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素质教育在日本
48105300000023

第23章 日本人培养孩子的方法(10)

这样的孩子终于被家长察觉了,于是让每天长时间地反复练习同一首曲子,并说:“还不行,再加把劲儿,一直到熟练为止。”而孩子由于对每天总是练同一首曲子感到厌烦,渐渐养成了松懈不愿练的习惯。

这种情况不只限于弹钢琴和拉小提琴,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如铃木先生为避免这种不良的学习风气,而采用了“彩票学习法”。

授课一开始,首先用抽签的方式从想要学的几首曲子中选出一首,然后讲授和练习中签的曲子,这就是彩票学习法。

孩子通过抽签游戏的学习感到很高兴。无论是演奏已学过的曲子,还是新学的曲子,信心都很十足,相信自己会演奏好的,对中签的曲子定会演奏成功。

在家里也可以用彩票学习法练习学过的曲子和课外作业的曲子。尤其对初学的学生来说,运动彩票学习法,可以促进其在家里主动练习的热情。四、五岁的孩子有的竟能用钢琴熟练地弹奏巴赫的《小步舞曲》和《快步舞曲》,有的也能熟练地用小提琴演奏比巴鲁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与任何孩子到五岁都能培养成熟练说日语之能力的情况完全相同。对成长期的幼儿只要注意教育,其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因此,父母和老师的关键在于,能否鼓励孩子不贪玩,乐于主动地进行练习。而对因厌烦不愿练习的孩子,只是喋喋不休地反复“催促练习”的做法是无济于事的。

日本父母认为,彩票学习法也可以适用于其它各个方面。无论孩子做什么,只要有兴趣,就要让他试一试。抽签时,孩子们期待着“什么能中呢?哪个中了都可以。”因为里边都是孩子喜欢的曲子和擅长拉的曲子。再说“这次没中签的曲子,也许下次能中呢。”

对幼儿来说,没有“练习”的自觉性。只要是喜欢的游戏才愿意做,这是孩子的禀性。如果厌烦不愿意做,不要责备,而要进一步思考孩子喜欢练的方法。

4、运用孩子喜欢玩的心理

幼儿生活的全部活动都是喜欢玩游戏,选孩子喜欢的游戏,通过反复练习来增长“能做点什么的能力”,这就是好的教育方法。

游戏似乎与“教育”这个词没有多大联系。一说教育往往认为让孩子做些不太喜欢的事,这样不好。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是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而是以“喜欢的游戏”来培养幼儿能力。这种教育方法绝不是“光玩不培养能力”。

幼儿教育就是让孩子始于游戏的欢中,以此引向正确的方向,而靠别的什么代替。

一个叫粕谷瞳的孩子,三岁时就让他每天坚持练三个小时的小提琴。有的人认为“这么大的运动量训练,有点太过分了吧?”这完全不是什么过分,因为对他来说只是游戏,通过这种游戏达到欢乐。一天一件事玩三个小时,怎么算过分呢?

粕谷瞳的母亲让孩子练小提琴代替了玩偶人,还让他像听情调音乐那样,多听几次刚学过的曲子的录音。他整天把小提琴作为玩具独立演练。他母亲抽空对他进行了正确的指教,并与他一起练习。

当摆出一副严肃的“教育”架势时,孩子心里就有点紧张。如果是激发孩子心里高兴的教育,就会不断提高能力。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母亲为了使孩子的小提琴学得更好,先到专家那儿请教,然后在家里让孩子先听将要练习的小提琴曲子的录音。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即使母亲想让孩子练习,但孩子也不完全都有愿“拉小提琴”的心情。

为了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自己也想练”的心情,就要让孩子在家里听录音,在教室里旁听其他孩子演奏的曲子。并且,孩子的母亲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教室里都要拉适合自己孩子练习的小提琴。总有一天,孩子会从母亲手里拿过小提琴,并主动地说:“我也想玩一玩!”

5、不要光催喊孩子“要用功学习”

虽然孩子忌讳说:“要用功学习”,但家长总还是希望孩子在家里用功学习。

“要用功学习”,这句话对不用功的孩子来说,是特别感到不愉快的命令之一。如果经常再三地这样催促,孩子就会感到厌烦而产生对抗命令的逆反心理,不久,连老老实实地坐到书桌前都不能办到。

因此,讨厌被家长反复催促学习的孩子,渐渐地从坐下来到开始学习的时间拉长了,倒起了反作用。特别是当受到训斥而坐到书桌前的时候,由于不是出于自愿,所以学也根本不像学的样子。

作为家长总以为,不管怎样只要叫孩子坐到书桌前,就放心地完事大吉了,其实反倒把孩子的心搅乱了。尽管从表面看成功了,但实际效果恰恰相反。

“要用功学习。”这句话最初的意思,只不过稍微提醒孩子注意而已。可是每天这样说,久而久之,无形之中就使孩子心里感到有压力,产生反抗心理,从而由提醒注意的含义变成了命令,继而又变成严厉地训斥——完全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

结果是,“要用功学习”这句话造就了不用功的孩子。

在某一个家庭里,夫妻俩从孩子小的时候起,三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教孩子画画儿和识字,养成一起愉乐游戏的习惯。生了第二个孩子以后,这个习惯仍然保持着,老大读书时,小二就学画画儿。不久,又生了第三个孩子,小三在桌上学画画儿时,老大就到另一张桌子上去独自学习。这是由于同一张桌子拥挤和他的两个小弟弟吵闹的缘故吧。

小二见老大每天独自一人学习的样子,没过多久,一吃过晚饭,他也找了一张自己专用的桌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一来,很快小三想跟两个哥哥学,也找了一张自己专用的桌子,开始独自学习起来。

年幼时养成的生活习惯,不论是好是坏都是很顽固的,不管是让人喜欢还是讨厌,都认为这种行动是理所当然的。

日本父母认为,最好的是,为孩子着想,家长要静下心来多少花费些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围坐在桌前娱乐一番。每天这样做,不久就会使孩子养成平心静气伏案学习的自觉性。

6、如何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一旦鼓起劲来,就有了积极性,但干劲并不是从外界可以注入的,而是从人的内心迸发出来的。

因此,“积极性”是最重要的。这种积极性与干劲,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如何才能调动积极性呢?

最有效的方法是,“要给予具有希望的表扬”。也就是说,最好是采取幽默的方法,首先要表扬。对孩子们来说,如果对表扬不好的地方只是进行失望的指责,而对表扬好的地方连声“挺不错的嘛”都不肯说,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的。从而孩子的干劲就没有了。除了表扬以外,还要明确指出不足的地方。这样,既能使孩子改正缺点,又会促进他做得更好。

在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的时候,孩子不能做到如愿的,这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时,就加以表扬也是应该的吧。与此同样的道理是,在幼儿呀呀学语时,不管嘴里说些什么,没有家长指责说:“那嘴是怎么张的呀,声音高或声音低啦”等等,有点进步肯定会表扬的。

最初连小提琴都拉不好的孩子,当练习得会拉时,有的家长不仅不表扬,反倒还找茬儿挑些毛病,“与过去相比,现在拉得相当不错了呀。再加把劲儿还会更好,将会叫老师大吃一惊。”希望用这些鼓励的话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不是“要让他做”,而是“要让他想做”。因此,应该在给予希望的表扬方式上多下些功夫。“噢,拉得挺不错呀!”就这么一句话,孩子就会变得使大人想像不到的高兴起来,充满了自信和热情,于是积极性也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