分周围胰腺组织局部切除。(3)部分胰腺尾部、体尾部切除。(4)胰头肿瘤则宜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此外,还应防止遗漏多发性肿瘤。本例肿瘤位于胰尾,切除并不困难。肿瘤重达1.95kg,据报告非功能性肿瘤较功能性为大,而且多系单发,肿瘤的大小与功能无平行关系。肿瘤巨大,功能不一定亢进,非功能胰岛细胞瘤恶性率较高(92%),而功能性肿瘤多属良性,恶性占8.3%。本例虽呈良性,但需作较长时间随访。Kent意见,尽管非功能肿瘤术中已发现转移,仍应持积极态度,因为在他报告有转移的病例中,很多生存5年以上。链脲霉素对转移病例有一定疗效。
(上海市儿童医院缪维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