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48111600000025

第25章 食俗纵观(10)

苗家将腌鱼、腌肉,腌莱的坛子均置于堂上或地楼之墙,富裕家庭腌鱼、肉、菜的坛子为数甚多。生人入门,观坛多寡,家之有无,可不问而知。

别其一格的咂酒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到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酒的种类有多种,其中咂酒最有特色。咂酒是以糯米、小麦、高梁、小米、稗子为原料,上锅蒸熟,然后用酒药搅拌均匀,晾晒一下,略喷水分,然后放入瓮中,置于火旁发酵,温度保持在60℃左右,一昼夜后即由酸变甜。随即把坛瓮搬离火边,用猪膀胱皮封住瓮口,放阴凉处贮存待用.酒液黄亮有光,香气浓郁,口感醇厚。适当饮用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消除疲劳。需饮用时,将瓮口打开,注入开水(冬季用温开水,夏天用凉开水),然后插入竹管吮吸。竹管以水竹为佳,竹管的长短,以瓮的大小而定,无节者为最佳;如果有节,则事先打通。饮时,在场者沿酒瓮围成一圈,由年最长者先次,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汁吸完后可再冲入凉(温)开水,直到淡而无味时为止,咂酒一经开坛,剩酒无论浓淡,均不再饮用。

彝族

荞粑粑由于地势高峻、气候寒冷等原因,多数彝族聚居,区的农作物,只能种植荞麦、包谷、洋芋、燕麦等。因而,他们的主食也只能是荞麦、包谷和洋芋。唯独滇南红河两岸,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具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优越条件,所以才种植水稻,主食大米。滇西和滇中地区,虽然也吃大米,但却不占主要地位。彝族人民把荞麦做成粑粑,放人火塘烧食,或用铁锅烤食、煮食。

盖碗菜彝族人很喜欢吃猪、羊和鸡肉,特别是喜欢吃炖大块肉。这种大块肉,有一巴掌大三分多厚,炒成回锅肉,俗称“盖碗菜”。

哀牢山地区的彝族人更喜欢吃甜菜、茨头菜和羊奶菜。这三种菜制作不同,吃法各异,故有哀牢山“春三珍”的美称。

据地方志载:“甜菜,又名珍珠菜,碧色,野生木本类,开花后始发生嫩叶。摘而作羹食之,味美异常。”阳春三月,风光明媚,热情好客的彝族人,总是喜欢用清香四溢,味道甜美的甜菜汤来招待客人,因为它对补充人体水分,增进人的食欲大有好处。若在汤内再氽入鲜肉、鲜蛋,或煮进些鲜豆腐,堪称锦上添花之佳肴。

茨头菜,长约三寸,呈紫色,是一种遍身有刺的山菜。每年的仲春、人们便采摘上市。食时先剥去刺,放人开水中煮五、六分钟,然后捞出切短和豆豉炒三至五分钟即可。其味清香异常,并有解除人体火气及开胃之益。

羊奶菜,因体内有羊奶一样的浆汁而得名。到时,人们用镰刀割回来,摘下叶及果洗净,再将叶捣碎,拌上用糯米蒸制的白酒,适当加些咸盐,腌于罐中,半月后便食用。味道酸中带甜,香气扑鼻,引人口馋,诱人食欲。

转转酒“火木啊党依,尼木吱基侬”是彝族的尔比尔吉(谚语),译成汉语是“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可见彝家人是多么喜爱饮酒。

彝家人饮酒,常常是“有酒便是宴”,还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圆圈,端着酒杯,依次轮流饮,所以彝家人又叫饮“转转酒”。

为什么要饮转转酒呢?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从前有一座大棚里,住着汉、藏、彝三个民族,他们长期和睦相处,情同手足,就结拜为兄弟,汉族为大哥,藏族为二哥,彝族为三弟。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团聚一起,共庆佳节。有一年,三弟在老林开荒种了一块荞子,秋天收了很多荞子、磨了很多荞面后,就请大哥二哥来吃,因为煮的太多了,头天没有吃完,第二天再热着吃时,荞面饭变成了浓烈溢香的水,舀进碗里后,三个人都舍不得喝,总想让别人多饮,自己少吃。他们围坐在火堆边,你推我劝,从清早转到晚上,都没有喝完。突然,一道金光闪烁,从天上飞来一个人,他说:“你们喝吧,只要辛勤劳动,喝完了又会有新的水。”四个人这才真正喝开了,直到每个人都喝醉了,碗里还是满满的。后来才知道天上飞来的人叫党撒斯惹(幸福之神),因为有酒喝,他就留在彝家不走了。这一传说一代传一代,就成了彝家喝酒的习俗。

传说固然不可信,但彝家人历来十分好客,热情劝客人饮酒倒是真实的。凡是到彝家作客,主人都要拿出酒来,相对举杯,席地而坐,一边倾心相谈,一边劝酒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喝吧!尽管的喝!”直到客人醉倒了才不再劝。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阿妹子(姑娘、妇女)就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锦竹杆或麦杆,在家门口的路边上,凡是来往行人都要劝你拿着杆杆从罐里吸饮酒后才让你走路。凡喝过杆杆酒的人都说:“甜不过彝家的杆杆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

彝家喜欢转转酒,除了生活习俗的原因外,还常用以表示决心和信誓。为了对某一件事情干或不干进行发誓,则用饮血酒来表示;把酒倒进杯里后,将一只大公鸡当场杀死,把血滴人酒中,双方或几方当事人端起酒杯发誓并一饮而尽。

彝家人喜欢饮酒,对盛酒器皿更是讲究。盛酒多用牛皮口袋,饮酒多用木制高脚酒杯。这种高脚杯是木质最好的红椿木制做而成,用生漆漆好后,再在杯上用红、黄、白等色画上彝家古老的、丰富多彩的图案,颜色绚丽,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瑶族

由于长期不断的迁徒,瑶族分布很广,有“南岭无山不有瑶”之说。这也造成了各地瑶族的生产与食俗有所差异。有的从事农业,以大米、猪、牛、鸡、鸭、蔬果为食;有的则以狩猎为业,靠飞禽走兽,野菌笋为生。

竹筒饭、且鲊、鱼鲊与鸟鲊

居住在山区的瑶民,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到便于携带和储存,所以棕粑、竹筒饭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讲:“瑶人截大竹筒,以当铛鼎,食物熟而竹不燃,亦异制也。”用竹筒烹制出来的米饭,别有一股清香味。

瑶民常将肉、鱼、鸭等制成鲊。一般每年入冬后至次年立春前是制鲊的最好时间。猪鲊的制法是将刮洗干净的猪肉切成块,放入缸中加盐、白酒,茶油,八角末拌匀,每两小时搅拌一次,5~10小时后取出放入洗净晾干的坛中,需装满筑实,密封坛口,30天后即成。鸡、鸭、鱼鲊的制法与猪鲊相同,但不切块,配料需加姜末,白酒、茶油用量较蚱猪肉略多。鲊鱼还需加炒香磨碎的米粉末。居住在山里的瑶民,擅长捕鸟,还制作别具风味的鸟鲊。

一根筷子吃油茶

瑶族喜吃油茶。热情好客的瑶民,凡客人至其家,不问生熟,“概由妇女招待,敬以油茶,客能多饮,则主人喜。”广西桂北瑶民,忠厚纯朴,视来客为喜事。家里客人光临,主人恭恭敬敬相迎。请客人坐定以后,首先敬一杯凉茶,使客人定定心。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十分高兴。接着,奉上油茶。在油茶的碗旁边只放一根筷子。因为瑶家人吃油茶不算正餐,放一根筷子是指还有正餐在后面。按当地风俗,吃完三碗油茶的客人才算真正的好朋友。客人如果因为吃不惯而推辞,主人便认为客人瞧不起他。油茶的制法是用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热冲炒米、炒豆、米花之类而成,其味很特别。

土家族

俗谚云“住山、靠山、吃山”。

土家族大都聚居于山里,重岗复岭,陡壁悬崖,山多田少。人们形容说:“九山半水半分田”,生活历来较为艰苦。

但是,苦寒能磨练出坚韧的民族性格。山的天地,造就了土家族取的所产,吃的所长,办的风味,颇富山地民族的生活风情。

酸辣香味是土家族饮食的一大特点。细究一下,喜吃酸、辣、香,与食杂粮,有密切关联。杂粮粗涩难咽,配以酸、辣、香味,益于开胃。同时,这与土家族人居住丛岩邃谷,泉水冷冽,岚瘴郁蒸,非辣不足以温胃健脾。医学研究认为。酸、辣可以杀菌、防治肠胃疾病。辣椒、生姜、山花椒、山胡椒、山苍子、葱、姜、蒜等,是终年常用之佐料。土家族家家户户,门口屋檐、火炕楼柱、无不挂着成串的红辣椒,以供常年吃用。土家人俗谚云:“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象猫儿抓,走路脚软眼也花”。意思是浑身没有劲了。

辣、酸、香三字,土家族妇女做出了许多妙文章。辣子、青椒,嫩时从树上摘下来,除以细作佐料外,喜欢放在火灰里烧熟,然后捣烂,放上盐,伴点醋,作糊糊子净吃;秋末,辣子红了,从杆上摘下来,制作辣子各种菜,并选取肉厚肥硕的,放进坛里,将煮嫩包谷棒子的水,倒进坛中,再放上姜、花椒、蔗糖,腌制成泡辣子;制作酸辣子,先将辣子放进坛中,封好坛口,倒覆于盆钵之中,盆钵盛上水,不让其干,半月之内就酸熟了,名日酸辣子。这种酸辣子拌炒猪肚猪肠,味道异常可口;更高级的是伴合糯米、包谷,用碓舂烂,融为一体,腌进坛中,与腌酸辣子一样,名为糯米酸辣子,包谷酸辣子。酸后,糯米酸辣子着油煎成块块吃;包谷酸辣子着油炒成粉粉吃,风味各异;两种都可煮白菜萝卜叶糊糊,使白菜萝卜格外醇香可口。降霜了,秧上结的辣子红不了了,就将残剩的辣子全摘下,放在滚烫的开水里燎熟,然后晒干,用油炒香,吃起来真是香脆辣,别有滋味。秋冬后,谁家都要制作几坛各种辣晶,以备冰雪封凌,农忙季节、蔬菜淡季吃。

血渣土家族人,逢年过节,讲究腌制腊野味,将山上猎擒的野猪、麂子、卤上花椒、五香、肉桂、食盐等佐料,腌于坛中,使佐料浸透,半月左右、取出挂于火炕上,让烟熏火烤,作宴请宾客的上等菜肴。这期间,土家族人最喜做“血渣”。所谓“血渣”,是将磨豆腐的豆渣,浸泡于猪血中,放亡五香佐料,然后,捏成团子,炕于火塘之上,让烟熏火烤得漆黑,再用温水洗净,切成块块油煎,放上姜葱辣子,吃起来别有滋味。

合菜俗称“’团年菜”是土家族人过年时,家家必制的民族传统菜。其制作方法是:将萝卜、豆腐、洋芋、白菜、大蒜、猪肉煮成一鼎锅‘,合家团年吃。“合菜”象征着五谷丰登、全家清吉、团聚。“合菜”由于各种菜肴聚集炖煮一锅,滋味互相渗透,吃起来鲜美可口。

咂酒土家族人有种特殊喝酒习俗,谓之“咂酒”。据传喝咂酒起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去抗倭的战事。土家族人为了让自己子弟兵按时奔赴抗倭前线,将酒坛置于道旁,上插竹管每过一兵咂一口,循序渐进,以此传成习俗。至今,凡客至家,必以酒招待。酒,一般用陶罐盛装,吃时,斟到大海碗里,依次轮流喝,你推我让,越喝兴致越高,场面也十分热闹。

茶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茶,有凉水甜酒茶、凉水蜂蜜菜、糊米茶、姜汤茶、锅巴茶、绿茶等等。夏天,天气炎热,劳动口喝,土家族人用葫芦、竹筒提来沁凉清冽山泉,冲糯米、高梁甜酒,连酒糟一起喝;土家族人喜养蜂,蜂蜜常年不断;客来茶中加蜂蜜,或净冲蜂蜜,敬请客人喝,别有味道。冬季,喜喝熬茶、油茶汤。逢年过节,油荤重了,一杯熬茶下肚、倍感清新、格外提神。油茶汤,土家人常年喜喝,它用茶叶、阴米、或包谷花、花生米、黄豆、芝麻,配以姜、葱、蒜等佐料,用茶油炸焦,然后,用水煮沸,清香可口,提神解渴,驱热御寒。姜汤茶;若感冒了,寒人内,喝上一碗、发出汗来,顿觉浑身轻松。糊米茶和锅巴茶:是将米或锅巴放在火上燃烧,燃烧成焦块,放至开水中,待冷却后喝,香凉止渴解暑。

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种植水稻、谷子和玉米,因而朝鲜族的主食是以冷面及米糕见长。

冷面冷面的原料和佐料颇为讲究。原料多为荞麦面、小麦面,也有用玉米面、高梁粉或白薯粉制作的。佐料种类多样,有牛肉、猪肉、鸡肉、蛋丝、芝麻、辣椒、苹果、苹果梨等,并以香油拌制。这种冷面吃起来酸甜香辣,清凉爽口,别有风味。

冷面的制作很特别。它是用面粉调成面糊,压成细条直接放在滚开的锅里,煮熟后捞上来,过冷水后盛在碗里,再加入各种佐料就可食用了。

冷面有悠久的历史,在十八世纪的史料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人民习惯吃冷面的习俗,亦称长寿面,取其纤细绵长,预兆多福多寿。凡遇喜庆节日,或婚嫁娶,或客来宾至,这时冷面是招待客人的最好食品。

米糕是朝鲜族喜爱的食品,这也和他们盛产大米有关。米糕的种类很多,有打糕、切糕、片糕等。其中以打糕为最。打糕是朝鲜族逢年过节、嫁女、娶媳妇、办丧事招待宾客时的主要食物之一。做打糕时,先将糯米蒸熟,放在木糟或石臼里,用木锤或石锤打烂成糕团,然后切成片,再放上一些小红豆做的豆沙面,蘸上白糖或蜂蜜,吃起来酥软香甜,风味很浓。

清明吃明太鱼每年清明节这天,朝鲜族都要吃一种明太鱼。据说,在这天吃明太鱼不仅可以保证一年的平安,而且对人体也有壮阳补肾的作用。朝鲜族清明吃明太鱼,有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