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节俗
48113400000010

第10章 节庆习俗的形成(9)

古代,夏日冷饮已经极多。《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里,记录的沙糖绿豆、漉梨桨(梨汁)、木瓜汗、卤梅水(酸梅汤)、香薷(xiangru,一年或多年生草木植物,茎呈方形,紫色,有灰白色的毛,叶子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粉红色,果实踪包。茎和叶可以提取芳香油,全草入药)饮、红茶、苦茶、甘豆汤等,均是今天我们常饮的饮料。另如凉粉、“金银花、菊花点汤”,今亦常见。民间还有“结茶缘”之俗,即提供免费茶水,于路边摆设茶壶、茶杯供行人饮用解暑,亦是美俗,如今也还存在。

在夏至,还有求雨或求晴、祭田公田婆等风俗,总之是与农业有关的祈求丰收活动。古代皇帝则于此日祭祀地神。

九、七夕节

(一)七夕节的来历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爱情悲剧更有着扣人心扉的魅力。中国传统的“七夕节”独具风采,是民俗节日的爱情佳节。农历七月七日夜晚,叫“七夕”,是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时刻。民间有七巧的习俗,又叫“七巧节”,因以少女少妇的活动为主要内容,故义称“女儿节”或“少女节”。

七夕的起源,历代多以牛郎与织女相会于银河鹊桥之上的美丽神话故事来加以解释。牛郎与织女相传是天上的两颗星星,位于人于地而所见的天空中银河两旁,牛郎星属于天鹰座,织女星属于天琴座。牛郎星包括三颗星,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正中的河鼓二即牛郎星(牵牛),两边的两颗星被古人视为牛郎挑的两个孩子。

牛郎星东南的六颗牛宿星,被认为是牛郎牵的牛。织女星也有三颗,即织女一、织女二、织女二,构成三角形。

被视为织女用的梭子。织女星东南的四角形的渐台、一、二、三、四,被认为是织女的织机。这就构成了在天上的一幅男耕女织的农业家庭的图景,这正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反映。至于民间种种把牛郎织女设想为夫妻,男耕女织地进行劳动生产的传说故事,则是受现实生活的影响,不断添加而成,使牛女双星既有神性,又更富于温暖的人性。

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善良、忠厚、勤劳的小孩叫牛郎。七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便跟哥嫂过日子。其螋心肠歹毒,经常虐待牛郎。尽管他每日劳累辛苦,吃菜咽糠,寒冬腊月,仍然衣衫褴褛。后来,嫂子又唆使丈夫和牛郎分家,牛郎痛苦异常,望着每日伴他干活的老牛,放声痛哭。老牛忽然开口对牛郎说:“你弟兄分家,你什么都不要争,只把我要下就行了。”一天兄嫂果然把牛郎叫到跟前,说是要分家,说他是长子,理应得到田地和房屋,而牛郎只配得老黄牛。牛郎没有吱声,点头同意了。从此他牵着老黄牛离开了家门,来到村外荒山坡下,越想越伤心,禁不住泪如泉涌,他的眼泪浇出了朵朵红花,这就是今天的牵牛花。

牛郎在荒山脚下搭了一间茅屋,便在那里住下种地过日子。

原来这老黄牛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冈把五谷种子撒向人间,触犯了天规,被玉帝贬到凡间受苦。牛郎兄弟分家后,它便与牛郎相依为命,伴牛郎种田度日。

老黄牛目睹牛郎辛勤耕作,忠厚待人,深受感动,一心想帮他。一天老黄牛告诉牛郎说:“东边不远处有一座风景美丽的山,山后有个明镜般的湖。每天黄昏时,天上的仙女要来湖里洗澡,你趁仙女们洗澡时,悄悄拿走一件仙女的衣裳,哪个仙女没了衣裳,就无法回天庭了,便可以做你的妻子。”牛郎心里十分高兴。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来到湖边,脱下云霞般的锦绣衣裳,跳进清澈的湖里沭浴嬉戏。牛郎便悄悄从树林里出来,蹑手蹑脚地拿走一件仙女的衣裳。仙女们洗完澡,天色已晚,慌忙上岸各自穿上自己的衣服,腾空起飞,回天宫去了。那个被牛郎拿走衣服的仙女,因无羽衣,无法飞叫天宫,便留在人间了,她就是“织女”。婚后男耕女织,牛郎勤奋,织女手巧,夫妻恩爱,日子过得幸福美满。乡亲们获悉牛郎成家的消息都来贺喜。织女原为仙女,会养蚕抽丝,织绸纺缎。织出来的绸缎做成衣服,冬暖夏凉。消息传开,引来山南海北商人都来购买.轰动了山区,千家万户都送自己的女儿来学习:织女心善手巧,乐于教人。很快,家家户户部学会了养蚕抽丝织绸缎。

牛郎织女深受乡亲们的尊敬,日子过得舒坦甜荚,后来生了一男一女,乡亲们都士分羡慕。几年后,有一天老黄牛流着泪对牛说:“我让你把织女衣裳拿走,使她与你成亲,犯了天规,我怕活不成了。

我死后,王母娘娘不会放过你们。你把我的皮剥下,遇到难事,可以披上它。”说完倒地而死。牛郎哭了一场后,按老黄牛的吩咐做了。

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工母娘娘的外甥女。织女与牛郎成亲的消息被被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亲自率天将捉拿他们。那天正是七月七日,牛郎正在锄地,忽然雷鸣电闪,黑风呼呼,天兵降临,将织女捉拿回天。牛郎回家不见织女,两个孩予哭着告诉他一位婆子将他们的妈妈带走了。牛郎放声痛哭,悲痛中突然想到定是王母娘娘捉拿的,于是披上牛皮,将两个孩了放在筐箩挑起担子,拔腿就走。一出门,飘然如云,竟飞起来了,不知飞过了多少路程,眼见织女就在前头,孩子们呼喊妈妈,牛郎向织女招手,织女回头招呼牛郎和孩子。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后面一划,立即出现一道天河,白浪滚滚,波涛汹涌,牛郎被隔断去路了,再也追不上妻子。

天长日久牛郎织女的纯真爱情和孩子们的哭声打动了玉皇和王母娘娘的心。王母娘娘让喜鹊传说每月七日允许他们见一面。喜鹊未能听清,误传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面。晋南民间盛传,由于喜鹊把话传错,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便由喜鹊搭桥,以示惩罚。

织女牛郎故事当然只是一种神话,可正如希腊神话一样,它所反映的是植根于人们现实生活之中的,反映了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对恋爱、婚姻、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西汉《窦皇后传》中有记:遇七夕夜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千百年来,七夕夜人们也都爱指点天上双星,引孩子们观看,并讲述牛女神话,使孩子们获得天文知识和文学的熏陶。

总之,七夕节的习俗,根源于古代对星辰、星辰神的崇拜,又融合了民间的现实生活故事,衍化出许许多多有趣的习俗。而牛女神话传说的广泛流传,更促进了七夕节的传播、发展。

(二)七夕风俗

自汉至魏晋南北朝,七夕风俗已逐渐形成七夕观织女渡河,穿针乞巧之俗已十分普遍。唐代还有“乞福”、“乞寿”、“乞子”。明、清更有“乞官”、“乞美”、“乞郎”俗,全国各地七夕风俗大同小异。

7.乞巧

七夕的节日活动很多,但多半是青年男女们的活动。

首先是设丰盛的瓜果、糕饼、甜酒、巧菜及种种供品,祭祀牛女双星,然后向双星祈求种种青春的心愿,憧憬未来生活的幸福前景。当然这又源于古代的万物有灵论、自然崇拜。人们视牛女双星为神,故向它们乞求种种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形成星辰崇拜中很富于诗意的习俗。星辰崇拜作为自然崇拜的一部分,在我国流传较广,牛女双星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向牛女双星乞巧,源于织女是传统中的纺织、刺绣能手,自然是心灵手巧的智慧女神;牛郎是耕种劳动能手,自然也可以向他乞巧。

七夕更是女儿们最忙碌的日子。

首先是乞巧,这是七夕节最重要的活动。早在汉代此俗就已出现。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南朝宋孝武帝《七夕》诗:“迎风披彩缕,向月贯玄针。”这里的七孔针(玄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针上有七孔,专供穿线乞巧所用,少女们把彩线来回穿过七个小孔,穿得快的人就算乞得巧了。

从穿针之俗,又衍化出丢巧针的习俗,即将针丢入水中,视水里针影而占拙巧。明代《帝京景物略》卷二: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chui,敲打用的棒,大多一头较大或呈球形)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绣花针飘浮后,看水底影子,影中有动物、花鸟者,谓之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者,谓之拙,不得巧。今天,民间这天也丢巧针,不过多半为了满足姑娘们的好奇心,他们并非认为针的飘浮及影的反射能说明自己是否得巧。翼城更有让最幼女孩,蒙于絮被下,或用布裹头,旁以锣鼓震之使昏,而犹能拾针穿线,谓之“渡巧”。

浙江、安徽等地有用蜘蛛乞巧的。姑娘们,要在七夕节逑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刚情况,刚密谓之得巧,疏谓之不得巧。山两、陕两等地七夕妇女陈没瓜果与庭院,对织女乞巧。先期,以麦豆浸瓦器内,生芽六、七寸许,谓之巧芽。是夕,女儿掐麦、豆、芽尖,置盂水上,曰“漂针试巧”。方见针影作笔尖鞋底之状,以为得巧七夕乞巧在全国都十分盛行,不过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其共性是祭神乞巧,追求美好生浩。民间有一首“乞巧歌”:乞手巧,乞就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

有些地方,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一老牛、喜鹊等纺织物,置案头。有的用彩纸剪成上面景物,贴于墙上。

七夕节,山西小伙子也有向牛郎讨教的习俗。晋北习惯将小麦及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前,用彩线缠芽,称为“种生”。晋两北牧童,要为老牛编花环,让其戴上,称为“老牛过生日”。

如今,有的地方仍流传着一种习俗:男女订亲后,女子给未婚夫纳双鞋垫,鞋垫花样繁多,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鸳鸯配,龙风飞舞等等其色鲜艳夺目,几乎不像鞋垫,很像是少女们的刺绣工艺品,根根彩线里寄托着姑娘无限的相思,莫非这正是从织女那儿乞的巧,化作人间美满姻缘,柔情蜜意。

2.求美乞爱

七夕节求美,则是女孩、女性们的专有活动了。织女无疑又是位美神,因为她本是主管爱情与婚姻之神,而爱与美是不可分的。她是年轻的女性,心灵手巧,其容貌自己也是非常秀美的。所以,妇女、女孩们都要向这位美神求美。

在民间,七夕时姑娘们都要精心地梳洗打扮,穿上美丽的丝绸裙裳,用胭脂水粉、眉笔细心地美容化妆用槿叶汁洗头发,以凤仙花汁染红指甲,再梳理出各种各样的发式,戴上戒指、耳环等饰物,真是秀美可爱。平时,姑娘们是不能梳发髯的,只有七夕这天可以把辫子梳成发髻。经过一番精丽美饰,这才高高兴兴地去乞巧,同时也求美、求爱情婚姻,在闽粤,求美、美容的习俗尤为盛行。七夕之时,家中必要设胭脂水粉、香水等化妆用具于乞巧桌上,供家中女儿使用,也供奉织女。

民间还有种种与求美有关的节俗。如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妇女们喜往溪河中洗浴“天河水”,可使容颜美丽,头发黑长。不少地方传说着,七夕夜,草上的露珠、雨珠是织女与牛郎相会时洒下的泪珠,若用来搽擦脸庞与长发,可使脸容更秀美,头发更漆黑。在浙江等地,又称七夕为洗头节。相传织女每逢七夕,用槿叶汁于机杼边洗头发,再往鹊桥边与牛郎相会。此日,少女们有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习俗。其方法是摘凤仙花,加人明矾少许,捣碎敷于指甲上,以布条缠住。

第二日即可染红,否则,连续二、三次,其色深红,长久不退,直待新指甲长出则逐渐剪去。相传老年人见了,目不昏。

与求美紧密联系的,就是求婚姻、爱情荚满,这也是七夕夜的主要活动之一。织女兼有婚姻神与爱神的职能。这是因为织女原是源于楚国汉水之滨的神,也即游女,自由地与男性相会的女性、女神,成为少女们祈盼自己将来能遇到理想中的爱人、婚姻美满的女神民间的姑娘们,一般在七夕乞巧之时,于心中默默祈盼,将来自己会长得更美丽,会遇到合适的对象,婚姻会美满。在有七夕洗发习俗的地区,则相传姑娘们若于七夕用槿叶汁洗发,就可以年轻美丽,早日找到如意郎君。而在山东西南地区,妇女们包饺子吃,饺子中包红枣及丝线等,如有人吃到,则意味着能得巧、得福、得早日婚嫁。在广东一些县份,妇女们爱于深夜坐于露天,淋天上的细雨。传说这雨是双星相会的喜泪,若能淋到,则一生都无别离之苦。在香港则拜姻缘石,向织女求爱情、婚姻美满,早得好丈夫。

民间少女少妇们,每年七夕都聚集在葡萄下,偷看织女渡河,并窃听其绵绵语,一面口里哼哼着小调:

年年有了七月七日,天上牛郎会织女。

伢本是一对好夫妻,是谁硬把伢分开的。

看把伢俩个恼惶的,三百六十天才见面哩!

老天爷你可得行好哩,叫伢俩团圆到一搭里。

由于封建礼教对婚姻的严重禁锢,青年男女不能自由相爱,男女授受不亲,包办婚姻使青年男女饱经沧桑,酿成了无数恨海难平、情天难圆的爱情悲剧。因此人们对织女牛郎“三百六十天才见一面”充满了同情、怜悯,对织女牛郎的自由恋爱充满憧憬和向往。牛女的悲剧,成为封建时代男女无法自由相恋、自由婚姻的现实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