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素质教育在日本
48105300000011

第11章 日本著名的家教事例(2)

清水宏保出生在北海道的带广市,记事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早已经在滑冰了”,而且是与可怕的父亲在一起,经常挨打后,边哭边练习。上小学时,父亲被告知得了仅剩下半年时间的重病,父亲接受各种治疗,打抗癌剂,为了清水宏保,他争取能多活一天。

清水宏保从小有哮喘,个子也不高。父亲为锻炼他的脚趾力量,为他设计了在跑道上穿着日本式的木屐练习;为增加股关节的柔软度,进行了日本相扑的劈胯练习。

父亲去世后,灵前守夜的晚上,清水宏保跑到带广的街上。

“仿佛是父亲让我跑的。我练习的时候,就忘记了父亲的死,好像他还在看着我,一偷懒我就要挨打。”

能够体会站在世界第一的顶点的人非常有限。身高一点六一米的清水宏保与亚军、季军的加拿大选手站在领奖台上几乎同样高。清水宏保也许还是世界上最小的男子滑冰选手。他与父亲一起超越了个头小,儿时的哮喘的缺陷,也超过了父亲清水均为他描绘的目标,他在奥运会前获世界杯速滑总成绩第一,又在奥运会之后,三月二十八日的加拿大,以三十四秒八二的成绩打破了三十五秒的男子五百米速滑世界记录。

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为获奖选手的举办的庆功会上感谢选手们“为青少年带来了梦想、希望与活动”。而清水宏保与他父亲的努力一定是这里最动人的一个故事。

六、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接受的家庭教育

汤川秀树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九四九年他获奖时,年仅四十二岁,这也给战败后的日本国民鼓起了勇气。

汤川秀树兄弟共五人,都是学者(年长他三岁的二哥茂树是著名的中国文学学者)。这应该称之为其家庭教育的成功,翻开汤川秀树的自传《旅者——一个物理学者的回想》,看看他成为物理学家之前生活中的人们。

外祖父驹橘明治之前是每日守备和歌山城的武士,汉学涵养丰富;明治以后学习洋学,一直到晚年都在购读英文的伦敦时报。

汤川家的孩子都从五六岁随祖父读汉书。据汤川秀树讲,每晚读不懂意思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四书五经,对儿童的确是件苦差,但他习惯汉字,读起大人的书毫不费力。他发现的中间子论也有老子、庄子著作中获得灵感之处。

祖母总是在外出时领着汤川秀树游览京都的名胜古迹。汤川秀树很小的时候,早晨大人给他一套积木,他一个人在院子里玩到傍晚。祖母经常夸他:“真是个专心的好孩子。真聪明……”

汤川秀树的父亲琢治,是地质地理方面的专家,做地质调查所所员时,走遍日本的群山。明治三十三年三十岁时,作为最年轻的日本代表参加巴黎万国地质学会,后来琢治被邀请做京都帝国大学教授,一家迁往京都。多次访问欧洲的近代科学的研究者琢治兴趣广泛,也喜好书画,几次去中国研究古书、古董与石佛。琢治的特点是,一对什么热衷着迷,不收集到能收集的所有文献绝不罢休。迷上围棋,就买尽围棋方面的书。能赴法参加地质学会也有他偶然学会法语,而其他人不会的一个原因。汤川家中随处可见到各方面的书籍。“家里泛滥的书,抓住我,给了我空想的翅膀。”汤川秀树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泛读了许多文学书使汤川秀树成了一位文学少年。琢治从未强迫孩子学习,并认为为名次学习最为愚劣。他尊重孩子们的独立人格,希望孩子们可以深入研究适合自己素质与爱好的学问。

汤川秀树母亲的教育原则是对孩子们公平。汤川秀树说从小就意识到母亲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学者。父亲琢治一度对内向性格的汤川秀树是否上大学表示怀疑时,很少反驳丈夫的母亲开口说:“我要对哪个孩子都公平对待。这样做不公平。”

汤川秀树母亲的话不多,不怎么对幼年时代的孩子说教,但无论手里做什么,只要孩子一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她一定会停下手里的活,耐心地回答孩子。汤川秀树评价他的母亲是女性中少有的思考力丰富的人。母亲就学于东洋英和女校,是当时少有的学过英文的人,在东京时,一周一次出外参加烹调学习班,并喜爱文学。后到京都后,随着孩子增多,京都的主妇不多抛头露面;她长期购读《妇女之友》等代表先进思想的杂志外,专心家务,到昭和十八年去世前,一直是个古典式的女性。作为学者的妻子,学者的母亲,她的理性最后一次让我们可以从她遗言中看到。她提供自己的大脑做科学解剖。

汤川秀树在学校也遇到了他的幸运。中学时的提倡自由开放的森外三郎校长后来又成为他高中的校长。校长的独特入学祝辞是:

“今天开始我将视诸君为绅士。”

在父亲琢治犹豫着是否送汤川秀树入学时,森外三郎校长做了这样令琢治下决心的保证:“汤川秀树的头脑是属于在飞跃中运转的类型,他的构思敏锐,数学上有天才之处,这一点,我可以向您保证。”

中学时幽默的数学老师竹中马吉使汤川秀树着迷于数学;高中时森总之助物理老师的存在也使汤川秀树成为专卖欧美版书籍的丸善京都书店的数学书、物理书的“书虫”。

汤川秀树帮考试前的同学讲解物理,十七岁时,喜好集体组织的学友使他站在二三十人面前,讲解了他擅长的物理。

“我是在思考的飞跃中发现喜悦的人。”汤川秀树正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摘取了诺贝尔桂冠。

七、铁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的家庭教育

手冢治虫先生的《我的漫画人生》一书讲到了他的许多人生经历,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到家庭、学校、环境对一个漫画家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一九二八年出生于大阪的手冢治虫,从五岁时开始画漫画,他的母亲拿到父亲的工资后,总先给他书本费,里面包括漫画书,并绘声绘色地读给手冢治虫听。手冢治虫家的漫画书慢慢达到二百多册,到了周日,附近的孩子们一早就来借阅,手冢治虫的母亲总是热情地款待孩子们。

五年级时,手冢治虫画了一册的漫画给同学传看时,被班主任干秀雄没收。教研室里的老师也传看后,干秀雄老师又将漫画还给心惊胆颤的手冢治虫。

“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吧。”干秀雄老师不光认可了手冢治虫,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上也教给孩子们创造故事的喜悦。作文课上发给每人十张稿纸,让大家写自己喜欢写的事。课上虽然闵一个小时的时间,没写完的午休时可以写,也可以回家写,花三四天去写都没关系。能多写的写三十张稿纸也行。

手冢治虫成人后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他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的时刻,母亲又给了他重要的影响:“做漫画家吧。”

手冢治虫因为十一岁喜爱收集昆虫,就以手冢治虫的笔名发表漫画,他的主题多是表现生命尊严。漫画这种世界语除了给他带来日本国内的各种大奖外,一九六三年获布鲁本教育文化电影奖,一九八零年他的《火鸟2772》还获拉斯维加斯电影节动画部门奖等。

手冢治虫在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与对年轻人的期待时这样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做为父亲,我让儿子进入我的工作空间,看我工作,父亲令孩子尊敬的地方大概是勤奋。工作中的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是良药。当孩子拿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给父母看时,一定要鼓励他,参与到他的小发明之中,而不仅仅是应付他。”

“年轻人拥有自己可以向人们骄傲的特长是幸福的。最好有两个希望,一个挫折或失败,还有另一个在前方支持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不要厌烦,要耐心地坚持。”

八、细菌学家野口英世接受的家庭教育

在日本福岛县猫苗代町,有一座母亲之像。她就是细菌学者野口英世博士的母亲之像。

野口英世一九一二年在美国成为医学博士,并就职于财团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曾被推举为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一日,因在西部非洲研究困扰当地居民的黄热病受感染而在五十二岁时去世,现加纳还设有野口英世学园,野口英世在非洲极受尊重。野口英世的成功,与他母亲的深厚的爱分不开,这份母子情即使是远隔大海也依旧牵系着母子俩人。

野口英世的母亲出生于一八五三年的福岛县。一八七六年野口英世出生。但不幸的是,在野口英世两岁时,种完田回家,她发现儿子掉在炉火盆里。经过她精心护理,野口英世摆脱了生命危险,却留下左手严重烧伤残疾。

野口英世小学后,因残疾经常受到欺辱,渐渐逃学,跑进山里或是神社,自暴自弃。

母亲知道后,便鼓励他:“人家越是瞧不起你,你就越是要在学业上争口气让他们看看。”

发奋学习的野口英世最后成为班上学习成绩第一名者。

母亲为了让野口英世继续接受高小以后的教育,拼命地干活攒钱。尽管野口英世的父亲佐代助沉溺于酒色、赌博,但野口英世的母亲白天去干农活,晚上织布,深夜去湖里捞虾,冬天去干男人才能干的苦力活。村里一度曾流传晚上有幽灵的事,几个好奇心强的年轻人在深夜去看时,发现月光下专心撒网捞虾补贴家计的母亲的身影。

后来,立志做医生的野口英世有一天突然从镇上跑回家,朋友们说他残疾的左手也许不能使用显微镜,让他失去了准备考试的信心。

母亲严厉地教育野口英世:“连达摩都要在石头上坐三年完成修行。你修三年还是几年我不管,回去继续准备吧,今天不要进这个家门!”

野口英世的心又似重新获得了力量。他在二十岁时,一次就通过全国考试,获得当时还极少有人获得的开业医生许可执照。

野口英世进入北里传染病研究所任助手,准备学有所成回故乡开业。

母亲苦盼儿子回来支撑家业时,接到儿子想去美国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成果的消息。

四十七岁的孤身一人的母亲这一次又把儿子送到了更遥远的地方——“你不必担心我,等学有所成再回来吧!”

她忍耐着做母亲的寂寞孤独,常常一人在附近的中田观音庙里为儿子祈祷祝福。

四十九岁的母亲开始了助产士的学习,并合格,在她接生的二千多名婴儿中,没有一例受伤。但她从不收礼金。

“我是一边接生,一边向观音菩萨祷告的。所以这份工作是我和观音菩萨一起做的。”

为了向儿子传达思念之情,母亲在五十岁上自学了写字(当时日本妇女多数不识字)。

在异国,野口英世第一次看到母亲的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一直把这封信揣在身上。曾于一九一五年九月,相隔十几年又一次回到日本探望母亲。

三年后,六十五岁的母亲离开了人世。

据说,野口英世的母亲在去世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生做的最好的研究就是没有让野口英世因手残疾,而使心灵受到伤害。”

听到母亲去世的野口英世博士说:“母亲没有去那边的世界,她在我的心里。”

人们把野口英世心中的母亲像,建立在了野口英世纪念馆的门前,不光纪念野口英世所做的科学贡献,也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