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最早的家庭教育理论家贝原益轩
贝原益轩(一六三0年至一七一四年)因所著的《和俗童子训》是日本最早的教育子女的体系性教育书,而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教育思想家。
德川幕府体制下的江户时的教育方针是儒教主义式教育。肯定现世的儒教道德观,实现了中世佛教的统治。
近世的儒学分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古派折衷学派、独立派等五派。
住在九州的福冈藩儒学者贝原益轩属于朱子学派。他在引退后到八十五岁去世前的十四年前,以每年一册至三册的速度著书。有名的《家训》、《和俗童子训》、《文武训》、《养生训》等益轩十训,就是在这期间写成的。
他在八十一岁时写的《和俗童子训》,是日本最早的概括性教育论。在此书中,他提出了“随年教法”,即提倡应对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从现代教育理论来说,这是符合人的心理年龄发展规律,不同年龄阶层的人,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不同年龄的人进行教育需要有针对性,比如对五岁年龄的人,实施的教育内容就不能进行十岁的人的教育内容,因为正常的十岁的人,他的认识水平,肯定要比十岁的人要低,要是让五岁的人进行十岁的人的教育内容的学习,他肯定接受不了,即使教育者付出的努力再大,也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贝原益轩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因人而宜实施教育,他针对五岁、六岁、八岁、十岁、十五岁、二十岁等时期人编写、使用不同的教材。他的这个教育观念,要比欧洲教育史上抱有同样想法的培斯塔罗奇早七十年。
另外,他还在此书中提出了“早教育说”,如:“其父如讲求礼节,从小教子,则其子到老年都举止符合礼仪,懂得与人交往的原则,具有威仪。这就是其父从小教育的成效。”
贝原益轩在这里强调的其实就是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教育很重要,这时现代人普遍认同并接受的观念。但是,在贝原益轩那个年代,能把它作为一个教育观念提出来,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贝原益轩在提出这一教育观念的时候,举了一个事例进行反证。
山本井子小时候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个码头搬运工,收入极为有限。对于这样一位父亲来说,负担整个家庭的生活,无疑有一定的难度。由于生活的重压,山本井子父亲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对待家里的每一个人动不动就拳脚相加。对待邻居,山本井子的父亲也不能很好的相处,吵架相骂的事时有发生。
山本井子自小就生活这样的家庭中,心理一片灰暗。他总想逃离他的家庭,只要父亲在家的时候,他总寻找借口外出游荡。然而他的父亲似乎不能容忍他的这一“叛逆”行径,每每发现山本井子有意躲避他,他就以为这是山本井子对他的藐视和叛逆,于是更为凶猛的一陈拳打脚踢便降临到山本井子瘦弱的身体上。
在日复一日的这种倍受摧残和折磨的生活中,山本井子逐渐的对他的父亲产生了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恨意逐日加深,到后来在山本井子的心目中,他早已没有了父亲这一概念,有的仅仅是对父亲的仇恨。
在山本井子十八岁的时候,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大人了,他渴望的得到人的尊重。然而他的父亲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仍把山本井子当成一名小孩了,仍然在他想打人的时候对山本井子施于拳脚。
山本井子再也忍无可忍了,他积累在胸的几十年的对父亲的仇恨一下子宛如江水一泄千里,他抄起一把铁锒头朝他父亲的头部砸去。
无独有偶,就在前不久我国的浙江省某县发生了一起一名高中生杀死自己母亲的恶性事件,印发了全国性的教育大讨论。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当然,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家庭教育问题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无论在那个历史时期,家庭教育问题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不断的需要人去探讨和研究。
早在中世纪,贝原益轩就提出了家庭教育的问题,虽然他提出的家庭教育的问题还不成体系,也不够深入,但是他提出来了,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注意。这就是他的贡献。
贝原益轩还强调,行善道德教育应从小开始,幼年期教育中的家教,尤其至关重要。
贝原益轩的这一教育观念,至今仍有着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始终强调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什么是全面发展,什么是素质教育,在当今世界,可能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从概念上说,都略知一二,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明了这一概念提出的真正意义所在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光停留在口头上不行,而要实实在在真正领回它,贯彻它。
我们当今的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就是和早在几百年前的贝原益轩比较起来,都让人汗颜。
贝原益轩提出的行善道德教育其实就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道德教育处于首要地位,然而现今有几个人贯彻了这一教育理念呢?
人人都在教科书上喊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有谁全面发展了呢?就是一些教育工作者自己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时候,最为重视的还是子女的智育教育。至于社会上的其他阶层的人,其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寻求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有着更为让人沉重,也更让人值得深思的原因。
追求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个好的前途,在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之后,继往开来的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获得好的发展,不管他们有没有意识到,子女的发展其实是他们自己发展的延续。因而他们总是尽力地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要挑最好的学校,要买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学校的标准是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样,升学率怎么样;最好的教科书的标准是能不能迅速使子女的学习成绩得于提高,能不能帮助子女在考试中取到良好的效果。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成了当今学校工作的重心的重心。学习成绩成了当今学生追求的唯一的学习和生活的目标。
可以说,当今的学校和家长,还有学生,学习成绩才是他们发展的唯一追求目标和方向。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强调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强调了几十年,至今收效甚微。
要探究这一原因,不能不让我们想到我国的教育考查机制。办了一件事,其成效怎样,需要进行一番考查和检验,这是有必要的。教育也是这样,进行教学了,教学质量怎样,进行一番考查,这也是有必要的。然而应该选择怎样的考查饥饿检验方式,这是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我国对教育进行考查的方式就是考试。我们学校的考试形势多种多样,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划分,可分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单元考试,阶段考试,按照事件划分分为月度考试、季度考试,按照升学阶段分为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等等,不一而足。
在我国,对教育质量进行考查和检验的唯一方式就是考试,考试等同了考查和检验。
考试的结果自然就是成绩的衡量。成绩好的学生是好学生,成绩好的学校是好的学校。
我们的学校为什么要置国家的教育方针而不顾,那么热衷于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呢?这又是因为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国家统一办学,既然是国家的学校,那么学校在对生源的选择上只能封闭式运行,由小学升入中学,由中学升入大学,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的组成结构是一个正立的三角形,越往上空间越窄,乃至于曾经有人将大学称之为象牙塔;称考大学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这一切就决定我们的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得不重视对成绩的追求。
然而我们的国家也有难处,我国的教育现状就是这样,总不可能每个人上大学。既然只能少数上大学,那就只能通过考试来进行挑选了。除了考试,国家再也找不出好的挑选生源的方式了,谁能解决这一难题,整个国家都的感谢他。既然是难题,就需要想办法解决,不管办法好不好,总得去想。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的不同,最可能想出好办法的自然是教育家们。
估计这个办法教育家们也很难想出来,教育家们会说,解决这个难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使我国的政体实力得以提高,多办学校,使得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有这样,学校、家长和学生才有重视全面发展的可能。才有重视亲善道德教育的可能。
教育家们说的道理当然是对的。但是这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的改进仍无济于事。
当然要一时让我们的学校、家长们从单纯的追求成绩的圈子里跳出来还需要时间,但是他们应该从贝原益轩的教育理念中受到启发。就是在家庭教育的同时,在强调智育的前提下,绝对不能放松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一个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进行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只有抓好了道德教育,孩子才能在拥有一颗智慧的头脑的前提下,发展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孩子只有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人。否则,对社会和家庭带来的会是更大的灾难。我们在全面举到的浙江省某县的那位高中生将自己的母亲杀死就是一个具有说明意义的事例。
正因为贝原益轩在著作中提出了在当时就十分具有启发示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的警示意义的教育理念,因而使得他的著作一时成为江户市的畅销书。
《和俗童子训》在江户、京都出版后,影响了当时许多同代人,其中家塾、藩校、寺子屋的教师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得江户后期的日本,出现了对应儿童心身发育阶段的教育方式。
贝原益轩不光是近世江户时代的代表教育家、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者,他作品里渗透着江户文化、日本文化的传统,对现代的日本人也影响极深。
江户时代的学校教育,已经相当发达了,其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应身份、职能之不同,对应的学校和教授的内容也不同。并且,这种与职能相适应的教育特征,也渗透到该时代的家庭教育之中,严父慈母型的家庭极为普遍,父亲负责指导礼仪,如教之以仪表,如何用筷子,培养有关职业能力等等。
二、二宫尊德和日本的家庭教育
明治时代至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二宫尊德一直出现在国定修身教科书上,其出现频率仅次于明治天皇。
在贫穷中孝敬父母、勤奋好学的江户后期的农政家、思想家二宫尊德(一七八七至一八五六年)被刻画为理想的儿童像。
一九三五年开始,二万多座二宫尊德的立像被树立在全日本的小学里。身背劈柴,还在孜孜不倦地读书的二宫尊德像,是小学生们的尊敬对象,每天上学要脱帽敬礼。
作为战前的“道德的榜样”的二宫尊德像,在战后消失了踪影。一般认为这是美军司令部为打破军国教育和封建教育,而拆毁了修身教育典型金次郎像,不允许放在校园中。
但是一九四六年九月四日,在小田原市的二宫尊德神宫举行的一百六十年纪念典礼上,麦克阿瑟司令部的民间情报局新闻课长达尼爱尔.C.荫伯殿少佐出席并做了这样的祝辞:“二宫尊德先生是日本最早的民主主义者。他刻苦自学的精神像林肯,他主张适当的节约,自己主动去不停地工作。二宫尊德先生在耕作法上总是注意两倍至三位的增产——”
据后来某报社的调查,美军司令部并未要求拆毁金次郎像,而是日本人自己对禁止建忠魂碑、军国主义者铜像的通告扩大解释,主动撤掉的。
那么二宫尊德金次郎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宫尊德(金次郎)一七八七年七月二十三日出生在相模国足柄上郡百山村(今日本小田原市)的一户农民家庭。
他家虽称不上是什么大户,但他的父母勤劳、朴素,日子倒也过得充实、安裕。
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一七九一年,因暴风雨使河流泛滥,他家的水田变成河滩。这使他家失去了赖于生存的基础,这是他的父亲又生病了,二宫尊德一家只能靠出卖剩下的旱田买药给父亲治病和维持家庭生活。
十五岁时,二宫尊德觉得自己长大了,他应该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不应该再让年迈的母亲和多病的父亲为这个家抄心了,他向别人借了五勺菜种,播在土堤废地中,当年就获得了七八升的收成。这就是他勤俭力行、积小为大的根本精神的开端。
二宫尊德的父母相继因病去世后,他在从商的亲戚家打工,二十三岁时,帮小田原藩重建财政。
二宫尊德作为实践家,有着1.82米的身高,94公斤的体重——这是他拥有不知疲倦的体力的根本保证,作为知识分子,他自学成才。他研究出的量率图表使人对收成与税收一目了然,“我房间里的四根柱子是东南西北方,天井是蓝天。”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倡“报德精神”,其内容是报答人、物与自然的恩德;作为社会改革家,重建破产状态家业后的他,帮助诸藩、饥荒中的许多村庄重建了财政。
二宫遵德在家庭教育方面这些观念是非常独到的。人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家庭又是国家、社会的一分子,归根结底,社会最终还是由单独的个体组成,。因而人具有怎样的思想意识,具有怎样的道德观念,以及在道德观念支配下的社会行为,就事关国家大局了。如果人的道德素质不高,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也不会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