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素质教育在日本
48105300000014

第14章 日本人培养孩子的方法(1)

一、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独立性

孩子对事物是充满好奇心的,例如,对大人来说,一个红玻璃杯子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在幼儿眼里看来,却是一个无头绪的、不可思议的红块块,他摆弄过来摆弄过去,认为是一个好玩的、很有趣的东西。

对大人来说,当遇见曾未见过的东西时,也会产生与幼儿相似的感觉,用好奇的眼光注视着,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就在这时候,大人又将会正在遇见什么呢?

那其实就是生命与本身事物的相遇。幼儿对杯子是没有丝毫先入之见的。他没有大人们在日常生活感觉中的对杯子的看法——是喝水用的器皿而已,而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红块块、圆形、中空的奇怪东西。这对幼儿来说,算得上是激动人心的奇遇了。

一般说来,周围的一切事物对幼儿来说都是新鲜的、令人激动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逐渐熟悉了这些东西,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有状态,因而也就不再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了。

因此,幼儿好奇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在外界许多事物的刺激下,好奇心不断增强。大人过于考虑安全问题,让孩子躲开有点危险性的事物,就等于掐掉了好奇心的幼芽,压制了孩子能力的增长。

例如爬树,不能说一点危险也没有,若因此而禁止爬树,就会夺去孩子广泛深入地了解树木以及树木与他身体关系的机会。好奇心决不能“用不该限制而加以限制”的方法去培养。

当你的孩子正在叠一架纸飞机;当你的孩子正在拆家里的小收音机;当你的孩子不停地向你提出种种幼稚而可笑的问题时,你一定要认真去对待,千万不能训斥,因为这很有可能熄灭一簇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有一次,中国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一位朋友来找他,告诉他一件自以为很痛惜的事:他在孩子在玩耍中,调皮地把他的金表拆坏了。

“您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陶行知正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听完了朋友的话,扶了扶自己的眼镜,边问边站了起来。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顿,他讨饶了!”说这话的时候,朋友显得有点得意。

陶行知听罢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声地惊叹道:“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

朋友被陶行知的惊人之语吓呆了,直挺挺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过了一会儿,等朋友平静下来后,陶行知建议他说:“不过,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请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去,修表师傅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附带条件是让孩子在旁边看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了。你说呢?”

对孩子的好奇心的教养,日本人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们在对待孩子的好奇心上,绝不会像陶行知的这位朋友那样无知。如果一个日本人恰巧碰见了陶行知这位朋友同样的事情,他们又该会怎样做呢?

他们当然会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去,让修表师傅把表修好,让孩子在一边看着修表师傅是怎样把表修好的。

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上,日本人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妈妈的怀抱便成了小家伙“避难”的港湾。例如孩子的眼睛能够跟着你的手指头转动时,只要有一点小小的惊动,孩子的第一举动便是把头埋进妈妈的怀抱。正是妈妈无私的细微的关爱赢得了孩子的心。而这种母子间的舔犊情感很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说幼年的孩子在情感上对母亲的依赖更甚的话,那么童年的孩子却给了当爸爸的一个同孩子建立亲情的黄金阶段。当孩子离开妈妈的怀抱开始下地走路之后,如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便成了当父亲的首要职责。这个阶段爸爸也会在此阶段给孩子讲无数个童话故事,孩子与爸爸的情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时候总能听到孩子们在一起相互赞美自己的孩子,在这一阶段体现得最为深刻。一个小小的童话能使小孩子初步树立基本的是非以及善恶标准,可以为孩子日后的良好修养打坚实的基础。

孩子离开妈妈怀抱,走出爸爸的童话世界后,便开始了自治自立人生的第一步,正式走入课堂,去学习前人留下的智慧结晶──知识。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到孩子小学毕业的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孩子情感上最为依赖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上学后变了许多,发现孩子对老师的信任甚至超过了对父母的信任,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许多朋友之间的真挚的友谊就建立在这个阶段。得不到成人们认可的孩子们就这样在同龄人之间找到了情感依赖的归宿。

在生理学上把人生的这个阶段称之为青春期,有的人说这是个非常危险的阶段。因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来看,这都是一个过渡期,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走错路。可惜的是许多家长与中学教师对这一阶段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有人认为应该从生理角度来教育孩子,有人认为应从心理上诱导。殊不知他们都有很大的片面性。假如在此阶段能多给孩子以认可,让孩子情感依赖的对象不至于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想孩子是不会在心理上故意同成人拉开距离的。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要家长采取完全认可的态度,这样孩子便会没有自己的思想。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其他方面完全依赖家长,这样的孩子永远只能是长不大的孩子,有的甚至还会酿成极大的悲剧。

青年是最渴望情感有依赖和归宿的人生阶段,但同时又是苦苦找不到依赖的对象和归宿的人生阶段。由于自己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渴望立足又心里没底。在这种心理的驳倒下,有人加入了某种小的团体,有的甚至信了宗教,还有的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到底还是心里发虚,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电已了断,老师不能一辈子给你指点,同学和朋友各自忙于自己的事情,唯有你的迷茫的心没有归宿。这是青年人最大的困惑。在经历过剧烈的痛苦之后,有的人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必须使自己从情感依赖走向情感独立。有的人还是不死心,继续为情感寻求依赖的归宿,比如像那些信了宗教的人以及加入那些小团体的人大抵都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年阶段是人从情感依赖走向情感独立的分水岭,跨过这道坎的人便具备了营造自治自立人生的首要条件,而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确达到了自治自立的人生。跨不过去的那部分人仍然处于一种惴惴不安的状态中,继续着他们漫漫的情感依赖过程,有许多人甚至终其一生。

带着漂泊不定的情感,那部分感情上过分依赖他人的人到了中年。人到中年,事业大概也就那样啦,老婆孩子也有了,尽管社会仍旧动荡不安,但那毕竟也是一个家了。有家的感觉可真好,这大概是大多数中年人的同感。儿时的梦想大都被现实的冷雨打得支离破碎,这一生好多遗憾看来是注定了。怎么办?就这样完了吗?想想还真是不死心,看看自己的孩子,忽然之间茅塞顿开,为何不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乎,中年人情感回归便成了堂而皇之的事情了。于是乎便把自己的好多想法一般脑儿的强加给孩子,可悲的是又一个恶性循环在延续。当然自治自立人生的人也会同自己的孩子产生感情上的互赖关系,可后者是一种健康的良性互赖,起码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营造自治自立的人生打下了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没能实现情感独立的人生基本上是失败的人生,到了老年,感情终于无所依赖,于是便对日益临近的死亡产生了极度的恐慌。而情感独立的人基本上营造了成功的人生,他再也没有什么值得特别遗憾的事情了。他们对死亡看得很淡,把死亡看成是回到大自然的怀抱,看成一种情感真正意义上的归宿,因而死亡显得静谧而美好。

通过对人一生中的情感依赖的对象的简单回顾,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叫情感依赖。事实上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情感依赖都一棍子打死,比方说青年之前的人生各阶段,那时候的情感依赖是每一个人健康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假如无缘无故的剥夺了他的这种依赖的权利,便会导致其人格上或情感上的障碍。我们怕要教育的对象是青年阶段以后的人生阶段,或者说比青年时期稍稍早一点的“同学少年”。

依赖,使一个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独立自主性,依赖的人不能独立思考,缺乏创业的勇气,其肯定性较差,会陷入猜疑不决的困境,他一直需要别人鼓励和支持,借助别人扶助和判断。这就是很明显的不能自主、自决,一个人如果不能在最大程度上自己做应由自己决策的事情,那他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依赖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每一个人在一定时期都依赖父母的抚育、教导和保护,在这依赖过程中渐渐成长,自我功能及体力逐渐增加,便要开始学习独立。但在社会中许多父母却过分保护孩子,反而剥夺了他们学习独立的机会。孩子不做家务事,不劳而获地用钱,合使得这些“小皇帝”无从了解生活真实的一面。父母不勉强孩子做一些应该做但他们不愿意做的工作,就失去了受挫折而产生自卑感,舍不得孩子与别人进行公平的竞争,使他们安逸地享受父母的劳动成果,不仅会使他们更加依赖,自我生存的能力减弱,还会使他们觉得坐享其成,贪图享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视子为掌上明珠,百般怜爱,养成了独生宝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什么事也不沾边,十几岁时连自己的衣服也不会穿,老夫妇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让儿子外出去学点本事。临走时,老妇给他烙了串大饼,中间挖了个洞,套在儿子的脖子上,以便他能“就近取食”。哪晓得,这个宝贝儿子吃完了脖子前面的饼,竞不肯费神转一转,结果脖子后面还挂着饼,却饿得两眼昏花,呜呼哀哉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荒诞不经,但却能千古流传,经久不衰,就绝非是偶然了。它告诉我们,依赖往往会使人丧失自谋生计的能力,一旦离开了过去所依赖的“靠山”,人生的支柱就会倒塌。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依赖之害,自立之利。“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夸少男”。古时候,那些高门望族的子北依赖祖辈的高官厚禄,过着奢侈荒淫、优裕闲暇的寄生生活,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有的坐吃山空,倾家荡产;有的坐吃山空,倾家荡产;有的昏庸到老,游手好闲,大都是没有什么出息的。人生在世,理应是幼则仰食父母,长则反哺双亲,这样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我们知道,人身依赖关系是封建土壤上的产物,是以丧失自我的个性和创造性为代价的。随着封建关系的解体,随着时代浪潮的冲击,依赖的观念和性格也越来越没有市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鄙视。况且,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一个缺乏自我独立精神的人,将无立足之地。时代呼唤着独立精神,社会将越来越崇尚独立人格。

其次,我们必须养成自立的习惯。这必须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着手。衣服脏了自己动手洗,肚子饿了自己动手做饭,不要事事让家人代劳。恋爱结婚,添置必需的家具用品也是应该的,但不必由父母包下一切。要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钱花起来心里才舒服,才会激发自己的劳动热情;靠自己创造的财富,才能使自己成为财富的主人,而不被财富所奴役。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发生种种不顺心的事,也不要急于求助于别人,先试试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克服,去解决,如果克服了,解决了你就会有攻克难关,登山运动员征服高峰的欣喜感,你就会逐渐树立自信心。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幸福观正在出现巨大的变化。据调查,自强、自主乃是这些变化着的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家再不以依赖父母为荣,而以自我独立为目标,这也确实是变革时代的要求。社会在加速运转,人员要广泛流动,人们只有靠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要求,只能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使自己的精神充实。当我们明白了这一时代的要求后,我们就更可以理直气壮、更可以义无返顾地和依赖告别了。让我们重复一遍教育家陶知行的警言并灌注新的内容吧: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一个人都会多多少少,程度不同地依赖他人,依赖社会,依赖一种价值观,绝对不依赖的人是很少见的,适当的依赖是正常的。

必须肯定一定程度上的适当依赖有利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一个人生活中没有依赖就不可能获得心理安全感与行为的自信;一个人长期得不到社会人群的心理支持,甚至会引起心理病态,或者导致生理上的某些机制变化,最终出现心理疾病。有些学者研究证实,许多癌症患者在过去的生活中,长期缺乏社会心理支持,这是致癌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