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
——亚里士多德
所谓个人隐私,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某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或者其他方面的特殊考虑而不愿意对外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的私人事宜或个人秘密。几乎每个懂事的成年人都非常看重个人隐私问题,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往往是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不得打探个人隐私,被视为做一个现代人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尊重个人隐私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国际社会交往的惯例。尊重个人隐私,主要是指我们在涉外交往时,一定要注意对交往对象的个人隐私权予以尊重,即凡涉及对方个人隐私的一切问题,都应该自觉地、有意地予以回避。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些人总是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而去问别人有关个人隐私的一些问题。这样做,不仅会让自己“碰钉子”,还会给双方的交谈蒙上一层尴尬的气氛,使交谈中断,谈话无法进行。
避免谈论别人的隐私,一是不可在谈话中拐弯抹角地刺探别人的隐私,二是不可知道了别人的一点点隐私就到处宣扬。生活丰富多彩,谈资无所不有,何必非要把别人的隐私当作谈资呢?
对待别人的隐私,要切忌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你要明白,你所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确凿无误,也许还有许多隐情你不了解。要是你不假思索就把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难免颠倒是非。话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事后你完全明白了真相时才后悔不已,但此时已经在同事之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如果你不知道实情,就不可信口雌黄,以免招惹是非。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克制住自己想知道的欲望,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你的人际关系中就会少些遗憾,多些欢乐。
1.不问个人收入与支出。
在生活中,一般只要涉及金钱问题,人们都会很敏感,留几分警惕。不是交情很深的人,最好不要问对方的收入及支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在国外,人们普遍认为,个人的实际收入与个人能力和实际地位直接存在着因果关系,所以,十分忌讳别人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打听或询问。
2.不问年龄。
尤其是女性,她们把自己的实际年龄作为“核心机密”。如果你在公众场合问一位女性的年龄,这是对她最大的不尊重,别人也会嘲笑你不会看眼色行事。所以,当面对年龄这个敏感的话题时,一定实行“闭口”原则。
3.不问婚姻及家庭。
中国人习惯了对亲朋好友及晚辈的恋爱、婚姻以及家庭生活的关心,但是在现代社会,在尊重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也不能触及一些别人的痛处,这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美其名曰的关怀也会变成伤害别人的无形利箭。
4.初次见面,不问健康问题。
初次见面,询问对方的健康问题难免会让对方难堪和不解。因此,在谈论健康话题时,一定要分清对象和场合,千万不要乱问一通,否则会显得很没礼貌。
5.不问生活经历。
很多人在交往过程中,喜欢打听对方过往的生活经历,“是哪里的人”、“哪一所学校毕业的”、“以前干过什么”等。总之,是想了解对方的一切“底细”,打探对方的一切“背景”。这样做,反而会让人误以为你与他交往是别有用心。
6.不问对方所忙何事。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非常忌讳问及“最近在干什么”,“一会儿上哪里去”等类似问题,因为对方会认为“所忙何事”与别人并无干系,所以对这类问题很反感。有时,他们还担心此类问题一旦被人深究,还有可能会泄露个人的最新动向乃至行业秘密,使自己的工作与事业受损。因此,绝对不愿此类问题在外人面前“曝光”。
7.不问家庭住址。
在国外,绝大多数人都将私人居所看做是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领地”,非常讨厌别人无端对其进行打扰。因此,一旦听到对方打听自己的住址,则会非常反感。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若用在正途,往往是促成发明以及研究、探险的动力。可惜对大多数凡夫俗子而言,不但没能善加运用好奇的积极因素,反而用来从事破坏攻击,打探隐私。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喜欢听花边新闻,探别人隐私,并以此为乐,这种幸灾乐祸的好奇心可以称之为“阴暗的好奇心”。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在谈话的过程中,你发现自己碰触到了别人的“着火点”,引起别人不快时,应该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转移别人的注意力,这样可以弱化他人因为隐私被冒犯而产生的不快,也表示自己并非有意探问隐私。表达出自己的诚意,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别人的隐私,把握好同事间和平、互助、有距离关系的尺度,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氛围。
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不屑于刺探他人隐私的,从言谈话语可见人的层次。根据心理学分析,对他人的生活兴趣过高的人,多半缺乏自信,甚至包藏着嫉妒心。因此,莫谈别人的隐私,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利如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一场梦,梦醒时终归要赤裸裸地离开人间,不可能把一生积累的物质财富带进坟墓。名与利乃身外之物,只有看淡名利,才能得到幸福,享受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