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光辉巨著《史记》,内容丰富、哲理深刻,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世所推崇。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十、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总共一百三十篇,526500字,贯穿经传,整理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汉代千余年的历史。《史记》不仅有着极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而且蕴含了非常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前者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而后者的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领导是指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其中实行指引和影响的人就是领导者。领导是任何企业中最基本、最稀有的资源。虽然领导的有效性还决定于环境、领导行为、权变力量等多种因素,但是,领导的心理是决定领导有效性的重要方面。由于领导在组织的重要地位,研究领导的心理思想可以帮助领导更好地运用权力、培养品德和才能、讲究领导艺术、有效地发挥领导的作用和功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司马迁通过史实的描述,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许多帝王将相的个性品质,对于领导的心理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本章从领导的志向、品质、创新能力、辨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荐与让位意识几个方面,结合现代领导理论与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作一初步整理和分析。
一、领导的志向
首先,司马迁认为,领导者与一般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着远大的志向和长远的眼光,不会受当时的环境的局限而失去雄心壮志。《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载:
陈涉年少,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同样是耕田,有的人只知道耕田,而陈涉却有着高远志向,把自己比做鸿鹄,后来与吴广共同起义,自立为王,瓦解了秦王朝。人的志向除了对人们的行为有定向控制的制约性作用外,更能起到鼓舞和激励作用。这种鸿鹄之志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尤其重要,春都集团的总裁高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作为企业家,一要有雄心,二要懂行,三要团结人、用好人,别的都没这三条重要。”十年创业,高风来不仅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企业家精神的真谛,而且脚踏实地地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其次,司马迁认为处于劣境时,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与理想必须学会忍耐,这一点在韩信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载:
淮阴屠中少年有辱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就是世人皆知的“胯下之辱”,是不是韩信真的怕死,不敢杀侮辱他的人?其实不然,是因为韩信有大志也,没有必要为小事而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当韩信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时,任命当年侮辱他的人为巡城捕盗的武官,并告诉他的部将:“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韩信认为,如果当时一时冲动,没有道理地杀了他,自己会受连累,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了。因此,在艰难之时,胸有大志者最需要的就是忍耐。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领导者在成长的道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没有了忍耐和雄心,就不会有成功的一天。松下幸之助谈到他成功时打了一个狮子的比方,狮子有个习性,就是故意把自己所生的小狮子推进深谷,让它在危险困境中求生,当它最后从深谷爬上来后,才会感悟到应该怎样靠自己的力量奋进、生存。雄狮的勇猛是如此养成的,而优秀的领导者也是同样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最后,司马迁认为成就大事,不能被眼前的近利诱惑,要胸有大志,不贪小利。《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记载: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驾。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楚庄王因为陈国有乱才率领诸侯攻伐它的,本来是以道义为名攻伐,现在却为贪得一个县而攻伐,使自己的名声受到影响,以后就很难号令天下了,所以申叔劝告楚庄王为了以后的称霸天下,不能贪图小利,应该让陈复国,楚庄王接受建议,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市场经济中,领导者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物质诱惑,无欲则刚,克服了私欲,就能够清正廉明,不会在糖衣炮弹的进攻下牺牲。
二、领导的品德修养
首先,司马迁阐述了九德的内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忧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意思是:宽大而能敬谨,柔顺而能自立,忠诚而能供职,有治理才能又能敬慎,驯顺而能果毅,正直而能温和,简易而能辨别,刚健而能笃实,强勇而能好义。司马迁认为德行是领导者的主要素质之一,他在《史记卷二·夏本纪》写到:“祗台德先,不距朕行。”意思是:领导者先敬业修德,使其感怀,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不会违背他的行政措施了。“德”是领导素质中的核心内容,无德比无能更可怕。有了德,领导能够更好地为民造福,有了德,百姓才会爱戴。
其次,司马迁认为坦诚由道德产生,两者相辅相成,在《史记卷二·夏本纪》篇有一段皋陶与舜关于德与诚的对话:
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舜曰:“然,如何?”皋陶曰:“於!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
皋陶认为,道德与坦诚结合,就可以使谋略成功,而具体的做法是:谨慎地修身、往长远的地方想、要厚待九族的亲人。“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现“德”的方式有很多,而坦诚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君子坦荡荡,领导者特有的王者风范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反映出来的。
再次,司马迁认为信用是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领导者的言行一定要有信用,由于在组织中的特殊地位,不能随便瞎说,说了一定要做,做不到的不能说,他在《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举了一个叔虞封唐的例子以说明:成王与叔虞做游戏,曾经将桐叶削成圭型,送给叔虞,并说:“以这个封你。”史佚因此恭请选择吉日以立叔虞,而成王说:“我只是跟他开个玩笑而已。”史佚说:“天子说话是不能开玩笑的,任何言谈史官都会加以记载,然后以礼乐程序达成其事。”于是成王就封叔虞于唐。领导说话要算话,一言九鼎,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
最后,司马迁认为谦虚是一个人的美德,尤其是做了领导以后,谦虚就更加重要了,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别人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晏子做得非常好。《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晏子做了齐相,有一天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看见自己的丈夫鞭打着驷马,洋洋得意,自以为了不起,等车夫回家后,他妻子要求离婚,丈夫问原因,妻子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自此以后,车夫的态度非常谦虚,晏子很奇怪,车夫就告诉他实情,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由于领导的谦虚使他的车夫感到惭愧,改正后也成为一名好的官员,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上善若水,大海比百川低,所以百川汇流到大海,周恩来的虚怀若谷的谦虚品质是领导者学习的好榜样。司马迁认为谦虚的美德不仅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很重要,而且在战争期间往往决定胜负,因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记载:宋义发现项梁有骄傲之意,劝谏他说:“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齐。由于项梁的骄傲自满,轻敌情绪占了上风,缺少谦虚谨慎的精神,结果落得个“战死”的下场。满招损,谦受益,谦虚是领导者心理素质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但是在现实中,随着官位的不断上升,谦虚之心往往越来越小,骄傲自满之心不断膨胀,最后害了自己,害了国家。
三、领导的创新能力
首先,司马迁阐述了创新的意义,他认为如果不创新,不求变通,只知道墨守成规,必定会失败,在《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描述了一场军事史上少有的战争: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边上决战,当楚兵渡泓水时,目夷献计趁敌人没有登岸之际发动攻击,因为敌多我少,而襄公却说,让他们摆开阵势再说,等楚兵顺利摆好阵势,宋军才开始攻击,结果大败,宋襄公自己也腿受重伤,全国人都埋怨他,宋襄公却说:“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战争就是以取胜为目标,而宋襄公却因循守旧,遵于旧法,不敢创新,自己兵少,还要让敌人准备好再出击,哪能不败。美国的奈德·赫曼在《全脑革命》一书中指出:“高阶经理人通常善于分析式思维,财务和规划上面的工作则可雇用专家来代劳。他们自己必须具备的,是视像式思维、直觉式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策略性思维的能力。这些重要的能力是学得到的,所以高阶经理人,包括总执行长在内,都需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公司,去学得这些心智技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尤其需要学习创新思维,具备创新能力。
其次,司马迁认为随着环境的改变,原来的政策法令也应该作相应的改变,否则将适得其反,他非常赞同贾谊对秦灭亡的分析,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写到:
秦离战国而亡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无异也。
秦始皇能够取天下但不能守天下,原因是他仍然用取天下的方法来守天下,不根据情况改变,不创新,不变通,结果民心背离,到二世就灭亡了。在奔驰汽车公司总裁的桌上放着一个巨大的恐龙骨架模型,这位总裁的座右铭是:“历史上充满了不会适应的庞然大物。”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情况发生变化,而对策还是原来的,怎么会不失败?娃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认为,这是一个需要企业家的时代,企业家就是学习和创新的象征。
再次,司马迁认为在创新时,肯定会碰到阻力,碰到别人的嘲笑,甚至各种打击,这就要求领导者自己有坚定的信心,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还有排除困难的技巧和方法,锐意改革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例子值得借鉴。在《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为了使国家强大准备改革衣装,练习骑射,但是大臣们都不愿意,他说:“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有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即使所有的人都嘲笑,赵武灵王也要推行他的新政策,这是要有一定的气概的,而且,他还注意方法,说服了德高望重的叔父,这样顺利地在全国推广穿胡服、练骑射,使赵国的实力不断增强。
然后,司马迁认为领导者在创新时应该“独断专行”,坚持自己的意见,要有高于常人的行为和见解,与普通人只可以一起做事,但不可以谋事,商鞅劝说秦孝公变法时有一段名言: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者,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创新只要利国利民,不一定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曾国藩有句话:“碰到事情,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常人往往没有这种魄力和决断力,所以领导者在关键之时的当机立断很重要,尤其是机遇只有一次的时候。
最后,司马迁认为创新的方法就是尝试,而尝试的结果往往会失败,所以,失败后不认输,重新爬起来继续奋斗的精神特别重要,项羽就是一个反例。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在乌江边自刎前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其实,项羽完全有再次奋起的机会,但是由于他的害怕失败,不肯认输,虚荣心强,不肯过江,以自己一死了之,成为汉楚争霸中的失败者。这与越王句践以卧薪尝胆来再度复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激烈的竞争中,心理素质很重要,怎样看待成功与失败的关系是领导心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真正的领导者是不怕失败的,把失败看成动力,屡败屡战,方能大胜。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者是不怕输的,是输得起的,举重若轻,不做项羽。
四、领导的辨别能力
首先,司马迁认为由于君臣之间的信任度不高,“曾参杀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司马迁在《史记卷七十一·揆里子甘茂列传》写到:
昔曾参之处费,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顷之,一众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又一人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
曾参是一位贤人,而且他母亲对他很信任,但是,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成为真理了,等到第三次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了人,曾母就相信了,马上越墙逃跑了。在一般情况下,下属的贤能可能比不上曾参,而对下属的信任也比不上曾母对儿子的信任,所以,谗言就有了滋长的温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在用人前就应该辨别好所用之人,如果的确是自己满意的人,就应该放心大胆地让他去做,因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其次,司马迁认为作为领导,不能轻信谗言,要有自己的辨别力,有自己的主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但历史上信谗的领导却比比皆是,导致了许多冤假错案,给个人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伍子胥之死。吴国的谗臣收到越国的行贿后向吴王进言陷害伍子胥:“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吴王经不起谗臣的反复进言,最后赐死伍子胥,而自己在谗言的包围下也败国身死。毛泽东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用好干部的前提是领导自己有辨别力,正确了解下属的品质、能力,而考察下属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考察,防止“偏听则暗”的现象发生。司马迁认为克服谗言的一个好办法就是领导者善纳谏,广开言路,全面真实地了解情况,谎言、谗言就没有机会传播,可以更好地用人,更好地激励下属。司马迁在《史记卷三·殷本纪》说:“言能听,道乃进。”君王能听别人的谏言,治国的道理才有人说。
最后,司马迁为了强调领导的辨别能力的重要性,以反例来说明纳谏的好处和堵塞谏言的危害性,在《史记卷四·周本纪》中描述了周厉王因堵谏而亡国的事例。厉王行事暴虐奢侈独断,人民有怨谤王的,厉王就叫人监视,谁敢批评厉王就杀掉谁,结果人们不敢开口说话,在路上看见了只能以目示意,厉王很得意,而召公提醒说:“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堵塞人民的口所带来的祸害要比堵水更严重,治理人民要放开言论,使人民敢说话,但是厉王没有听从建议,反而管得更加严厉,最后众叛亲离,自己只好逃到彘的地方。领导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一帮人来帮助他,如果领导没有辨别力,不知道好坏,分不清对错,下属讲的全是假话,那么他的事业就是空中楼阁,南柯一梦。
五、领导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司马迁认为,领导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他广结善缘,如果领导者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爱心,那么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往往会使他获得一些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有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张良捡鞋。《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年少时路过一座桥,见一老翁故意把一只鞋扔到桥下,老翁叫张良帮他捡鞋,而且还要帮他穿好,年少气盛的张良见这人年纪大了,恭恭敬敬地按他的要求做,其实这是黄石公在考察张良,正是张良的乐于助人的品质使老人很欣赏,将《太公兵法》传授给张良,使张良成为一代名将、汉朝的开国元老。人具有社会性,领导对下属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在单位中的领导效果;对客户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与客户的关系。
其次,司马迁认为领导者平时应该多关心人,多帮助人,这样,在危急之时,这些被帮助的人就可能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也有互换、互惠。《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赵盾在山上打猎时在桑树下看见一个饥饿的人,拿了一些东西给他吃,他吃了一半就不吃了,问他原因,他说要带给母亲吃,赵盾认为他很孝顺,就又多给了他一些东西,后来,这人在赵盾仇家手下做官,当仇家设计要杀赵盾时,这人空手斗猛犬来帮助赵盾逃走,问他名字时,他说是桑树下的饿人。
最后,司马迁认为领导者应该有兼容心,能够原谅别人,包容别人,与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有区别。《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记载了孟尝君接纳离他而去的宾客的事例。自从齐王废除了孟尝君的职位后,他手下的食客大多远走高飞,而当他复职后,这些人又回来了,冯谖想迎接他们,而孟尝君却感慨于这些食客的势利,不想去。冯谖认为,这些食客都是为了利益而来去,并不能怪他们,孟尝君应该包容他们的缺点,仍然收养这些人,好好待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成就自己的事业。孟尝君接受了他的建议,仍然延揽大量门客,帮助自己出谋划策。领导者的肚量很重要,要从大局着想,像大海一样,能纳百川,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六、领导的权力意识
首先,司马迁认为领导者在没有成为领导者时、未成名时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自荐,把自己放到一定的位置上表现自己的才能,而不是自己埋没自己,“毛遂自荐”的佳话千古流传。《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平原君要出使楚国,商量联合抗秦之事,但是在挑选随从的时候发觉少一人,这时毛遂要求参加,平原君认为他在门下做了三年宾客却毫无建树,表示不同意,毛遂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待其末见而已。”正是毛遂的勇于自荐,才使他自己有了在楚王面前的精彩表现,使联合抗秦的协议早日定下,完成了出使任务。人们常说:世有伯乐,乃有千里马。如果千里马不是等着别人来发现,而能自己跳出来,那么,世上的千里马就多了。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说:“我们现在惟一怕的只是我们自己。”有的人才被埋没了,是因为自己缺乏自信,不敢把自己放到舞台上去,有再好的表演天赋,也没有用。
其次,司马迁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勇于自荐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甚至成为发展的转折点,韩信就是以此为转折点。司马迁在《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写到:当韩信犯法要被处决时,他对夏侯婴叫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韩信知道刘邦想成王业,正急需人才,所以在危急关头表明自己是壮士,是刘邦急需的人才,从而挽救了自己的一条性命,得到了重用,被拜为大将军,帮刘邦成就了一番大业。弄斧要到班门,下棋要找高手,不惧权威,勇于自荐,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司马迁认为领导者在上位前需要自荐,而在位上更需要让贤,选择好接班人。司马迁在《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阐述了让贤的重要性。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能把天下传给他,于是把天下传给舜,尧说了一段至理名言:“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选择自己的儿子,还是选择贤人,从国家利益考虑,从人民的利益考虑,尧选择了贤人,为此,流芳百世。禅让制在古代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同样有它积极的意义。当领导者年龄大了;当组织的情况发生变化,自己不适合所在职位了;当有了更优秀的人才时,领导者如果能愿意让贤,那么对自己、对组织都非常有利,因为寻找和选择接班人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联想集团飞速发展,原来的创始人明显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变化,企业的发展需要他们从领导岗位上让贤,让更年轻的人、更有能力的人来管理这个企业,联想的第一代领导者选择好接班人,扶上马,送一程,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联想集团显出勃勃生机,成为民族计算机的希望。
司马迁在史实的记载中反映了他的一些领导者心理思想,虽然涉及的多是农耕社会的帝王将相,而现在的社会背景有着非常大的改变,但是他们的某些特质仍然是现代社会的领导者所必需的。领导心理是现在行为科学、领导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我国古代的历史典籍就是一个宝藏,研究“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中的领导心理思想无疑对现代的领导管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