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科课程资源-诗中花
48147500000024

第24章 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德宗贞元进士,曾因越职言事,贬江州司马,累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以诗闻名,他将所作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而对讽谕、感伤两类特别看重。这些诗作将平易通俗和深情绵邈融为一体,奠定了诗人在唐诗中的特殊地位。

原文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①尽,山寺②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③来。

注释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②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③不知:岂料、想不到。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孟夏,白居易游庐山香炉峰顶的大林寺,写下这首平淡自然而又意境深邃的小诗。

“人间”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当时,诗人因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因此,这首纪游小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绝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这首诗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又令人深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中的又一珍品。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细腻观察的慧眼,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难以写出来的。

绝妙佳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原文

惜牡丹花二首(其一)

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②。

明朝风起应吹尽③,夜惜衰红把火④看。

注释

①惆怅:伤感,失意的样子。

②残:剩余。

③尽:落。

④把火:掌灯。

赏析

全诗以“惆怅”一词领起,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感伤色彩。人们也许会忍不住要问,诗人在感伤什么呢?因为第一句中并没有明确交代原因,只说惆怅的是“阶前红牡丹”而已,初读起来,不禁使人感到有几分突兀,这庭院中的红牡丹,为什么会让诗人感伤不已呢?读完第二句时,读者才恍然大悟了,原来是在傍晚时分,白居易发现,阶前的牡丹花丛,只剩下两枝还在开花了,这里的“残”字应是残留而不是残败的意思。白居易在傍晚时分,为了院中仅剩的两枝还在开花的红牡丹而黯然神伤,而且,诗人还调动了他那异常敏感丰富的想象力,事先预计到今天晚上就是这两枝硕果仅存的红牡丹盛开的最后一夜了,所以他无限惋惜地感叹“明朝风起应吹尽”,因此便不由得要尽一切可能,来加倍珍惜她,呵护她了。不过,大家都明白,自然规律是不可违反的,在这最后的一夜,白居易又将如何行事呢?谁也不会想到,他对花的热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了,所以他要“夜惜衰红把火看”。平心而论,即将衰败的牡丹花恐怕已经没有当初富贵娇艳的光彩了,不过,在“衰红”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忠实地守护在她们的身边,唯其如此,白居易才会感到安心踏实。

白居易这种视角独特、感受细腻的《惜牡丹花》诗一出,便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很大兴趣,随即有不少意境相似之作纷纷问世,而白居易两首《惜牡丹花》说明他正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绝妙佳句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原文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①?去似朝云无觅②处。

注释

①不多时:或作“几多时”。

②觅:找寻。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这首诗禅意十足,句句是禅,字字是禅。

在禅者看来,外部世界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不过是那颗无所不包的“本心”的幻化;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眼即逝,终归于无。所以,眼中的花,不是实实在在的花;雾,也不是实实在在的雾,只是“本心”外射的花与雾的“幻化”。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夜半来,天明去”则会使吟诗的人疑心是梦话。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绝妙佳句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原文

买花①

帝城春欲暮②,喧喧车马度③。

共道牡丹时④,相随⑤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⑥。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⑦。

上张幄幕庇⑧,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⑨。

家家习为俗⑩,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注释

①买花:指当时长安的豪门贵族,争着用高价购买供赏玩的牡丹花。

②帝城:指唐朝的京城长安。春欲暮:春天就要过去了。

③度:经过。

④共道:都说。牡丹时:牡丹花盛开的时候。

⑤相随:一个接着一个。

⑥“贵贱”二句:是指牡丹花没有一定的价钱,多而易得的就贱一些,少而难得的就贵一些。无常价:没有一定的价格。酬值:给价钱。

⑦“灼灼”二句:意谓这百朵鲜艳的红花,得要五束素的代价,而在富贵人们的眼里,却是微不足道的。灼灼:色彩明亮,形容花的鲜艳。戋戋:细小,轻微。一说众多的样子。束:指攒聚在一起的枝条。素:指白花。一说五束素是指五尺精白的绢。

⑧幄幕:帐篷。庇:保护。

⑨“水洒”二句:买主移植牡丹花时,叶用水洒,根部用泥封,保护周密,搬到家里,颜色仍然跟原来一样美丽。泥封:用泥土把花根培壅好。

⑩习为俗:习惯以后竟成为一种风气。

迷不悟:受到迷惑而不能明白过来。

田舍翁:老农夫。

谕:懂得。

“一丛”二句:一丛深红色牡丹花的价钱,要抵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所交纳的田税。这正是田舍翁长叹的缘由。当时的风尚,牡丹花以深红色或紫色的最为贵重。中人:普通人家。中人赋:即中户赋。唐时赋税,按户口征收,分为上户、中户、下户三等。

赏析

《秦中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始终贯穿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理论主张,是诗人以诗的形式为民请命。《买花》是《秦中吟》组诗中的第十首,也就是最后一首。

这首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始的“帝城春欲暮”到“人人迷不悟”以上是第一部分,写的是京城大户人家争相买花的“盛况”,浓墨重彩,大肆渲染;从“有一田舍翁”以下只写一位“田舍翁”看人买花时的唏嘘感叹,白描勾勒,以少胜多。

全诗通过对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风气的描写,深刻揭露出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残酷现实,主题十分鲜明,发人深省。而诗歌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如此显豁的社会主题,并不是由作者直接出面加以申明,而是巧妙地通过一个旁观者“田舍翁”的感叹而昭然若揭的。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度。

绝妙佳句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