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48198300000053

第53章 间断发烧、咳嗽、伴皮疹

(组织细胞增生症X)

病历摘要

患儿,女,2岁5个月。1年多来反复间断咳嗽、发烧,同时伴有躯干部出现红色略高出皮肤之皮疹,以“上感”、“支气管炎”给予消痰止咳药,几天后体温下降,咳嗽好转,皮疹消退留有脱色素斑。入院前半年发现双耳后出现核桃大肿块,伴有发烧、烦躁不安,按“淋巴结炎”治疗,予多种抗生素及化毒散等治疗不见好转,且渐增大。曾做肿物刺穿,抽出血性液体,因诊断不清而做活检。入院前1周因发烧,精神萎靡,食欲差,咳喘进行性加重于1983年1月28日入院。患儿足月顺产,生长发育良好,无中耳炎及多饮多尿史,无肝炎、结核接触史。

体格检查体温39℃,心率140次/min,呼吸60次/min,头围48cm,体重10.3kg。烦躁哭闹,神志清,口周发青,唇绀,皮肤巩膜无黄染。躯干可见出血性略高出皮肤、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的皮疹,并有脱色素斑。双耳后有6cm×7cm质地较硬的的融合淋巴结,有压疼。颅骨无明显缺损。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界略大,律整。腹平软,肝肋下4cm,剑下4.5cm,质中等硬,有压痛,脾刚触及。四肢活动好,骨骼无畸形。生理反射存在,无病理反射。

辅助检查红细胞386万/L,血红蛋白10.2g%,白细胞5.65×109/L,P49%,S10%,L37%,M4%,血小板186×109/L。尿、便常规正常。胸片显示两肺广泛毛玻璃、细颗粒状,并可见面纱样改变,两心缘和隔面(主要为右侧)模糊,并可见多数小泡样气肿。颅骨片:右侧顶部骨交界处可见1cm大小骨质破坏之透亮影。淋巴结活检:淋巴结结构部分破坏,淋巴窦内可见灶状组织细胞增生,部分有多核组织细胞,其中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诊断组织细胞增生症X,勒雪氏病。

治疗予强地松、胸腺肽、青霉素及镇静剂治疗。入院第2d发现上胸部皮下气肿。拍胸片发现有纵隔气肿,皮下积气。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于入院第4d死亡。

讨论

本例特点(1)间断发热、咳嗽,伴躯干部皮疹,色红、略高于皮肤,大小不等,疹退后留有白斑;(2)双侧耳后淋巴结肿大如核桃大,质硬、压痛,抗炎治疗无效,并逐渐增大,穿刺为血性的分泌物。活检可见大量组织细胞增生;(3)胸片两肺广泛网状如细颗粒样改变;(4)颅骨片左侧顶部骨交界处可见1cm大小骨破坏;(5)皮下、纵隔气肿,病情进展快,1年3个月死亡。

鉴别诊断(1)粟粒型肺结核。咳嗽,高热和严重的中毒症状为主,个别可有全身紫癜和出血现象,有些病人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胸片可有点状阴影,偶见肺气肿及肺大泡等。但皮疹及骨质破坏等不支持,且未经抗结核治疗也很难存活1年多,多数死于结核性脑膜炎。(2)何杰金氏病。其特点是发热、淋巴结肿大、贫血及多脏器浸润。但本病多发生在4~5岁以上,而本例年龄小,活检未见本病特点,故可除外。(3)肺泡微石症。此病原因不明,可有家族史,X线片可见双肺弥漫性细小钙化性结节阴影,大小相等,边缘清楚。痰中可有“鱼子样”小颗粒,无淋巴结肿大。本例有发烧,皮疹,淋巴结肿大,但无家族史,且X线胸片及颅骨片表现均不符合。(4)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本病是过敏性抗原-抗体反应选择入肺泡疾病,致肺出血。3岁以下发病占50%,表现苍白无力,胸片于出血期可见点片影,于缓解期可见网点状影,但无皮肤或骨骼损害。本病可常咯血,发作时贫血严重,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网状细胞相应增高。本例贫血不严重,故不支持本病。(5)遗传代谢性疾病。婴儿淋巴结大,肝脾肿大合并多器官损害者可考虑为:①高雪氏病。本例无家族史及神经系统症状,且不致迅速致死,故不符合。②尼曼-皮克氏病。本例无智力减退,无神经系统症状及发育迟缓,且入院4d即死亡,亦不符合。后两种病最有诊断意义者为骨髓细胞检查,但未做,仅根据临床而排除。(6)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勒雪氏病)。本病多于2~3岁以下发病,有发热,咳嗽,皮肤出血性斑丘疹出现于躯干部,皮疹消退后有脱色紫斑,肝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其肝大程度随皮疹出现而缩小,贫血为进行性,骨质破坏主要为股骨。胸片为网状及斑点状粟粒样阴影,白细胞可正常。骨髓象骨髓细胞增多,皮疹可找到成堆组织细胞,病程半月至2年,这些都符合。但以下不符合:①贫血不严重(非进行性);②仅局限淋巴结肿大;③全身衰竭不明显而不符合。(7)其他。皮疹形态应鉴别的有:①结核疹。这多是全身结核病在皮肤上的表现,其特点是红色小丘疹,由针头至芝麻大小,常广泛分布。而本例皮疹形态不支持。②慢性湿疹。常是红斑鳞屑性,有痒感,可表现为躯干湿疹,这与本例皮疹不同。③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出血性淤点或淤斑,多见于面部和四肢,血小板一般减少至5万/L以下,可发生自发性出血。最后,患者由于肺大泡破裂,发生自发性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

病理解剖尸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躯干及四肢可见红色丘疹,密集于背与季肋部。镜下:真皮乳头可见灶状组织细胞增生,伴出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双侧颈部淋巴结更明显,最大者似鸡蛋大小,彼此无粘连,剖面呈暗紫色。气管旁及肺门淋巴腺如黄豆、花生米大小,肠系膜淋巴腺轻度肿大。镜下:淋巴结结构大部已破坏,组织细胞弥漫增生,主要浸润淋巴窦及部分淋巴小结,部分呈肉芽肿样改变,中心可见灶状坏死。左侧胸腔积气,伴有纵隔气肿。两肺体积较饱满,弥漫实变,外观及切面暗红,密布粟粒样灰白色结节,剖面并见多数蜂窝状小囊肿。镜下:两肺含气差,肺泡空隙小,肺泡壁明显增宽,肺间质,肺小血管周围及支气管周围间质内大量组织细胞增生,部分肺泡上皮肿胀呈腺样增生,肺泡及支气管腔内也可见大量的脱落的组织细胞团,混有少量淋巴细胞,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及红细胞,部分肺泡腔内可见透明膜形成。脾脏外观及剖面未见特殊改变。镜下,脾髓淤血,淋巴滤泡增生,红髓内可见组织细胞增生,脾小结中心及边缘也可见少量组织细胞增生。胸腺组织萎缩,大量脂肪组织增生,胸腺小体有钙盐沉着,部分区域可见少量组织细胞增生。扁桃腺及骨髓内可见组织细胞增生。肝脏体积较大,未见组织细胞增生,其他脏器未见特殊改变。

病理诊断组织细胞增生症X、勒雪氏病,主要侵犯皮肤、肺、淋巴结、脾、扁桃腺等组织,继发左侧气胸、纵隔气肿。

病例分析(1)类型。本病病因不明,以组织细胞增生为主,故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多发生于小儿,过去将此病分为勒雪氏病(LettererSiwe氏病、简称LS),汉—许—克综合征(HandSchulerChristianSyndrome简称、HSC)和骨嗜酸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GranulomaOfBone、简称EGB)三型。这是三种年龄不同阶段的发病,现已不是少见病。本例曾经很多科检查,但均未确诊,最后是经病理检查才获确诊。其病理特点是组织细胞增生。上述三型之间无截然的界线,有时其间存在一些过渡型(或称中间型),因此目前统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HistioeytosisX)。(2)诊断。根据北京儿童医院的经验,认为以下几点有诊断价值:①皮疹:LS患儿皮疹的特征是分布在躯干和头皮发际,为出血性斑丘疹,有渗出,而后结痂,上皮脱落,接触有刺手感,脱痂后留白斑。HSC皮疹为慢性黄色丘疹,状似半个小米粒或黄豆扣在皮肤上,皮疹中央偶见出血。消退后局部皮肤变薄发亮,稍下陷。②肺部X线片:典型表现双肺呈弥散性网状点状影,且出现在临床症状之前,肺下野或肺门外侧常见小囊状气肿,尤其以合并肺炎为明显。③骨骼改变:颅骨破坏最多见,表面肿物硬而无红热,压痛不明显,而后变软,似脓肿,可抽出血性液体。肿物吸收后,局部下陷,可触及颅骨边缘及脑。眶骨破坏可发生突眼。X线检查扁骨呈局限性凿穿样缺损,脊椎破坏者易压成扁平椎,长骨破坏呈溶骨性囊状缺损,多发生于骨干。皮疹活检是诊断本病的最佳证据,皮疹涂片或压片诊断则根据皮疹新鲜程度而定。淋巴结活检,有时并不一定可靠。(3)治疗。30年来对本病无特效治疗,死亡率很高。儿童医院统计未用化疗前死亡57例,LS的死亡率为92.1%、HSC为22.2%、EGB无死亡。近年来应用化疗后,LS死亡率降至41.9%,HSC死亡率降至11.1%。年龄小(1岁以内)受侵器官多,则预后不良。1岁以上发病则不应死亡,本例若治疗适当可免于死亡。该院分析死亡的34例,其中28例死于呼吸衰竭;4例死于肝功衰竭;2例死于消耗。治疗应采取:(1)控制呼吸道感染;(2)支持疗法:使患儿营养情况好转,抵抗力增强;(3)对症治疗:如吸氧、排痰,心衰时用强心、利尿剂等;(4)手术治疗:对局限单侧病灶可手术治疗,但5岁以下者还应并用化疗;(5)放疗:适于骨骼损伤者,但面部颈部放射剂量过大,易致畸形,皮疹也可作放疗,肺部病变放疗可促进纤维化;(6)化疗:首选强的松2mg/kg,长春新碱2mg/m2,环磷酰胺2mg/kg静注,每周2次或口服。重症LS三药并用,体温很快正常,皮疹1~2周消退,肝脾缩小,用药需2~3年。轻症HSC用两种药,连续2年。EGB用一药即可,连续0.5~7年。一般强的松用8周、长春新碱用12周、环磷酰胺4周,轮流使用。另有硫基嘌呤(6MP)也可用。对上药不能控制者可用阿糖胞苷。由于感染可致病情反复,有的患儿对强的松耐药(服后仍消瘦)可改用DXM或ACTH加用胸腺肽治疗,可使部分垂危病人或化疗无效者得以好转。

(北京铁路局丰台医院张书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