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学的16堂人生哲理课
48161900000036

第36章 把握好处世分寸,凡事适当留有余地

老练的雕刻师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总是将鼻子弄大一点,将眼睛弄小一点。因为大鼻子可以改小,如果一开始把鼻子刻小了,就没有办法补救了;眼睛小了,可以加大,而大了就没有办法缩小。

为人处世,也是同样的道理。俗话说:“月圆易亏,物极必反。”凡事要留有余地,留有后路。只有这样,才不容易失败,即使失败也还有回旋的余地,还有反败为胜的一线生机。

一位口若悬河的推销员向一位少妇推销《幼儿百科全书》,说他的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这时,恰巧少妇的小儿子来了。推销员就对他夸下海口:“小弟弟,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从这书上找到答案。”小孩问:“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推销员一下卡住了,只好收拾起他的书,一声不吭地走了。

万事留有余地才是明智的做法。口若悬河的推销员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时,把自己的产品说得无所不能,结果被一个天真的孩子问得哑口无言。话不要说满,事不要做满。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只要细心观察,在日常生活中,留有余地的事情随处可见:

书画家进行创作要“留白”,就是画面上留有相应的空白,给观赏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建造楼群,要留出一些余地给绿地、给花草,让人们心情放松;铺筑路面,每到一定的距离,便要留下一条名为缩水线的“余地”,以免路面发生膨胀而破裂;高速公路每过一段路程,就要在路边留出一块“余地”,供有毛病的车辆应急停靠检修,等等,都是做事留有余地的表现。

做人做事留有余地,就是多给别人留点好处,说话不要绝对,不要轻易许诺,不要让对方太难堪等等,这些都能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如果你把所有的事都给做绝了,不给他人发展的空间,别人也会这样地对待你,就会将你困在一个人际关系的死胡同里面。

人在社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留有余地,就是要给人一个机会、一个空间、一个希望。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这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创造了更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李嘉诚给儿子李泽楷的忠告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 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 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 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这也是李嘉诚从商一辈子的经验处事准则,它让李嘉诚结交了无数商界朋友,赢得了广大股东和职员的信赖和支持,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话不要说尽,事不要做尽,心机不要用尽,好处不要捞完,势力不要使尽……总之,做事不要走到尽头,否则,事情就会走向反面。做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于人于己都要留一条退路,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更完美。

那么,青少年在处世和抉择的时候,怎样才能把握好分寸,适当留有余地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

(1)用中庸代替极端。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2)用理智分析情景。

在面临选择时,我们首先要避免走向极端的陷阱。其次,还要注意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人生中的绝大多数选择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情。我们要学会在最合适的时候对最合适的人采用最合适的方法;要学会在做出决定前用理智全面衡量各种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倾向。

(3)用冷静掌控抉择。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冷静的态度掌控每一次抉择的全过程。在抉择和判定时,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避免自己的主观倾向影响判定的精准和客观。

(4)用自觉端正态度。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熟悉,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既不会对自己的能力判定过高,也不会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判定过高的人往往轻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低估了自己潜能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踯躅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

(5)用学习积累经验。

每个人最初都很难做出完全正确的选择,但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选择中,假如能吸取足够的经验教训,他就能逐渐学会正确的选择方法,他也就自然成为一个有智慧、聪明的人。所以,不要畏惧失败。每一个失败不是惩罚,而是一个学习的经验。

只要你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能够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经多识广,办起事来就会恰到好处,“随心所欲而不逾距”。

§§第六课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提高学习效率

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这样勉励青少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艺术,你便可以踏进智慧的大门,以欢笑的姿态,接受未来的挑战。”知识,是人类世世代代文明的结晶。它滋补你的头脑,启迪你的智慧,颐养你的个性。谁想认识社会,谁想增长才能,谁想更好地发展自我,谁就应当和书本交朋友。当然,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的力量在于使用、在于创新、在于活学活用。真正的学习,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综合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