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素质教育在日本
48105300000009

第9章 日本家庭教育的理论(5)

他们两个人虽嘴里说吃尽了苦头,但脸上却显露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一点压力也没有。

第二天,在去广播电台前,先让他们拉给我听一听。拉之前,他们把乐谱交给了我,我把它放在桌子上,叫他俩演奏。把乐谱交给老师以后再拉,这是孩子们早就坚持的老习惯。

拉完后,我对他俩说:

“拉得太棒了,音色和音乐表现得都很出色,没问题,放心去拉吧,我在这儿听着。”

“我们走了。”

说完,他俩信心十足地坐上接他们的汽车,驶向了广播电台。不用说,他们走时,乐谱仍放在我的桌子上。

在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方法上,我倾注了最大的精力。乐谱只不过是为便于记忆准备的参考材料。对自幼就在这种培养方法下长大的他俩来说,他们都没想过把乐谱带到播音室去。

……

送走他们二人后,我再次想起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培养方法,培养出什么样的能力。昨天刚把协奏曲交给他们,今天就记熟了二人合奏的整个乐章,去时一点也不紧张。我考试到此结束了,电台播放了他们的演奏实况,我和全家满怀喜悦和激动的心聆听了广播。他俩现在已成为优秀的音乐家,但不知他们还能回忆起当年的演奏情景吗?

不言而喻,耕儿和健次都不是经考试录取后培养的。我认为,这种惊人的能力并非只存在于特殊人的身上,实际上也并非如此。什么样的培养方法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耕儿和健次只不过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作为我们家庭中的一员,耕儿已长到十九岁,这年龄已到了为他的艺术发展选择最好老师的时候了。我选来选去,选中了罗马尼亚的艾爱斯克先生,他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艺术家,也是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

八、藤永保的“第一车站”家教法

茶水女子大学藤永保教授经过多年长期的研究,在其所著《思考幼儿教育》中提出了“父母的家庭爱、培养方向的选择及对幼儿人格的教育这三点在早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论点。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藤永保教授的论点。

幼儿教育并不仅仅依赖于教育设施于制度才能进行;在日常自然无意中的家教与教育中就对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方向、人格形成影响极大。

井深大在《幼儿园开始就太晚》一书中通过狼孩的事例,来说明早期教育成长往往对人一生产生致命的影响的问题。

失去孩子的处于授乳期的母狼闻到出生六个月的婴儿的乳香,就衔走了婴儿喂养。这个婴儿随着发育,慢慢养成了狼的习惯——四足爬行、食肉,到了晚上眼睛发亮,到深夜十点、一点、三点时定时吼叫。

藤永保教授指出,初期教育的阶段应从出生后起算,贯穿到幼儿整个的成长期。

早期教育应从防止消极面、加强积极面这两个方向着手。

(一)人生的第一个车站是乳幼儿与其养育者之间的紧密的依恋感。这种关系,表面是没什么的自然的过程,却是乳幼儿时期的一种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找到安定感、探索的欲求,与他人的共鸣与爱情;竞争心、嫉妒、自立、社会性等因素也开始萌芽。

比如日本典型的神童吉田松阴虽随叔父成才,但他与平凡、热情的父母兄弟等家人一直都有着深深的依恋感,这成为松阴的心灵归宿。

这个人生的第一车站,深厚的爱、依恋感对孩子今后的知性的发育极端的重要。如果没有在这个车站完成,会引起以后发育的迟延、后退与倾斜;而加强了积极面的因素后,会获得后期教育中无法获得或难以获得的技能与能力。对人格的成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关系的存在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日本的教育界存在着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方针、倾向上的矛盾。

幼儿园教育以“爱情主义”为中心,与民谚中“只要有疼爱,孩子自会茁壮成长”这种相互的爱的教育观很相近。

但从小学开始的教育就明显出现成绩优先的倾向。

访日的美国心理学者评论日本的孩子是“努力强迫症”。藤永保教授认为这可以说是个妥当的表现。

随着科举考试制度从中国传入日本,向往获得优异成绩的“努力主义”也在日本产生。

对教育热心的日本父母为孩子升入好的大学、好的高中、好的初中,将还是小学生、甚至是学前儿童送入升学私熟。这可称之为早期教育中的强迫症状。

日本的孩子受到“成为勤奋型、优等生”的期待压力,与无法在约束、规则中自由自在地发挥能力的低智能、高创造性的爱迪生型人才相比,高智能、低创造性的类型被认为在日本的学校相对最易成功。

虽然这种刻苦勤奋的知识积蓄刑人才,在日本至今赶超欧美中,确实是取得成效的方略,但对“个性”的重视在日本越来越被注意。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可蒂尔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他有名的比较研究——日米早期母子关系比较。家庭教育中,美国的母亲们多是促进孩子的自发性、活动性;而日本的母亲多是被动性,以听话的孩子为理想型进行教育。这样日本孩子从小至四五岁之间大多会被这样的行为模式所固定——服从大人的要求就会受奖励。

从这个结论上看,家教中对孩子的个性的培养与培养基础的修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哪个孩子都需要无条件接受他的地方。

在这个意义上,家应该成为以爱为中心的营地。家庭对孩子来说是其他所无法代替的。

如果家成为看重成绩的地方,缺少爱,那么孩子怎能健康的成长?

在看重学历的日本社会,一个家长能否像爱迪生的父母那样对抗住升学竞争的压力、社会体制的压力,发现孩子——从乳幼儿期就开始的真正的能力、个性,培养他,对孩子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

(二)选择强化的原理,根据近来的大脑生理学研究,人脑细胞并非一生固定不变最后随老化面灭死,是具有相当的可塑性的。

人出生后,神经细胞都以同等的大小充实着脑空间,不久,随着特定的体验,有的神经频繁的被使用,其用之连络的细胞成长,要求占有更大的空间,为让出这空间,不使用的脑细胞就死灭脱落——这就是选择强化的原理。

人出生后的三年,被认为十分重要。

自古以来的神童教育,多是从早期教育开始。而且多以语言教育为主,如欧洲的神童天才中,从小随父学习希腊语、数学等。

日本典型的天才事例吉田阴松(一八三零至一八五九年)十一岁就能在藩候面前讲《武教全书》。年幼时,他随叔父学习兵学,当时正是幕府末期匮乏中,中下级武士都精于农耕。松阴坐在水田田埂上,叔父每耕完一垄回来,松阴就必须背下兵书的一节。

乳幼儿期也容易培养起纯粹的好奇心。

再比如一流的棋士多是从五六岁开始下围棋,他们的超人之处往往不依靠理论计算,在于直观地感知对方几十步外的走法,这种直观的思考力就产生于儿时以来的无数次的反复演算练习。

体操选手的例子也能说明人人生来都具备的构造,经过一定方向从小时就开始的反复锤炼,最后获得高度的技巧与能力。

美国心理学者汉特非常推崇铃木镇一的幼儿小提琴教育法,称之为划时代教育法。铃木说:“日本的教育是教教教育,必须给予改为教育育育。”就是光教不行,需要给孩子自己在内部“育”的时间,换句话说给孩子们的某方面的脑神经以长大的时间。

藤永保教授也提醒大人们一个“永远的真实”——得到什么时也同时失去什么,什么成为现实时,别的什么就失去了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弄清每个孩子自身本质所渴望的,适应自己的IC卡是重要的。

(三)对孩子人格的教育。

望子成龙的父母在信念与爱中首先应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尊重。这样有加强知能方面的教育——使之拥有优秀的才能——的同时,也能注意其人格方面的教育——使之成为具有生活意义,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知能教育与人格教育不能分开。

专家们普遍认为幼儿前期的三岁、四岁前,父母应让其掌握基本的生活习惯,如就餐时的礼节规矩、学会收拾玩具;放到朋友们中去玩耍,守规则等。

到了幼儿后期的五六岁,应该注意以下的发展课题;如让他帮助做家务,遵守团体的规则,培养他的自主性、自立性、平和的心等。

人格的教育要求父母们在家庭中、社会体制中,毫不放松在早期教育中进行。

藤永保教授通过这三个论点,对幼儿的健全的心理与知能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