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合并冠状动脉瘤)
病历摘要
患者男,40岁。因复发性口腔溃疡10年,注射处脓疱7年于1999年9月2日入院。患者自1990年起出现口腔痛性溃疡,每年30~40次,有时伴发热。7年前发现注射部位出现脓疱,近1年双下肢反复出现皮肤硬结红斑,每次1~2个,5~6d消失,曾就诊多家医院未确诊。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最高达41℃,伴胸闷及右胸持续烧灼样疼痛,外院ECG示Ⅱ、Ⅲ、aVF导联呈qR波,Ⅲ、V1导联T波倒置,V2~V9,导联ST段抬高;UCG:右房占位性病变,中等量心包积液;CK714u/L,CKMB24u/L,拟诊“急性心肌梗死及右房占位待查”,予硝酸甘油静点后胸痛消失,但体温不降,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且逐渐出现阴囊部溃疡,1周后痊愈,遗有瘢痕。
体格检查左下唇内侧黄豆大溃疡1个,阴囊见两处0.5cm×0.5cm瘢痕。心界正常,心率76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左下肢可见1枚1.5cm×1.0cm结节红斑,有压痛。右指、双小趾甲周红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红细胞沉降率(ESR)63mm/h。ECG正常。心脏彩超示:中等量心包积液,右心游离壁可见圆形回声40cm×3.7cm,右室游离壁基部可见3.20cm×1.14cm固定囊性回声,考虑为有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右室黏液瘤。进一步行右心房及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并完全闭塞伴附壁血栓形成及心包积液。心脏MRI:右房室沟内可见5.1cm×5.2cm×7.2cm的占位病变,呈等T1信号,其中见偏心低信号流空区,该占位居三尖瓣之后,凸入右心房并使之严重变形。在某些四心层面上占位内有冠状动脉断流空信号良好。右斜位、冠状位、侧位均可见三尖瓣前方有一带蒂中等信号,飘入右室流出道入口,长约1.5cm,并可见信号的“核心”,四腔位1/1、6/11层面右冠状动脉管壁不清,似与占位内血腔相连。血流域像见舒张期占位内血腔血流高信号增强,舒张期三尖瓣见轻度反流。考虑:①右房室沟右冠状动脉假性瘤,伴大量血栓形成(不除外冠状动脉真性动脉瘤破裂所致)。②右室流出道入口带蒂肿块为右室黏液瘤(瘤体内有少量出血)。③继发性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血管彩超:双侧颈总动脉、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双髂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均未见异常。
诊断白塞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瘤,右室壁瘤,予以强的松30mg/d及环磷酰胺(CTX)隔日0.2g,患者当日体温正常,1周后口腔溃疡、结节红斑、甲周红斑好转,2周后心包积液消失,红细胞沉降率(ESR)正常,继续激素及CTX治疗,3个月后复查UCG:右冠状动脉瘤缩小至2.8cm×2.2cm,右室黏液瘤无变化。拟做冠状动脉结扎术及右室黏液瘤摘除术,因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暂未实施。
讨论
甲医师患者为壮年男性,又反复口腔溃疡病史10年,病程中伴有阴囊溃疡、注射点脓疱,结节红斑等表现,因此白塞病的诊断成立。白塞病是一种复发性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主要临床指征的系统性血管炎,约10%~37%的患者累及大血管以静脉多见,而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仅为1.5%~5.0%,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其病理改变是动脉炎,在此基础上出现管腔狭窄、血栓形成或弹力层破坏导致动脉扩张和动脉瘤形成。临床研究发现动脉扩张的发生几率远高于动脉狭窄,多数为单个动脉瘤,少数可为多发性。动脉瘤主要见于主动脉、胸主动脉,其次为肺动脉、髂动脉、股动脉、颅内动脉等,而冠状动脉受累少见,目前国内外仅有4例报道。北京协和医院136例白塞病病人中,大血管受累者21例(15.4%),其中动脉受累者仅5例(3.7%),他们的平均年龄42岁,均为男性,平均病程7.4年,其中冠状动脉瘤仅此1例。患者出现少见的巨大冠状动脉瘤合并可能的右室黏液瘤,目前治疗的最佳方案是什么?何时为手术的最佳时机?另外,白塞病为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因此也欢迎大家共同讨论其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表现以提高大家对白塞病的临床认识。
乙医师正如风湿科甲医师所分析的,此患者白塞病诊断无疑。关于诊断,我想提出几点看法:(1)该患者在本次发病时曾有过胸闷、胸痛情况,心电图Ⅲ、aVF有q波,静滴硝酸甘油后胸闷、胸痛症状消失,阅读患者住院后的心电图,上述导联仍可见q波,因此高度怀疑该患者曾有过下壁心肌梗死,应行核素心肌显像以明确诊断。(2)心脏彩超发现该患者右房室游离壁有一圆形回声与右心重叠,但转动探头后证实右心房内无占位回声,故考虑回声位于右心外,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考虑此圆形阴影是一个冠状动脉真性动脉瘤破裂形成的假性动脉瘤,而MRI不足以判断是真性动脉瘤或是假性动脉瘤。(3)心脏彩超在右室游离壁基底部可以看见3.20cm×1.14cm固定囊性回声,MRI也显示右室流出道入口带蒂肿块,内有少量出血,考虑有两种可能:①右室黏液瘤。MRI显示肿块有蒂在右室飘动,更支持是黏液瘤。心脏黏液瘤发生部位依次为左房、右房、左室,然而右室黏液瘤少见。②附壁血栓影像学上多均匀一致,此不符合,故可能性不大。
丙医师最近我科收治了2例白塞病。病变主要在胃肠道的回盲部,临床表现有高热、反复口腔溃疡、腹痛、便血、贫血等,其诊断费了一些周折。我们曾查阅过一些资料:白塞病的消化道表现率为50%,又称胃肠白塞病。此类溃疡多数较表浅,82.9%发生于回盲部,也可发生在结肠,形态为圆形、椭圆形,表现为腹痛、便血,甚至发生穿孔或继发肠腔狭窄,造成不完全性和完全性肠梗阻,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丁医师白塞病累及肺主要表现为:①肺血管病变: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动脉瘤发生率为7%,其中68%动静脉同时受累;②肺实质改变:常见症状是咯血,主要是动脉瘤破裂或肺栓塞所致,预后不良,2年死亡率80%。反复发作的胸腔积液,导致胸膜粘连。诊断依赖于MRI、Cr、血管造影,其中MRI无创伤而且清晰,而血管造影风险相对较大。
戊教授冠状动脉瘤一般包括三类:①真性动脉瘤;②假性动脉瘤;③瘤样扩张。从影像学上观察此瘤体是均匀的,冠状动脉造影时没有滞留的造影剂,因此推测为真性动脉瘤。患者此次发病时有胸闷、胸痛症状,是否有脱落造成的肺栓塞?冠状动脉瘤合并心肌缺血为手术指征,若瘤体小,可行冠状动脉成型术,若瘤体较大,可行瘤体切除同时冠脉搭桥术。黏液瘤最多发生在左房,约占90%,次之为右房,右室最少,常见的症状有:①晕厥;②栓塞;③全身症状;④C反应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增高等;⑤心电图改变:有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等。一般情况下,黏液瘤一经发现,应立即手术。关于该病人的处理建议尽早手术。但大剂量激素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尤其是胸骨愈合,一般不主张实施,待激素再减量后可行手术,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
己教授白塞病的血管病变,我们遇到最多的是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下腔静脉也可以累及,但不多见,而动脉病变较少,发生在冠状动脉的巨大动脉瘤实属罕见。从MRI来看,这个冠状动脉瘤位于右房室沟内呈等T1信号,其中见偏心低信号的流空区,因此推测为真性动脉瘤破裂形成的假性动脉瘤,由于瘤体巨大,凸入并压迫右心房使其变形。在观察中,我们还发现在右斜位、冠状位、侧位均可见三尖瓣前方有一带蒂中等信号飘入右室流出道入口,考虑右室黏液瘤的可能性最大。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同样支持右室黏液瘤的诊断。心脏黏液瘤最常见于心房,而右室黏液瘤少见。当然,以上情况均需手术进一步证实。
庚教授心血管、呼吸、消化、胸外科及放射科医师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白塞病进行了阐述。白塞病的主要靶器官是皮肤黏膜,但作为系统性疾病,它可以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神经白塞病的发生率为10%~15%,若影响脑干,预后不佳;胃肠型白塞病的发生率为26%,以消化道溃疡为主要表现;血管白塞病的发生率为10%~37%,动脉炎可导致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或瘤样扩张。另外,白塞病还可合并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心肌梗死、肾性高血压、多发性肺栓塞等。白塞病的诊断标准:①由医师观察到或患者主诉但肯定的口腔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至少3次;②生殖器溃疡;③眼部病变,主要是色素膜炎;④皮肤病变:结节红斑、假性毛囊炎、痤疮样皮疹(未服用激素者);⑤针刺试验阳性:经24~48h由医师看结果判定,此项试验对白塞病诊断的特异性为95%,但部分红斑狼疮病人也可阳性。本病人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中4项,故白塞病的诊断肯定。因患者合并有动脉瘤及可能的心室黏液瘤,随时可能发生动脉瘤破裂和黏液瘤脱落而致命,因此应争取尽早手术并做活检。通过本次病例讨论提醒我们注意,很多免疫性疾病均为系统性疾病,各科医师不要只考虑局部病变,而应有整体概念,开阔思路,这样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董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