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气的来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并给每等分取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大家知道,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事实上,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表示地球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我国古代所创造的二十四节气,是为了适应“天时”,夺取农业丰收,在反复实践中,综合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等各方面经验总结出来的。早在西周就知道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定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今天在河南古琶封县还保存着世界上最古的天文台——土圭建筑。到秦代《吕氏春秋·十二纪》里的节气已有八个。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已有二十四节气记载,与今天的二十四节气完全一样。
从天文学上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度,以春分点为零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每个等分点都根据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而设立专有名称。其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
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大雪、小雪反映降雨降雪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为了便于记忆,有人根据上述节气名称顺序,编写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这首节气歌中,每句除一两个字外,其余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节气。如第一句中除天字外,其余各字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余各句可照此类推。
二、节气的内容
立春
立春俗称“打春”,多半在正月,有时也在腊月,阳历二月四日前后,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农谚说:“立春三日,百草发芽。”这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气温缓慢上升,万物开始萌芽。一年分二十四节气。立春是第一个,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开始。我国习惯上把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气温回升,大地复苏从这天起,由南到北,春耕陆续开始。我国是个农业匡,自古重视农业。《礼记·月令》记载:周天子以立春之日亲帅公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载:“周公始创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后世,历代都要在这天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旧俗,立春前一日要迎春,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官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一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泥塑春牛打烂。山西民间有些地方把春牛打烂后,将土分别带回,洒在自己地里。吕梁习惯这天在门上贴“宜春”二字,晋东南习惯用春牛土涂于耕牛角,说可以避牛瘟。晋南讲究用春牛土净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山两民间艺人喜欢在迎春日做小泥牛。称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者以报酬。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春鸡,喜欢带在头上。乡宁用娟制小娃娃,称春娃,佩戴在孩子们身上。晋东南缝小布袋,内装豆谷杂粮,挂在耕牛角上,意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立春民间还讲究吃萝卜、姜葱、面饼,称“咬春”。
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所有这些习俗,目的在于希望今年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同时激励人们勤于耕耘。民谚:“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春打六几头,遍地走黄牛”,“春耕深一寸,顶上一次粪”,“春天不忙,秋后无粮”,“立春一过雨水来,农田活计早安排。
雨水
雨水立春后15日,阳历二月十九日前后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30度,这时候大部分地区严寒已将过去,雨量逐渐增加,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农谚有:“雨水节、接柑桔”、“雨水有雨压病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因春雨对植物返青和农事有益,俗有“春雨贵似油”之说。
惊蛰
惊蛰雨水后15日,阳历三月十六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开始。
这时天气转暖,春雷
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中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所以叫“惊蛰”。我国华中地区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春耕多流一滴汗,秋后多出一袋面”,“春天背镢上山岗,秋后小米一大缸”,“惊蛰雷响气温高,精选良种最重要”,“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春分
惊蛰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360度,阳历三月二十一日前后,即零度开始,有古籍载:春分时节,阴阳各半,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各地昼夜平分。从今天开始,北半球日长夜短,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农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民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有雨家家忙”。
清明
清明春分后15天为清明,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芽生叶。农民多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北方民谚:“春耕多流一滴汗,秋后多吃一袋面”,“春天人马起的早,秋天人马吃的饱”,“春天多上一担粪,秋天多收一担粮”,“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种棉花,就地结疙瘩”。
谷雨
清明后15天为谷雨,太阳到达黄经30度,阳历四月二十日前后开始,意为雨生百谷。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较稳定,降雨量比以前有所增加,对谷物生长极有帮助,是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季节。
民谚:“清明忙耕麦,谷雨种大田”、“谷雨麦挑旗”。种大田指种杂粮,麦挑旗说明麦子要抽穗。民间还在这天拌香椿芽。据说,过了谷雨香椿芽。据说,过了谷雨香椿芽就有骨,不可食。民间有谷雨禁蝎习俗,习惯上用黄裱朱砂画禁蝎符,贴墙壁或窗户。符语:“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半,蛇蝎永不生。”妇女们由用红纸剪成公鸡嘴含蝎子,贴于窗上或墙壁。
立夏
谷雨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阳历五月五日之前后,民间习惯上以为这是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所以农谚说:“立夏在朝遍地锄。”
“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夏天多锄地,粒粒吃得饱”,“夏天拾把草,冬天变成宝”,“清明种麻,谷雨花,立夏种稻点芝麻”,“农忙之夏进高潮,首重牛耕补苗”
小满
夏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60度,阳历五月二十一日前后开始,“小满”即为麦粒开始饱满,但未到成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半,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民谚:“小满暖洋洋,夏锄好时光。”
芒种
小满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75度,阳历六月五日前后,芒指带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种是种子。表示有芒作物种子已成熟,可以收割,民谚:“芒种割一半。”同时其他杂粮(河东称秋粮)谷、芝麻、高梁、大豆等正是播种季节,故又有忙种之说。民谚:“芒种赶忙栽,夏至满怀胎。”我国华中地区此时进入梅雨季节。
夏至
芒种后15天太太到达黄经90度,阳历六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到了。气温逐渐上升。夏熟作物生长渐旺。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蛟。”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也是黑夜最短的一天,从此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
民间流传者一首夏日数九歌,把从夏至高温到逐渐变凉过程用数九给予形象说明,从夏至这天起,每九天为一阶段,称一九,依此类数,数至第九个共九九八十一天。即: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丸三十六,汗湿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太迟:
七丸六十三,夜眠莫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确切地反映了气温由渐高逐渐转凉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这—过程中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夏至后正是农忙季节,民谚:“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春争日,复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夏至棉花快锄草,不锄就被毒蛇咬”,“一年活路春打头,一年收成夏打半”,“到了夏至节,锄苗不能歇”。
小暑
夏至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阳历七月七日前后开始,暑是炎热的意思,但此时尚不到最热的时候。一般在小暑末,大暑初有所谓伏天,习惯上称三伏天,是最热的时期,每伏十天。
民谚“头伏萝卜二伏葱”,“头伏翻地一碗水,二伏翻地半碗水,三伏翻地没有水”。
大暑
小暑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阳历七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达到了顶点,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极利于夏熟作物生长,农谚说:“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
立秋
大暑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陌历八月八日前后开始。这时已到未伏前后,气温开始下降。是秋季开始,清风明月,秋高气爽的秋天从这天开始。立秋后,天气仍很热,晋南民谚:“秋后一伏,热老老牛。”不过立秋后老百姓说可分前后晌,即早晚凉、中午热。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谚:
“秋收大忙.割打晒藏”、“秋收大忙,绣女下床”、“三春没有一秋忙,收到囤里才是粮”、抢秋夺秋,不收就丢”。我国江南有谚:“立秋处暑地起忙,收了早稻种杂粮。”
处署
立秋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150度,阳历八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
“处暑”表示暑气开始消失。这时气温渐降,雨量渐少。暑天到此为止。民谚:“处暑不带耙,误了来年夏”,“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江南农谚:“处暑萝卜白露菜。”
白露
处署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阳历九月八日前后开始。因地面水气凝结为色白之露,因此得名。此时天气渐凉,气象谚曰:“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民谚:“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原。”
秋分
白露后15天,太阳到达黄经180度,阳历九月二十六日前后开始,因此时正值秋季六个月的一半,故名。太阳由北半球赵过赤道,回到南半球,又一次直射赤道,各地白昼和黑夜再次等长。此日各地太阳均从正东升起,正西下落。此后北半球日短夜长,太阳照耀12小时以下,升起落下之处也从正东、正西渐向东南和西北偏移。此时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秋种。气象谚:“秋分有雨来年丰。”民谚:“秋分种麦,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迟”,“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
寒露
白露后15天,太阳运行到黄经195度,阳历十月八日前后开始,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意为天气渐转冷。农谚:“寒露蚕豆霜降麦,种了小麦种大麦。”“寒露抓秋耕,来年粮满囤”,“人怕老来穷,秋怕寒露风”。
霜降
寒露后15天,太阳到达黄经210度,阳历十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据古籍载:“寒露后,气肃露凝结而为霜,故名。此时农作物收割。气象论:“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农谚:“霜降入深秋,深翻在地头”。
立冬
霜降后15天为立冬,太阳到达黄经255度。阳历十一月七日前后开始,据古籍载:冬,即为冷,立冬三时,万物终成,故为节名。气象论:“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麦。”当冬季开始,农村收藏作物,拔棉花杆,打扫秋田。从立冬起到次年立春前一天为冬季。但气象上的冬季一般推迟25天左右,它以气候寒冷的12、1、2月为冬季。冬天是深耕,修水利的大好季节,民谚:“冬耕耕得深,庄稼好扎根”,“冬耕多一寸,春天省堆粪”,“冬天修水利,应是好时机”,“立冬不拔菜,小心受了害”。
小雪
立冬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度,阳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这时,气温下降,开始降雪,民谚:“小雪雪连山,瑞雪兆丰年。”气象论:“小雪现晴天,有雨现晴天,有雨到年边。”农业上忙于冬耕、冬季造林。
大雪
小雪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255度,阳历十二月七日前后开始。古籍载:小雪之后,雪降得更加厉害,故名大雪。气温继续下降,降雪量渐大,地面或南阴处开始积雪,河塘开始封冻。民谚:“大雪要封河,积肥满山坡。”
冬至
大雪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阳历二十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从这一日起,寒冬天来了,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最夜最长。日出日落方向逐渐北移。农民要注意保护牲畜过冬。冬季农民多积家肥。人们习惯上从这天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九天为一阶段,民间有个数九歌:
冬至数一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
三九十十七,见火亲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