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科课程资源-诗中酒
48147400000005

第5章 鲍照

鲍照(公元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他出身寒庶,少有文学才情,因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得到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作过秣陵令、永嘉令、临海王子顼参军。后子顼因谋反赐死,他也死于乱军之中。鲍照是南北朝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七言及五言乐府等作品,对唐代李白、高适、岑参、杜甫等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评论李白、高适、岑参的诗都提到鲍照,绝不是偶然的。

原文

行路难(其一)

泻①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②。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觉,

举杯断绝歌路难③。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④踯躅不敢言。

注译

①泻:倾也。

②首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③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④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赏析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绝妙佳句

酌酒以自觉,举杯断绝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