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换一种方式思考人生
48178100000013

第13章 看透的时候,假装没看透

如果一个人洞悉世事,看透所谓的人生,那么他必定是孤独的。

——佚名

看透的时候,假装没看透是一种处世智慧,在纷繁变幻的社会中,能够看透事物,洞悉人性的人必是精明之人,但是这类人往往活得很累,他们被过重的心计所累。而真正的智者则会假装糊涂,反而能知世事风云变幻,处世举重若轻,四两能拨千斤。

中国有句俗语叫“难得糊涂”,短短的四个字中藏着大智慧。做人糊涂,凡事就想得开,不会执著于什么,心胸开阔了,对别人、对自己宽容了,也会因此轻松很多。

看透的时候,假装没看透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提防那些做事招摇、爱冒尖的聪明人,而对看似忠厚老实,甚至有点糊涂的人放下戒心。后者则分为两类,一类是真糊涂的人,一类则是装糊涂的人。高明的人做事心中有数,看透了却不说出口,行动起来则丝毫不会含糊。

颜真卿为人精明,深谙世事,他不仅是个大书法家,也是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有一种洞察几微的敏感。当初安禄山起兵谋反,才开始露出苗头的时候,颜真卿就警惕了,并且做出了相应的准备。他在自己的守城高筑城,深挖沟,收揽丁壮,积储粮草,加以防备。然而他不露声色,表面上每天和宾客在河里湖上泛泛舟,饮饮酒,不问时事。

颜真卿管理的平原郡是属于安禄山管辖的地方,就在安禄山的眼皮子底下,安禄山当然时时警惕,时常派密探暗察。但是,颜真卿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密探只看到他的“拙”、他的“愚”,不知道他是“若拙”、“若愚”,更不知道他是“大巧”、“大智”,当然也就不知道他在积极备战,预防安禄山的谋反。密探屡次回来报告说,没事,一介书生,不用担心。安禄山也就真的放心了。

戏剧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安禄山先后攻下了许多小城,只有颜真卿把守的平原城因为早做准备而没有被攻下。颜真卿意识到大事不好,立即派出一名手下快马奔赴京城求援。皇帝玄宗已经得知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他伤心至极,对着大臣们叹息道:“唉,河北有二十四个郡,难道竟然没有一个忠臣吗?”说来也巧,就在此时,颜真卿派出的手下快马赶到,他报告说平原城没有被攻下,请求支援。玄宗听后极其兴奋,下令派兵支援。

兴奋过后,唐玄宗环视众大臣,半是感慨,半是赞叹地说:“我不知道颜真卿是怎样一个人,而所作所为竟然如此了得!”大臣们议论纷纷,佩服不已。

颜真卿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还有这样的妙用!一味地聪明,会招来不测;一味地糊涂必然难成大器。所以说,做人糊涂可自保,做事聪明才有成。颜真卿深谙此道,看透的时候,假装没看透。他既在暗地里设防,又轻易骗过了密谋造反的安禄山,可见其智谋之深。

看透的时候,假装没看透,真正的智慧蕴藏在看似蒙昧之中。

自认为洞悉世事的朋友,试一试装糊涂的做法吧,糊涂换个说法叫大智若愚,没什么不可以。生存有很多方式,有时候需要显行聪明,有时候需要傻得可爱,这其实考验一个人的灵活性,灵活多变的人总是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只会站着,不会弯腰的人,容易碰壁,容易把腰折断。能屈能伸,方能生活得更好。

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候却依赖糊涂才得以体现。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然而,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物并不绝顶聪明,相反,他们可能还曾有些笨。而这个“笨”,其实就是大智若愚,这个“愚”,其实是智慧的体现。

有一个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的重要案子,一位年轻的律师参加了这个案件的辩论。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为 6 年,你说对吗?”

律师先是愣了一下,看了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后来,这位律师对朋友谈及此事时说道:“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我是对的,他错了;我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我这边,但我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

这位年轻的律师的确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怎么就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

对此,可以采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提醒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记了的。

看透的时候,假装没看透。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技巧之一,它既让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