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科课程资源-诗中花
48147500000003

第3章 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

原文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①,江岭②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释

①才子:即指袁拾遗。

②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

赏析

诗的前两句点题。“洛阳”紧扣“洛中”,“才子”即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孟浩然是襄阳人,如今到了洛阳特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足以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自己的挚友呢。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怎及得留居北地故乡呢?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诗中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结尾一个反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绝妙佳句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原文

夏日南亭怀辛大①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②。

散发③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④,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⑤弹,恨无知音赏⑥。

感此⑦怀故人,终宵⑧劳梦想。

注释

①夏日:一作“夏夕”。怀:怀念。辛大:生平不详,大概是他在兄弟间的排行。

②池月:池边的月亮。东上:从东边升起。

③散发:古代男子蓄发,盘于头顶,把发散开,表示不受拘束,自在舒适。

④“荷风”句:是指清风送来荷花的幽香。

⑤鸣琴:就是琴,因琴能发声,所以称鸣琴。

⑥恨:遗憾。知音:这里指辛大。赏:欣赏。

⑦感此:有感于此。指眼前无知音。

⑧终宵:一整夜。一作“中宵”,半夜。

赏析

这首诗是怀人之作。前六句是写景,由山光、池月入笔,写到荷花的幽香、清响的露滴,既有空间的变化,也有时间的转移,而景物清爽宜人,则烘托出心境的悠然自得。后四句抒怀,写对友人辛大的思念和知音难觅的感慨。前后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全篇情趣高雅闲适,又流露出孤寂的淡淡悲凉,为孟浩然诗的代表作之一。

绝妙佳句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