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学的16堂人生哲理课
48161900000098

第98章 尽量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练的语言

在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发表见解时,为了使对方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点,应力求简洁,尽量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以达到一语中的、以少胜多的效果。这样,才算拥有好的口才。为了做到这一点,青少年在日常交谈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呢?

(1)尽量用言简意赅的句子。

不少领袖人物都具有这种能力,他们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势,抓住问题的症结,且能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其作用和影响非同一般。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在一次溯江视察途中与同船的船员们握手时,有一位工人却缩着手,面对总统腼腆地说:“总统,我的手太脏了,不便与你握。”林肯听后笑道:“把手伸过来吧,你的手是为联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话,听似极为平常,却高度概括,得其要领,充满感情。

事实上,不管世事多么复杂,不管多么深奥的思想,说到底,就是那么一点或几点经过概括和抽象了的认识。而这些要求,是精华,是核心,是本质,只要抓住它,就能提纲挈领,一通百通,产生“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恩格斯曾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

(2)长话短说,无话不说。

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有时由不得你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只能逼你三言两语,述其概要。例如在战场上、在抢险工地、在各种危急关头,谁也来不及去高谈阔论。在这种情况下,唯有简明扼要的话语,才能显示其特有的锋芒。

在紧急关头作长篇大论,则可能带来严重后果。1812 年,英美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美国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英宣战问题。会上,一位议员的发言竟从下午持续到午夜,而这时会场上大多数议员早已进入梦乡。结果,当另一位议员又急又怒地用痰盂向发言者头上掷去而结束发言、通过决议时,英国人已经打到了美国人的家门口。不难想象,这种“马拉松式”的发言,超出听众心理承受能力,让人无法接受是一方面,贻误战机所造成的损失更难以计算。为了制止冗长的发言,现在不少国家采取了一些绝妙的措施。美国南部一些地区规定,发言人讲话必须手握一块冰,他讲多久,就握多久。非洲有一个民族,规定讲话时只允许站一只脚,当这只脚站累了,另一只脚落地时,讲话就被终止。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长话短说的做法是颇值得提倡的。

(3)通俗明快。

简洁的语言一般都很通俗明快,如果追求词藻的华丽、句式的工整,则必然显得拖沓冗长。1936 年 10 月 19 日,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只做了一句话的演讲:“今天天色不早,就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可谓简洁之中见通俗,通俗之中显真情。

要使自己的语言简洁洗炼,就要使自己的语言“少而准”、“简而丰”,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同时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词汇。福楼拜曾告诫人们: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如果讲话者词汇贫乏,说话时即使搜肠刮肚,也决不会有精彩的谈吐。此外,会“删繁就简”也是培养说话简洁明快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代有一首“制鼓歌”,原文 16 个字:“紧蒙鼓皮,密钉钉子,天晴落雨,一样声音。”后来有人将其压缩为 12 个字:“紧蒙皮,密钉钉,晴落雨,一样音。”更有大胆者将其删后留下 8 个字:“紧蒙,密钉,晴雨,同音。”从意义上说,这 8 个字与 20 个字相比,丝毫不比原意逊色。

需要一提的是,简洁绝非“苟简”,为简而简,以简代精。简洁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简得适当,恰到好处。否则,硬是掐头去尾,只能捉襟见肘,挂一漏万,得不偿失。应该承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简短的语言有时很难将相当复杂的思想感情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与人交往,过简的语言则有碍于相互间的了解,有碍心灵的沟通。同时,简短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讲了一句话,短得无法再短,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长达15 分钟,却也是世人所公认的短小精悍的演讲。总之,简短应以精当为前提,该繁则繁,能简则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