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突破自我缺陷
48097400000029

第29章 怎样突破吝啬型性格缺陷(3)

3)安慰并给予实际的帮助。

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亲切的安慰和实际的帮助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真诚。当对方心情不好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如果你说的既不是安抚和宽慰对方的话,也不是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建议,而是些不着边际或者无关紧要的话,那别人肯定会觉得你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者。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如果你这么对待别人,从此以后,你也不要指望别人会真诚地对待你了。

4)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不要只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关怀,应该多为别人考虑,在你说一句话、下一个泱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顾及别人的感受,衡量别人的得失。只有这样,你才不会伤害别人,811人也会因此对你心怀感激,把你当作好朋友。已故的维也纳心理学家爱佛瑞·艾德纳,在其所着的《人生真义》一书中就曾说过:“只有不懂得关怀别人的人,其生活才会面临真正的痛苦,甚至伤及他人。人类之所以充满失败,正是由这些人所造成的。”

8.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生活中有许多人常说:“金钱是万恶之源。”的确,企图一夜之间靠欺诈发财的人将会掉入许多陷阱,这是毫无疑问的。

大多数人让他们的恐惧和贪婪之心来支配自己,这是无知的开始。因为害怕或贪婪,大多数人生活在挣工资、加薪、劳动保护之中,而不问这种感情支配思想的生活之路通向哪里。这就像一幅画:驴子在拼命拉车,因为车夫在它鼻子前面放了个胡萝卜。车夫知道该把车驶到哪里,而驴却只是在追逐一个幻觉。但第二天驴依旧会去拉车,因为又有胡萝卜放在了驴子的面前。强化恐惧和欲望是无知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钱人常常会担惊受怕。钱就是胡萝卜,是幻像。如果驴能看到整幅图像,它可能会重新考虑是否还要去追求胡萝卜。成功的人知道钱是虚幻的东西,就像驴子的胡萝卜一样。正是由于恐惧和贪婪,使无数人抱着这个幻觉还以为它是真实的。

有的人进了大学,而且受到很好的教育,并且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但他还是为钱所困,原因就是他在学校里从来没学过关于钱的知识。而且最大的问题是,他相信工作就是为了赚钱。正是出于恐惧心,人们大多害怕失去:工作,害怕付不起账单,害怕遭到天灾,害怕没有足够的钱,害怕挨饿,大多数人期望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寻求稳定,他们会去学习某种专业,或做生意,拼命为钱而工作,大多数人成了钱的奴隶。

钱来了又去,仿佛难以掌控。但如果你了解钱是如何运转的,你就有了驾驭它的力量,并可以由此积累财富。光想不干的原因是绝大部分人接受学校教育后并没有了解赚钱的真正意义,所以他们终生都在为钱而工作。

现代的社会里,丈夫和妻子都工作,两份收入使他们感到满足。他们觉得获得了成功,前途光明,于是决定买房、买车、度假并且生孩子。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需要大量的钱。于是他们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寻求升迁和加薪。接受更多的培训,以便让他们能赚更多的钱。他们的收入上升了,但同时他们的支出也上升了。他们得到了大额的工资单,但总迷惑于钱都到哪儿去了。他们不停地为公司老板工作,但等待他们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债务和催款单,于是他们再加倍努力工作,再更多地获取债务,陷于财务紧张的怪圈不能自拔。

接着,他们建议他们的孩子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找个安全的工作或职业。他们终生努力工作,然而随后这个过程又将在他们的下一代中重复。一位专家指出这样的现象就叫做“老鼠赛跑”。他指出:一旦人们为支付生活的账单而整天疲于奔命,就和那些蹬着小铁笼子不停转圈的小老鼠一样了。老鼠的腿蹬得越快,小铁笼也转得越快,可第二天早上醒来,它们发现自己依然困在老鼠笼里。

许多人害怕没有钱的窘况,不愿面对没钱的恐惧,对此,他们不加思考地做出了反应。他们会去挣一点小钱,可快乐、欲望、贪婪会接着控制他们,他们仍然会不加思考地再作出反应。他们感到恐惧,于是再去工作,希望钱能消除恐惧,但钱不可能消除恐惧。于是,恐惧追逐着他们,他们只好又去工作,但还是无法摆脱恐惧。这种恐惧使他们过得很糟糕,他们精神中虚弱贫乏的一面总是在大声尖叫:我不想失去房子、车子和钱给我带来的上等生活。他们甚至担心一旦没钱了,朋友们会怎么说。许多人因此变得绝望而神经质,尽管他们很富有。

除了恐惧,世间还存在另一种情感:欲望,有人把它称为贪婪,即希望一些东西更好、更漂亮、更有趣或更令人激动。所以,人们总是为了实现欲望而最终变成为钱工作。恐惧和欲望这两种情感会使你落人一生中最大的陷阱。如果你让它们来控制自己的思想,你的一生就会生活在恐惧中,这是残酷的。为钱工作,以为钱能买来快乐,这也是残酷的。半夜醒来想着许多账单要付是一种可怕的生活方式,以工资的高低来安排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这些都很残酷。如果可能的话,一定要尽力避开这些陷阱,别让这些问题在你的身上发生,别让钱支配你的生活。

9.慷他人之慨与慷自己之慨

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值得我们欣赏。

猴子死后要求面见上苍。它愤懑地说:“下辈子我一定要做人!做猴子遭人戏弄而且没有钱,看看那些游客吧,他们穿着那么鲜艳,使用的东西那么先进而且有趣,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莫过于做人了。”

上苍笑着说:“既然你这么想做人,而且说得也很有道理,那我就给你一个机会,不过你必须做一件事情才有可能成为人!来人……”

随着上苍的一声吩咐,一群可爱的天使向猴子走过来,他们手中都拿着一把镊子,然后按住猴子,飞快地拔它身上的毛。一时间,猴子痛得嗷嗷直叫,它不满地问上帝:“刚才你不是说我的话很有道理吗?现在为什么要这样来折磨我?”

上苍依然温和地笑着说:“你要变成人,自然要先拔掉身上的毛!只有这样才能变成人,又想做人,又想一毛不拔,怎么可能呢?”

是的,“又想做人,又想一毛不拔,怎么可能呢?”这是上苍对人类的教诲。

一毛不拔的人很少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没有人会喜欢小气的人,吝啬的人往往为人所不屑。一个凡事只想从别人身上索取,却谨慎付出的人是很难做人的,更不用说以此获得好人缘了。

“一毛不拔”的人容易失去人心,甚至最终会众叛亲离;慷慨的人则容易得人缘,处处受欢迎。

吝啬的人不能给自己也不能给任何人快乐,因为他们时刻不停地在算计;“索取就能挣多少,付出将丢失多少……”他们总是在害怕、猜忌和忧虑中度过。他们害怕朋友借钱不还,忧虑亲人挥霍自己的钱财,担心员工损害了器材,盘算自己的账号上还有多少钱。即使有朋友,他们更愿意用来获得好处,“使用”完后一不答谢二不往来。亲情、友情、爱情对他们而言都是获取的源头而不是付出的对象。对于这样的人,人情关系恐怕会越来越淡,一旦别人知道他们的“个性”后便不会再倾力相助。

如果抛弃“慷他人之慨”,而选择“慷自己之慨”的处事方式,境况就会大不一样。

人际交往注重“礼尚往来”,“相互买账”。在必要的场合,你需要慷慨地传情达意。今天别人买单请你一顿,你就不能把这当作理所当然或者天经地义,投桃需报李,下次你就要知趣地主动买单。只有互动才能沟通,才能加深和别人的感情,扩大自己的人际圈子。

慷慨者乐善好施,不斤斤计较,让人感觉仗义,什么事情都好说,这种甘愿慷自己之慨的人大多性格乐观,胸怀阔达,开朗大方。他们在慷慨的举动中体会到了快乐的情绪,别人也从中得到了方便和好处,也会被他的快乐所感染。这样一种宽松而祥和的氛围,还有谁会不喜欢呢?时不时地“慷自己之慨”,定能让你大受欢迎。

10.对吝啬的当代新解读

皮埃尔·科希丘什是“价格主导”网站的创建者,这是一家出售二手文化商品和旅游商品的网站,它的网站口号就是“变成吝啬鬼”。皮埃尔在评价“吝啬一族”的时候说:“当消费者在这个缺少标志的全球化世界中感到不安的时候,吝啬倒不失为一剂良药,这个理论解释了‘大减价商店’的成功,消费者在两个方面获得了好处:廉价、省时。就像安娜一样,节省下来的钱可以花在旅游以及其他文化用品上:新手机、到意大利度周末,购买这些东西都是为了娱乐,进而感觉自己属于某一个群体。”

吝啬被人们普遍视为人性的缺点,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小说中,吝啬的人一般都是反面角色,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应该可以当选吝啬鬼的代表。有人在南北文化的比较中,也把南方某些大城市人的吝啬当作不可饶恕的小辫子,抓住不放。

在社会学家看来,吝啬是一个人的成熟,他们尝试着去追求生活的意义,用金钱之外的标准去衡量生活。吝啬一族的消费观也预示着整体社会消费观的成熟,奢侈品有奢侈品的用处,廉价品也有廉价品的用处。但现在都市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潮流,就是主动追求吝啬,或者可以这样表述为小处吝啬,大处大方。

在心理学上吝啬描述的是个人对自己的金钱、财物、力气、能力、时间、知识等过分爱惜的一种特殊态度,是一种极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吝啬一族”似乎改写了“吝啬”的内涵,“只选对的,不买贵的”成了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的成熟。省小钱不可能发大财,吝啬小钱的过程本身其实是为了获得生活的乐趣,讨价还价是乐趣、公车上的市井闲话是乐趣、商场里的拥挤喧嚣带来了压力宣泄的乐趣、淘宝店里的小东西唤起了童年回忆中的乐趣……

“吝啬”一族有着共同的特征:小处吝啬,大处大方。他们的收入颇丰,但商场打折时总能见到这群人蜂拥而至,路边淘宝店里不乏他们的身影,讨价还价成了购物的乐趣,半个小时能磨10元钱就如一场战役的胜利;不过,衣橱里却也不难见到阿玛尼、宝姿等价值不菲的名牌;有时间坐公车的不会打车,可以自己做饭的不会下饭馆,宾馆里的免费用品一件不落地悉数收入囊中,饭店里的附赠纸巾也进入“用不完兜着走”的行列;但是,请客吃饭时会大方地买单,朋友聚会绝对最快出手;他们会掏四五百元看一场芭蕾舞剧,花五六千元报一个商务英语培训班。

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层次,金钱不再是衡量生活水平的唯一标准,也不再是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在“吝啬一族”这里有了新的诠释:钱是获得高水平生活的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省钱不是以牺牲生活为代价,而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和基础。每件物品、每件事对每个人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人们衡量价值的差异决定了他愿意投入的成本的多少,这是带有实用主义性质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比如,教育培训会带来长远收益;人际网络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它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和用心经营。在这些领域,金钱不能作为衡量价值的量尺。在另一些场合,人们对愉悦、快乐的期望很高,花钱是为了快乐。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幸福感在经济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现代人内心中对生活快乐幸福的追求,与表面上的新吝啬主义也就完美地统一起来了。

要真正做到合情合理的“吝啬”,也是一门学问。要以优质生活为目标,在大处投资、从小处节俭。要有翔实、合理的理财计划,既要继承节俭、仔细的美德,也要为整个生活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在保证正常生活开支的同时,有意识地储备教育、医疗、住房、保险等资金,该花之处要肯花,该花之时不心疼。

对人际关系的投资要量力而行,不同的人际关系要求是不一样的,与客户是利益关系,与同事是利益的共同体和竞争体的结合,与好朋友是志趣相投,与亲人是血缘关系,每种关系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与交往范围,有时需要用钱,有时花很多钱却未必是好事。总之,合理、适度的“吝啬”与细致、有方向感的大方相结合,就会成就生活更多的意义和乐趣。