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48111600000023

第23章 食俗纵观(8)

还有采用”食品随机取样“的方法来预测的。将随机放在筛子里的米圆每次取出两颗,一直取到最后,剩单则生男,剩双则生女。除米圆外,豆枣、牙签、筷子、扑克等也都可以充当道具。

民间观念认为,妊娠期除了可以预测生男生女外,也能用某种方法引导母腹中的胎儿向某十性别发展,或导致胎儿性别转移,其中也有采用饮食手段的。

(三)分娩食俗

分娩食俗早在临产之前就已由催生食礼拉开了序幕。临近分娩时,孕妇和家人最担心的是孩子能否顺利生下来。为了避免难产,人们便采取种种手段和措施,来促使孕妇早生、快生,民间最常见的做法是由娘家给孕妇送”催生饭“。

侗族妇女临产前,母亲要为女儿煮上一大碗米饭,包上炒肉和煎蛋,端端正正放在细竹篮里,然后盖上洁净的绣花帕子,左脚先出门(传说这是期望生儿子的一种做法)送给女儿吃。如果女儿吃了还不能生,母亲还要接着再送,直到生下为止。

湘西地区,孕至九个月,母亲要特意为女儿煮一顿饭,并且亲自送去;一般要作三至五道菜,其数量以女儿一餐能吃完为度,孕妇要全部吃完,不能剩,剩则表示胎儿不能生下。同时催生饭只能孕妇一人吃,如果其他人吃了;则认为孕妇未吃此饭,分娩要往后推移小催生饭送毕,母亲当天就要返回家去,表示孕妇吃了催生饭,胎儿很快就要降生,母亲在家等候喜讯,准备送”祝米酒“。

此举无非是为了表达母亲的那种祈望孙儿早降世,祝愿母子保平安的善良心愿。

孩儿一落地,家人便要急于把这一消息通过某种方式告诉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民间称之为”报喜“。旧时浙江绍兴一带,小孩一出世,家人马上要点燃蜡烛,随即到厨房下面条,面条里要放上红糖或白糖,煮熟的甜面条再分给左邻右舍,邻居接到面条,便知道小孩顺利出世了。

广东东莞一带,婴儿出世后,必用万寿果、鸭蛋、粉丝、油炸豆腐等作羹汤,先用来祀神及祖先,然后分给邻居及族人吃掉,当地称此举为”煮落地“。如此做法,无非是为了及时把孩子出生的消息告诉给亲邻。

给外婆报喜最为讲究。湘西一带;小孩出世后,女婿要备上两斤酒、两斤肉、两斤糖、一只鸡到岳母家报喜,岳母根据报喜带来的是公鸡还是母鸡,就知道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公鸡表示生男孩,母鸡则表示生女孩,双鸡表示双胞胎。在西南彝族及湘鄂一带均有以鸡报喜的习俗。

浙江浦江县,称报喜为”报生“(生女孩不报生),女婿去岳母家报生需带两锡壶酒,壶柄上缠有红头绳(据说这是生儿子的标志)。有的地方则兴挑一担酒去报生,岳母将酒一壶壶分给邻居以红蛋回礼,这些蛋均由岳家转给婿家。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以蛋、馒头、饼子等作为报喜礼物的,这些礼物都由外婆分发给同族邻里,以示报喜。

婴儿诞生后,民间要举行一种别开生面的”开奶“仪式。所谓开奶,即第一次给婴儿喂奶。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也格外讲究。民间认为,首次给孩子喂奶,宜喂别家妇女的奶,如果是男孩,则要生女孩妇女的奶;如果是女孩,则要屹生男孩妇女的奶。说是这样做,下一胎便可以换胎生。

开奶仪式各地也不尽相同。苏北民间的”开奶“仪式颇为特殊。其做法是:母亲把奶汁挤在汤匙里,再用香墨磨成墨汁,在奶水里挤上两三滴,给婴儿喂下去,这样做是希望孩子以后有文才。传说以前有个皇帝,规定在科举考试后,对一些考得差的考生要罚喝黑墨水,说是他们因为墨水喝少了,现在要多喝一点,随着现代卫生知识的普及,目前这一习俗已基本消失。

上海崇明地区的开奶习俗也很有特色乙当地给婴儿开奶第一次喝的是黄连。东家请来一位能说会道的妇女把黄连汤蘸几滴于婴儿嘴上。边蘸边说道:“乖乖吃得黄连汤,来日天天吃蜜糖。”然后把肥肉、状元糕、酒、鱼、糖等食品分别做成汤水,用手指蘸些涂在婴儿唇上,并随口唱道:“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日后生活似蜜甜;吃了鱼;日日有富余。”最后让婴儿尝帚口从其他妇女那里讨来的乳汁,开奶仪式就算结束。

妇女分娩后,由于气血损耗,体质虚弱,饮食上需要及时进补。进补物品各地不尽相同。、在湖北地区,产妇分娩后,每天要吃鸡,生一个小孩往往要吃掉二三十只鸡。关于产妇吃鸡的风俗,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天上的王母娘娘吃惯了山珍海味,一天,她别出心裁地要在天上设“百鸡宴”,就派人去凡间抓严冬公鸡“、”夏母鸡“,这种鸡原是肥鸡的别称,因为冬天公鸡同母鸡争食,因此冬天公鸡是最肥的了;而夏天母鸡要产蛋,吃得好,自然也就肥;王母娘娘手下的人怕忘了冬公鸡、夏母鸡的各字,就一路走一路背诵,背来背去,把冬公鸡念成”洞公鸡“,来到凡间,他们到山洞里去找公鸡,结果一只也没有找到,最后只抓了十百只母鸡上天交差。王母大怒,一气之下,把鸡从天上扔下来。有一只母鸡被一个放牛娃捡到,他家里很穷,正赶上他姐姐坐月子无奶,于是他把母鸡杀了炖给姐姐吃。结果,产妇奶水如泉涌。人们这才知道坐月子吃母鸡好。

当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乙鸡本来就含有丰富的营养,民间称鸡为”营养之源“、”济世良药“。祖国医学认为:鸡具有益五脏、补虚损、健脾胃、强筋骨、活血脉、调月经等功效。产妇多吃鸡,对补充产后虚损具有很好的作用。难怪湖北产妇在坐月子期间餐餐不离瓦罐鸡汤的。

鸡蛋也是产妇的进补佳晶;纳西族;产妇分娩后,立即把米酒、羊油、红糖煮鸡蛋,让产妇吃下去。东北产妇则要吃煮鸡蛋。江西、福建一带要给产妇煎荷包蛋吃。湖北地区有的是将鸡蛋打入碗中,配米酒,加开水冲饮。新疆维吾尔地区,产妇吃蛋比较特殊,他们不用水煮,而是用开水烫热后,在蛋上打个洞,直接喝。产妇坐月子期间,蛋壳不能随便丢掉。傈僳族,吃完的蛋壳要用竹条穿成一串,放在床边,或挂在楼板上,直到孩子满月才取下。有的地方把蛋壳剁碎加入鸡饲料中喂鸡,说是鸡子能多下蛋。

产妇的饮食进补,秉承古代遗风,各地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两湖地区,产妇每天离不开红糖水。说是红糖具有补血作用。河套平原汉民产妇,产后要吃”二红粥“。即用小米加红糖、红枣煮制而成,每日要吃八顿。山东除在粥内放红枣外,还要放花生米,有道是:常吃花生能养生,吃了花生不想荤。糯米是南方产妇的常用食品,坐月子期间要煮糯米粥,煮糯米饭,酿糯米酒,给产妇享用。四川则喜欢在米酒中放些川贝、当归等生血药物,有的还要加莲子,以增加滋养。福建一带习惯用糯米放老酒蒸食,据说有祛寒、补热;散瘀血之效。藏族产妇特别喜欢食用母牛的坐子骨,以为它是滋骨佳晶,多数人在产前几个月就准备好一架牛的坐子骨晒干留用;新疆哈萨克族,产后一般都喝”全羊汤“。他们认为羊的各个部位营养不同,全羊汤最有营养。所谓全羊汤并不是把全羊放在锅里煮,而是把羊的各个部位都剔一些放在一起煮。邻里乡亲探望产妇,也要送上一盆全羊汤庆贺。

产妇的饮食生活一方面要加强进补,另二方面还要讲究饮食禁忌,俗话说:“胎前一盆火,饮食不宜暖;产后十块冰,寒物要当心。”产后妇女在饮食上切忌生、冷、酸、辣。忌生、冷是怕伤其阴气;忌酸,是怕牙齿不周;忌辣,是怕引起婴儿上火。这些饮禁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值得提倡。然而民间有些饮食禁忌却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如:内蒙古西部地区,要产妇忌吃猪肉认为猪肉发阴;福建产妇忌吃豆腐、白菜,而且忌喝生水,说是吃了会拉肚子;山东一些地方产妇忌吃豆角或弯形蔬菜,说是吃了婴儿不能直立生长;朝鲜族产妇甚至忌吃鸡蛋,说是吃后孩子脸上会长出像鸡蛋般的疙瘩。……随着现代营养知识的逐渐及,这些不良习俗正在渐渐消失。

四、少数民族食俗

蒙古族

蒙古族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奶品有奶豆腐、奶疙瘩、奶干、奶酪、奶油、酸奶等,以粮食、蔬菜为辅。早晨吃炒米喝奶茶,茶中加上酥油和少许青盐,味道鲜美可口。中午或晚上多喜吃羊、牛肉。

手抓羊肉先将宰杀的牲畜割切成几十块,煮于开水之中,加于青盐、花椒等佐料,一滚就吃,非常鲜嫩。吃时,先用刀割、剔后,再用手抓食。

风干肉把肉切割成细条,抹上盐,风干保存,以备春季和出远门食用。此乃是储存肉食的最佳手段。所以,秋末牛羊肥壮之时正是进行此项工作的大好时令。风干肉可以煮食,也可以捣碎后煮面条或做馅用。

灌肠割碎羊的心、肺、肝等,加上面粉及佐料,灌进淘洗干净的羊肠内,水煮食之,称为灌肠。根据灌人肠内的成分不同,又有血肠、面肠、肉肠之分。

全羊被称为餐中之尊。在盛大的喜庆佳节时,把羊的四肢、头和脖子连对成整羊状,置于大盘或木板上,呈爬卧之状,先供于佛像之前,然后请年长者过目,把火置于佛像前桌子上,连同腰部之骨肉一同煮熟,端上桌面,分割后大家共食。

奶豆腐蒙古族语称做“曲日木”。把取过酥油的奶水放人锅中慢慢熬煮,使水分和奶豆腐分离开,然后倒人粗布袋内挤压,再行晾晒,待其干后,即成奶豆腐。牧民们常常放入茶碗内泡饮或和炒面混拌食用。

奶皮蒙古族语称做“俄尔木”,有干鲜之分。做法是:煮干的鲜奶晾冷,浮于上面的油层凝结,揭起的油层为鲜奶皮,可与面饼夹在一起食用,也可泡进茶里吃。把鲜奶皮晾干后,即成干奶皮,食用时需放入热茶水中。

炒面蒙古族语称做“包力森郭日勒”,是蒙古族牧民的主要食物之一。其加工方法是:把青稞炒熟,用小石磨磨成粉面。吃时,放酥油、奶豆腐和少量茶水,用手搅拌均匀,抓捏成团而食。

茶是蒙古族人每日不能离开的日常饮料。根据各地的习惯和添加物品的不同,又有清茶、奶茶和酥油茶之分。清茶是茯茶加水,盐熬成的,一般还要放进一些姜片、花椒或苹果,以增加香味。面茶是把面粉用羊、牛油炒熟后用清茶冲泡而成的面油茶。若用奶茶冲之,即为面油奶茶。清茶中溶人适量鲜奶即为奶茶。在清茶或奶茶中放置酥油,即谓之酥油茶。

马奶酒草木繁盛的夏季到秋高气爽的中秋正是蒙古族牧民饮用奶酒的旺季。酿造奶酒的原料是马奶和牛羊奶。特别是用马奶酿造的马奶酒,更是佳晶。其制法是,马奶中先放人酸奶发酵,发酵到三至七天即可饮用,叫“其盖”,把“其盖”蒸煮,使其蒸气冷却后流人坛中,成为马奶酒。

托德把水煮饼与酥油、糖、核桃仁、葡萄干、奶豆腐拌匀制成方块,上面做有好看的花纹,四角和中央各置一颗红枣。此食物味美可口,是蒙古族人常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德吉此为瓶口沾块酥油的酒。敬客之时,客人要用无名指蘸上酥油,向外弹三下再沾下额头即可,此为敬年长者和贵客的头份酒,表示非常敬重。

蒙古族人,一般是每日三餐,早餐喝“那木里”(有些地方叫“恰恰木”),这是一种在碗中放有炒面、奶豆腐、酥油的奶茶,在喝茶的同时,或吃烙饼,或吃油炸馍、炒面。中午喝奶茶、牛奶,吃炒面、馍和肉。晚餐吃手抓肉或汤面条、面片。临睡前,还吃点酸奶。冬季吃肉较多,夏季主要吃奶制品。

就餐时,平常分男左女右。全家围着桌子共同就餐。家庭长辈坐于里面,小辈坐在外面,年轻女子坐于离锅灶较近处,随时给大家添饭倒茶。若客人来,则按男左女右习惯,让坐于里面,由家庭主要成员陪同进餐。吃肉用刀,将肉割成小块送往嘴里,或将肉割开后用手抓食。吃馍则掰成小块送到口中,吃面条、吃米饭习惯用筷子。

藏族

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文化别有风韵。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大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既高且寒又干,致使藏族人民的饮食、风俗自然有别于北部游牧世界的其他民族。而且,受到神秘的印度佛教文化的浸染,这里的游牧文化又弥漫着宗教文化的神秘气氛。

青稞是藏族的当家粮

绝大部分藏族以用青稞炒熟磨粉制成的糌粑为主食。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以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糌粑要拌上的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糟粑便于制作、携带、保存,食用也很方便乙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可以食用。

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民还经常食用“足玛”、“炸锞子”等,足玛是藏语,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酌一种,俗称人参果;形色如花生仁,当地春秋可采挖。炸锞子是用面粉加糖,捏成圆或长条状后人酥油锅油炸而成。他们还喜食用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一起熬成的粥。“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做成,形似大奶油蛋糕。青海藏民常吃一种称作“特”的水油饼。制作水油饼时将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饼,放入开水锅中煮,待熟后捞出,加酥油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