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舍与得——人生经营课大全集
48157400000273

第273章 学会守愚才是真正的智者

“聪明”这个词很值得人们深思,既用来形容“脑子好”“反应灵敏”“思维敏捷”,也隐含着“不稳重”“浮躁”“爱表现”的意思。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真正有内涵有才能的人,绝不会将聪明智慧显露在表面,而是给人一种很愚笨很谦虚的感觉;而那些最能言善辩的人,也表现得好像不会那样世俗和圆滑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在为人处世方面,都不可以过于锋芒毕露。有才华的人,如果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运用才华,就可能功高盖主或遭人嫉恨,反而为自己引来祸端。而那些不去刻意表现自己的人,才能让自己的才华施展得恰到好处。

老子曾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盛德”是指“过人的智慧”,整句话是说,那些拥有非凡才能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与普通人一样。谦虚谨慎,可能被不少人认为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便可以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而谨言慎行,会更加受人尊重。

老子还有这样的一句话:“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中心内容是,不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会给人一鸣惊人的感觉;不自以为是的人,会显得与众不同;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不自负的人,最终会取得成功。然而另一方面,“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载功,自夸者无长。”如果一个人不断彰显个性,便会招来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将帅帝王常常不喜欢自己的下属有超越自己的才能。乾隆皇帝好显才情,爱好作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而大臣们,明明知道答案却明知故问,还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意思就是让皇帝自己去揭晓答案,而当皇帝喜滋滋地说出来,大臣们都随声附和,称赞连连,把皇帝老儿喜得不得了。而杨修之死便是因为不懂这样的处事原则,如果一个小官能处处出尽风头,那魏王的英明又如何体现呢?

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发人深省。人一旦出名,必会招人侧目,横生是非。欲名而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恚恨吗?因此,做人应该懂得在名利面前有所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名利,要适可而止,所以无论什么事情都应有所节制。

所以,智者需学会守愚。所谓的“守愚”,就是不自夸,不张扬。人们常说“难得糊涂”,但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却很少。

苏轼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示:“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下不能耳目,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概是说对于那些不愿去做的事,应当用很委婉的方式拒绝。

本来有大勇,却给人一种胆怯的感觉,本来很聪敏,却显得很愚拙,由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不做随波逐流之事。而真正的大智大勇者也未必需要自己不断地夸耀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去说话。李蛰也说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就的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就大海,石土不断地积累才可以坚固,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并且一直将“守愚”作为一种处世原则。孔子的弟子颜回便因为善于“守愚”,而深得其师的喜爱。他看起来做事粗心马虎,课后却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他有很用功地学习。大智若愚的人往往虚怀若谷,宽厚敦和,做事仔细认真,甚至会显得有些呆板。但在“愚”的表象背后,往往是大智慧的体现。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并且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成功之后,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呢?晏子认为,应该“省行而不伐,不让而不夸”。要反省自己总结经验,而不可骄傲自满,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更不可回首自己过去所取得的成功。做人应该不断警示自己,随时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格。需知“一将功成万骨枯”,应当具备团队精神,而且,功高容易招来嫉妒,自夸功劳又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争功,不夸耀,以一颗平常心尽忠尽德,才能令人钦佩。

但是,守愚也有两面性,积极守愚会给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处世方法。而消极守愚,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不会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就的。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聪明人也可分为大聪明和小聪明两类;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智和愚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说聪明人也会做出愚蠢的事情;“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也会在外表现出愚笨的样子。

真人不露相是一种优雅而智慧的处世态度,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